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發步驟
1
洗發水的使用:
用稍微高于體溫的溫水將頭發徹底潤濕,取適量的洗發水于掌心,揉開洗發水至輕微起泡,從頭發中部(不要直接擦在發根頭皮上哦)開始,將洗發水均勻涂抹在所有頭發上,然后輕輕揉搓頭發。10秒。。
作者簡介:吳廣平,湖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教授,中國屈原學會常務理事,湖南省屈原學會副會長,汨羅市屈原學會會長,湘潭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名譽主席,湘潭市全民閱讀協會副主席。曾榮獲“全國優秀教師”“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師”“湖南省優秀教師”“湖南省優秀研究生導師”“湖南省首屆普通高校教學奉獻獎獲獎教師”“湘潭市第七批優秀專家”等榮譽稱號。已撰寫出版《楚辭全解》《屈原賦通釋》《宋玉研究》《詩經:全本全注全譯全彩圖本》等著作多部。
多維視野下的生命行走
——陳浩群散文的三重意蘊
吳廣平
摘要:陳浩群的散文以行走實踐為根基,構建了一個融合知識探索、視覺表達與心理觀照于一體的多維文本世界。其創作特色體現為三重維度:一是通過閱讀與行走的互文,將書本知識轉化為現場認知的坐標系,在實地體驗中完成對歷史與文化的動態詮釋;二是以攝影的視覺思維與文字的敘事功能互補,既精準捕捉瞬間的表象肌理,又深入開掘影像背后的精神內涵;三是借助心理學視角,剖析群體互動中的認知差異與自我突破的可能,在人文關懷中抵達對生命存在的哲學思考。這些維度相互交織,使其散文既是對外部世界的記錄,也是對內在心靈的勘探,最終形成一種以開放性、反思性與對話性為特質的寫作范式。
關鍵詞:陳浩群;散文;行走書寫;知識互文;視覺敘事;心理觀照;存在思考
踏入陳浩群的散文世界,仿佛置身于一處由足跡、墨痕、光影與哲思共同構筑的精神疆域。她以旅人的腳步丈量世界,以讀書人的積淀觀照萬物,以攝影者的銳眼捕捉瞬間,更以心理學的洞見觀照內心,使筆下文字既帶著山川湖海的氣息,又浸透著人文思考的溫度。其散文在行走中完成對世界的認知,在記錄中實現與自我的對話,形成了兼具廣度與深度的獨特風貌。
一、行走與閱讀的互文:知識圖譜的現場重構
在陳浩群的散文世界里,行走與閱讀從來不是割裂的兩極,而是如同DNA雙鏈般相互纏繞、彼此成就的精神密碼。她以書頁為地圖勾勒認知的輪廓,又以腳步為刻刀雕琢知識的肌理,讓抽象的文字在實地的風日里獲得體溫,讓具體的景致在思想的燭照下顯影出深層肌理,最終完成一場動態的“知識圖譜現場重構”。
《尋跡北國》的敘事堪稱這種互文關系的典范。在踏上東北大地前,她的閱讀清單已如精密的坐標系統:重讀蕭紅《呼蘭河傳》觸摸黑土地的蒼涼底色,翻閱齊邦媛《巨流河》感受山河破碎的痛感,觀看《航拍中國》東北篇建立地理空間的框架,甚至涉獵美國作家邁克爾?麥爾的《東北游記》捕捉“他者”視角的觀察。這些“前置閱讀”并非簡單的知識儲備,而是為感官鋪設的“感知濾鏡”——當她站在盤錦紅海灘,堿蓬草“嫣紅似火的波浪”不再是孤立的自然景觀,而是與《東北游記》中“遼河入海口濕地生態”的描述形成對話,文本里的“鹽堿地植被”由此獲得了視覺、觸覺甚至嗅覺的立體維度;當她在零下15度的嘉蔭江畔瑟縮時,趙尚志抗聯故事從歷史課本的鉛字,轉化為穿透嚴寒的精神在場,這種“文字記憶—現場刺激—情感共鳴”的連鎖反應,讓歷史從平面的事件列表,成為可觸摸、可共情的生命體驗。更值得注意的是,她的閱讀并未止步于行走之前:歸途后捧讀《梁曉聲說東北》,那些曾用腳步丈量過的哈爾濱中央大街、北大荒田野,在文字中獲得了更縱深的時代注解,形成“行走觸發疑問—閱讀解答困惑—二次理解反哺記憶”的閉環。
跨文化的行走中,閱讀更成為破解異質文明的密鑰。《游日札記:觸摸多面島國》里,沖繩美軍基地的觀景臺上,她對“王偉撞機事件”的聯想并非偶然——這背后是對二戰史、中美關系史的系統閱讀;太宰府前那三座象征“過去、現在、未來”的朱紅石橋,在她眼中不僅是建筑景觀,更是《資治通鑒》里中日文化交融史的物質投射,她敏銳地捕捉到“從漢代受中國文化影響,到奈良時期吸收盛唐風華”的文化脈絡,讓腳下的石板路成為活態的文明年表。而在箱根,伊藤博文的名字觸發的《神奈川條約》記憶,將“黑船事件”從歷史名詞轉化為理解日本“脫亞入歐”轉型的鑰匙,這種聯想顯然根植于對《菊與刀》中“慕強與守舊并存”國民性的深度研讀。她坦言“歷史不決定未來,但與現在息息相關”,這清醒的認知恰是閱讀賦予的思想錨點:讓每一步行走都踏在歷史的經緯上,讓每一次凝視都穿透表象直抵文明的基因。
