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時辰流轉不息,垃圾分類工作始終在線。在石景山區蘋果園街道,城管隊員以全天候值守,將分類要求融入街巷日常的每一個節點。
晨霧尚未散盡,垃圾分類的序幕已悄然拉開。海特花園小區垃圾分類驛站的燈光下,城管隊員老張正忙碌著。他一邊督促物業對發現的問題及時處置,一邊現場指導居民分揀混進廚余垃圾的塑料袋,提醒道:“這三伏天,垃圾易腐爛,一點混裝就可能影響整個處理鏈。”
八點一刻,西井四區的分類點前攢著不少著急趕地鐵的上班族。城管隊員小林走到桶站長身邊:“高峰期更要盯緊,指導居民分清楚。”他轉向一位正往廚余桶塞整袋菜葉的年輕人,指著桶身標識:“您好,廚余垃圾按規定得去袋投放,您看這位大姐怎么分的,”同時提醒,“豆漿杯倒凈液體,杯蓋杯身分開投。”
上午十點,“垃圾分類流動課堂”準時開進西井社區。城管隊員小安支起大屏幕,播放著居民常混放的垃圾照片:用過的外賣餐盒屬于其他垃圾,卻總被扔進廚余桶;不少人將廢舊電池隨手丟進可回收物箱。小安進一步普法道:“按照《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單位和個人都有分類投放生活垃圾的義務。個人若未按規定分類投放,經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責任人勸阻無效后,會被城市管理綜合行政執法部門書面警告;再次違規,將面臨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罰款。”在座居民們認真聆聽,認識到垃圾分類不僅是環保之舉,更是必須遵守的法律要求,紛紛拿出手機拍下分類指南,以備后續學習踐行。
暑氣正盛的午后,雍景天成小區的裝修垃圾存放點旁,城管隊員小孫正拿著卷尺測量堆放范圍。看著隊員在記錄表上標注:“石材邊角料超界30公分,木屑和涂料桶混放。”物業人員忙解釋道:“最近幾家同時裝修,有的工人圖省事就亂堆。”城管隊員放下卷尺,拿出帶來的“分類指引牌”:“我們設計了石材、木料、有害物等不同分區,這是帶編號的清運對接表,讓施工隊按牌號堆放。”正說著,一位裝修工人扛著廢木料走來,看到新立的指引牌,主動將木料堆進“木料區”。
下午四點,12345熱線轉來居民投訴:“樓下垃圾桶總有人混投,臭味太大。” 城管隊員小余和同事及時趕到,不到半小時就查明是幾位租房客圖省事而混投,小余用案例向他們講解了混投的危害。“原來一袋混裝垃圾會影響整個小區的垃圾分類啊”租客小張不好意思地說,“以后再也不偷懶了。”
暮色漸濃,蘋果園一區垃圾分類驛站前,城管隊員正和志愿者們一起貼新標簽。“最近有居民反映分不清‘一次性紙杯’和‘紙質餐具’,”隊員老張解釋,“我們重新設計了標簽,配上實物圖片,老人小孩都能看懂。”新標簽上,“一次性紙杯”旁畫著咖啡杯圖案,“紙質餐具”旁則是外賣餐盒的剪影,一目了然。
夜色漸深,執法隊的巡邏車還在管轄的小區里緩緩行駛。車燈掃過整潔的垃圾分類站點,掃過貼在單元門上的“今日分類紅黑榜”,掃過居民窗臺上漸漸熄滅的燈光。城管隊員小李在工作日志上寫下:“今日檢查垃圾分類點16處,整改混投問題5起,其余未見異常。”
從晨光熹微到夜色闌珊,石景山區城管隊員們通過日復一日的細致工作,讓垃圾分類從“規定動作”逐漸變成居民的“生活習慣”。他們不僅僅是執法者,更是垃圾分類的引導者、示范者,用專業與耐心守護著轄區的潔凈與美好,讓每一份垃圾都能找到正確的“歸宿”,讓綠色生活理念在街巷間生根發芽。
來源:區城管執法局
編輯:于會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