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的秦國,一個名叫白起的戰神橫空出世。他戰功赫赫,威震諸侯,卻在巔峰時刻突然被賜死。
這是為什么?秦昭襄王為何要干掉這個立下無數功勞的“大良造”?
白起,這個名字在戰國的軍事史上,絕對是如雷貫耳。他出身貴族,雖與王室漸行漸遠,但也算是有一定社會地位的。
他從小就喜歡研究兵法,對戰爭充滿了興趣,不愛讀書只愛打仗,這讓他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顯得有點“另類”。不過,比起那些擅長舞文弄墨的人,白起的天賦顯然更適合秦國的軍事需求。
秦國是什么樣的地方呢?商鞅變法之后,這個國家像是換了個樣,變成了一臺高效的戰爭機器。
軍功制的推行,讓秦國處處彌漫著“戰斗氣息”。殺敵立功,升官發財,沒什么比這個更直接的了。
但這套制度,也讓秦國的軍隊變得殘酷無情,適者生存,弱者淘汰。
白起在這樣的環境里,簡直是如魚得水。他從普通士兵做起,靠著自己的軍事才能和戰場上的勇猛,一路往上爬。
特別是在伊闕之戰中,他以少勝多,干掉了韓魏聯軍24萬人。這一戰,直接讓白起從“秦國優秀軍事人才”變成了“戰國明星”。
他用地形打勝仗,用策略滅敵軍,這種以少勝多的戰術,直到今天都讓人拍案叫絕。
不過,這才只是開始。接下來的長平之戰,才是白起的巔峰之戰,也是他命運轉折的開端。
長平之戰打了兩年多,白起用圍點打援的戰術,把趙國45萬大軍困在了長平,最后一舉全殲。這場戰役不僅讓白起威名遠播,還讓趙國元氣大傷。
從此,趙國在戰國爭霸中一蹶不振。
可是,這場戰役的勝利,也為白起埋下了悲劇的種子。功高蓋主,這在任何時代都是一種危險。
秦昭襄王開始對白起心生忌憚,尤其是白起提議趁勝追擊滅趙,而昭襄王卻認為秦國需要休養生息。兩人意見不合,白起又是個性格剛直的人,不善于處理復雜的朝廷關系。
他公開反對昭襄王的決策,還在私下里對秦國的政策冷嘲熱諷。這無疑是給自己挖了個坑。
更要命的是,當時秦國內部的權臣范雎,看中了白起這個“把柄”,開始挑撥離間。他不斷在昭襄王面前說白起的壞話,說白起不聽王命,還可能威脅到王權。
昭襄王本來就對白起有點不滿,這下徹底被點燃了怒火。
于是,白起的命運開始急轉直下。先是被貶官,接著又被驅逐出軍隊,再后來直接下令讓他自殺。
白起雖然不甘心,但也明白自己已經沒有活路了。在寒風呼嘯的荒野里,這位曾經叱咤風云的戰神,舉劍自刎,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至此,秦國再無白起。
白起的故事告訴我們,在古代職場,功勞太多不一定是好事。尤其是在權力的游戲里,真正掌握主動權的人,是那些懂得審時度勢,能夠平衡關系的人。
白起雖然是個軍事天才,但他不會玩權術,不懂得妥協,這才是他悲劇的根源。
古代職場的殘酷,遠比今天的職場更甚。白起的悲劇命運,不僅是權力斗爭的結果,更是那個時代職場規則的真實寫照:功高蓋主者,命運多舛。
參考資料:《史記 白起列傳》《白起王翦列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