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華人網消息:在意大利北部的山區,如今有許多房屋空置多年,無人問津。它們難以出售,翻新代價高昂,背后則是氣候變化和旅游習慣改變的深層次原因。
以科莫湖東北方向的瓦爾瓦羅內(Valvarrone)為例,這是一條位于萊科省的阿爾卑斯小山谷,被奧羅比亞山環繞,夾在瓦爾薩西納(Valsassina)和瓦爾特利納(Valtellina)之間。盡管地理上靠近著名的科莫湖旅游區,但當地的小村莊卻顯得格外偏僻冷清。以帕尼奧納(Pagnona)為例,全村僅有309名居民,海拔790米。從萊科出發,直達的公交每天只有一班,而且并不能真正抵達村中心,步行還需約1.5公里陡峭山路。
該村不僅公共交通匱乏,基礎服務更是嚴重缺失:沒有商店、沒有學校、沒有銀行或藥房,就連神父也與鄰村共用。當地前副市長斯庫里(Giancarlo Scuri)透露,家庭醫生每月僅來一次。曾經的夏令營早已關閉,唯一的一家旅館也在二十多年前停業。村中大部分“第二住宅”常年無人居住,門窗緊閉,一些建筑甚至已殘破倒塌。
類似的空置房情況在意大利各大山區普遍存在,與大城市住房緊缺、房價飆升形成鮮明對比。據《Dislivelli》雜志主編德馬泰斯(Maurizio Dematteis)介紹,“山區有著龐大的空置房產資源,卻沒有明確的未來方向”。
這一現象并非一朝一夕所成。二十世紀中后期,意大利經濟騰飛,城市居民開始涌向山中度假,興建大量別墅和“第二住宅”。當年夏天,來自都靈、米蘭、羅馬等大城市的家庭常常整月居住在山谷村落,如瓦爾薩西納和瓦爾瓦羅內一帶,極大地推動了當地建筑業發展,也一度延緩了人口外流與服務衰退。
然而進入新世紀,旅游方式悄然轉變。現代人偏好短途、多點、靈活的旅行模式,極少有人再整夏留守山區。結果,大量度假屋逐漸淪為空殼,出租或出售都不劃算。在普雷馬納(Premana)和普里馬盧納(Primaluna)等村,許多老宅被棄用,有的甚至坍塌。人們更傾向于新建住房,而非高成本翻修老房。當地中介表示,翻修成本往往超過每平米1000歐元,但翻修后房價卻往往低于這個水平,導致投資不劃算。
這些村落的空置現象和房價下跌陷入惡性循環,“‘待售’的牌子掛了又撤,因為根本沒人來買”,斯庫里坦言。
類似問題也出現在許多前滑雪度假勝地。以往,在阿爾卑斯及亞平寧山脈,高密度的滑雪纜車、纜椅和配套公寓(俗稱“蜂巢式”住宅)遍地開花,甚至設有健身房、游泳池、酒吧、商店等全套服務。然而隨著氣候變暖,滑雪季節縮短,運營成本上升,游客減少,導致滑雪產業持續衰退。大量滑雪設施荒廢,相關房產價值隨之下滑。
以布雷西亞省的蒙特坎皮奧內(Montecampione)為例,2000年代初,房價一度超過每平米2000歐元;而2023年部分滑雪設施關閉后,價格跌至900歐元以下。“滑雪結束了,這些曾經為度假而建的住宅也就失去了價值。”德馬泰斯指出,如今人們更傾向于山石老宅而非現代蜂巢式建筑。
在亞平寧山脈,旅游危機來得更早。由于海拔不高,早在上世紀80年代冬季旅游便開始衰退。例如在阿布魯佐大區,幾十年來已有31個滑雪場關閉。隨著旅游銳減,空置房數量不斷攀升,人口流失問題愈發嚴重。
不過,也有一些例外。比如位于庫內奧省波河山谷的奧斯塔納(Ostana),通過恢復基礎服務如學校等,激發了購房和居住需求,成功實現社區復興。此外,如阿布魯佐的加利亞諾·阿泰爾諾(Gagliano Aterno)和莫利塞的卡斯泰爾·德爾·朱迪切(Castel Del Giudice),則通過農業、畜牧業和本地文化生產為核心,結合少量生態旅游,探索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徑。
“在阿爾卑斯和亞平寧都正在嘗試重建社區活力,”都靈理工大學建筑學教授德·羅西(Antonio De Rossi)表示,“關鍵在于因地制宜的微創型發展,而非依賴大規模旅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