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東部戰區總醫院成立江蘇省首家腦機接口臨床研究病房,并于7月成功為52歲脊髓損傷患者完成首例“植入式腦部采集刺激系統”手術,通過多學科協作將前沿科技轉化為臨床成果,為癱瘓患者重獲運動功能點燃希望。
癱瘓8年,他跨越2000公里求醫
從內蒙古到南京,2000公里的距離見證了一場跨越地理與命運的生命連線。郭先生因頸椎骨折導致的脊髓損傷癱瘓8年,雙手再也無法拿起水杯。但他始終關注著腦機接口技術的發展,當東部戰區總醫院馬馳原主任團隊發布招募公告后,他第一時間通過線上報名,確認符合入組條件后,毅然踏上千里求醫之路。
入院后,醫院立即展開多學科協作,集結神經外科、麻醉科、放射診斷科、精神心理科、康復醫生以及博睿康公司工程師、神經導航工程師等。團隊通過系統化的術前評估與模擬機制,完成包括病史精細化采集,神經功能量化評分,多模態影像深度檢查與三維重建,神經導航路徑個性化規劃等核心環節的全程管理。術前,團隊多次進行周密詳細的手術方案討論和術區精準定位,以確保手術萬無一失。術中,馬馳原主任帶領團隊在神經導航系統輔助下將電極植入患者的顱骨下硬膜外間隙,同步采用電生理監測技術確保信號采集精度,為后續神經重塑奠定基石。當“開機”時刻到來,郭先生有望獲得通過思維控制設備的能力。
腦機接口:神經系統疾病患者的“信息高速公路”
腦機接口技術,被形象地譽為大腦與外部設備之間的“信息高速公路”。從現實意義上來說,這一技術能顯著改善患有嚴重運動障礙或其他神經系統疾病患者的生存質量,具有極大的發展潛力。據了解,我國目前脊髓損傷患者已達300萬至400萬人,每年新增病例約8萬至9萬例。頸椎脊髓損傷常導致患者四肢癱瘓、呼吸功能障礙、大小便失禁等后遺癥,嚴重影響生活質量。
近年來,東部戰區總醫院神經外科在腦科學領域深耕細作。2023年,東部戰區總醫院擔任腦機接口產業聯盟首批理事單位。醫院神經外科馬馳原主任被聘為腦機接口產業聯盟醫療器械工作組副主席、腦機接口產業聯盟專家委員會資深專家。2024年,科室與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合作承擔江蘇省基礎研究重點專項,聚焦無創腦機接口研究。
2025年6月29日,江蘇省首家腦機接口臨床研究病房的成立,標志著東部戰區總醫院在腦機接口這一醫學科技前沿領域的臨床轉化與應用研究邁入規范化、系統化的新階段。該病房將致力于構建“基礎研究-臨床轉化-產業應用”全鏈條創新體系,推動腦機接口技術發展從“科研驅動”向“臨床牽引”的加速轉型。與此同時,科室與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共同成立“航空航天腦科學研究中心”,旨在充分發揮醫工結合的特色優勢,推動腦科學在航空航天領域的深度交叉融合與協同創新。
技術突破與臨床應用雙輪驅動
作為腦機接口臨床研究病房,在臨床應用中,科室已常態化開展腦機接口技術。侵入式腦機接口技術方面,科室開展了腦深部電刺激術(DBS)治療帕金森病、脊髓電刺激術(SCS)治療意識障礙、迷走神經刺激術(VNS)治療癲癇、骶神經刺激術(SNS)治療排尿排便障礙。非侵入式腦機接口技術方面,科室開展了經顱電刺激、經顱磁刺激和耳迷走神經電刺激。
此次手術植入由清華大學洪波教授帶領團隊設計研發的無線微創腦機接口(NEO)為國內最先進的腦機接口技術。基于NEO,國內開展了多中心臨床研究。東部戰區總醫院神經外科作為首批研究團隊深入參與其中,并成功完成了此項技術的臨床應用。未來,團隊將充分利用腦機接口臨床研究病房,探索更微創、更智能的腦機接口技術,積極推動腦科學領域前沿技術的轉化與探索,用科學攻克疾病難題,為更多癱瘓患者點亮希望之光。
通訊員 王娟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梅書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