即便是對自然與文化遺產的書寫,閱讀的影子也無處不在。《當熱帶雨林遇見千年佛國》中,丹布勒石窟寺與敦煌莫高窟的對比,并非出于單純的觀感差異——她在出發前早已讀過梁思成、林徽因考察古建筑的著述,知曉“石窟藝術是人類適應自然、寄托信仰的共同選擇”;面對康提佛牙寺的壁畫,黑塞《悉達多》中“生命是體驗的總和”的哲思,讓她超越宗教表象,看到“信仰背后是人類對永恒的共同追問”。這種“帶著書本走向現場,帶著現場回歸書本”的循環,讓她的散文成為動態生長的“知識有機體”:閱讀提供的是認知的“坐標系”,行走填充的是經驗的“血肉”,而文字則完成了從“知”到“識”的升華。
從北國的雪原到南洋的佛國,從歷史的褶皺到文明的邊緣,陳浩群以閱讀為經、行走為緯,編織出一張不斷擴展的知識網絡。在這張網絡里,書本的“死知識”被行走的“活經驗”激活,現場的“碎片化感知”被閱讀的“系統性思維”整合,最終讓每一段旅程都成為一次知識的“重新發現”——正如她在《人生需要一種遼闊》中所言,真正的遼闊,始于書頁的厚度,成于腳步的廣度,終于思想的深度。
二、攝影與文字的共生:瞬間捕捉中的永恒追求
在陳浩群的創作譜系中,攝影與文字絕非簡單的記錄工具,而是如同雙生鏡般相互映照的藝術語言。她以鏡頭為探針,刺入世界的肌理捕捉光影切片,又以文字為顯影液,讓凝固的瞬間在思想的顯影盤中浮現出縱深紋路,最終完成從“視覺快照”到“精神圖騰”的升華。這種“鏡頭取景—文字顯影”的創作閉環,既保留了現場感的銳度,又賦予瞬間以跨越時空的情感重量。
《“尼”好,尼泊爾》中,奇特旺森林的行攝場景堪稱這種共生關系的范本。當敞篷吉普闖入雨林深處,孔雀開屏的艷羽、梅花鹿驚惶的眼眸、獨角犀牛在泥濘中翻滾的軀體,這些被鏡頭定格的瞬間,在文字中獲得了多重解碼:“手不夠用,眼不夠用,相機電池不夠用”的直白描述,既還原了攝影者的亢奮與窘迫,更暗喻了影像對現實的簡化——而文字恰在此時展開雙翼:她寫紗麗裙服“色彩用到極致”時,不僅描摹大紅大紫的視覺沖擊,更捕捉到布料與皮膚摩擦的質感、與陽光折射的光暈,讓平面的色彩轉化為立體的生命氣息。
費瓦湖的晨霧展現了陳浩群文字與影像的互補關系。“湖上飄白霧,波光映倒影,清風縷縷,帆影點點”(《“尼”好,尼泊爾》)的描寫,既保留了攝影般的視覺構圖——白霧與波光的明暗層次、帆影與飛鳥的點線組合;又通過“靈動的韻律”這樣的表述,賦予靜態畫面以動態的生命感。這種寫作方式不是對影像的簡單補充,而是通過文字特有的時間延展性,將瞬間的視覺印象轉化為持續的美學體驗。當攝影受限于晨霧的朦朧時,文字以“飛鳥掠過”的動勢和“清風縷縷”的觸覺暗示,構建起多維的感知空間,使讀者能超越二維影像的限制,在想象中重建費瓦湖的立體景觀。
歷史場景的書寫中,這種共生關系更顯張力。《難忘的埃及行攝之旅》里,金字塔的幾何線條在鏡頭中是震撼的視覺奇觀,文字以“膜拜感”和“敬畏感”回應建筑的雄偉,將物理高度升華為對古文明智慧的驚嘆。她寫獅身人面像“立于黃沙之中,高大宏峻”,既保留攝影的現場感,又通過“為人類的智慧和創造力而深深驚嘆”的感慨,賦予石像以超越時空的精神重量。當鏡頭對準尼羅河上劃著皮筏的孩童,文字不僅記錄“唱著《兩只老虎》的歡快身影”,更以“尼羅河靜靜地流淌著,將古老的文明傳遞”的筆觸,使瞬間的歡愉與文明的綿長相互映照,快門聲里的畫面由此成為歷史長河中的一幀永恒。
即便是自然靜物,也在這種共生中煥發靈性。《尋跡北國》中,霧凇的描寫以“山谷中的樹枝凝結了晶瑩的霧淞”的實景鋪陳,輔以“銀色的群山,粗獷豪放的林海雪原”的壯闊烘托,將冰雪的純粹升華為對北國風骨的禮贊;紅海灘的堿蓬草被鏡頭捕捉為“層層疊疊的紅色波浪”,文字則通過“遼河入海口的濕地”與“農民躬身壟間”的對照,將色彩的絢爛錨定于土地與勞作的厚重。這種“鏡頭凝其形,文字鑄其神”的創作邏輯,最終讓每一個被定格的瞬間,都成為跨越時空的對話——正如文中“白茫茫原野泛著熒熒藍光”的雪原終將消融,但文字刻畫的“東北平原深處吹來收獲味道的風”,卻在記憶里永恒呼嘯。
三、心理洞察與人文關懷:自我認知的邊界拓展
陳浩群的散文從不滿足于對風景的表層描摹,而是以心理學為隱秘的手術刀,剖開人與自然、人與自我、人與他人的關系肌理,最終指向一場關于“認知邊界拓展”的精神修行。她的文字如同一面多棱鏡,既照見群體互動的心理密碼,也折射自我認知的幽微褶皺,更在人文關懷中完成對“人之存在”的深層叩問。
《行走在甘南大地》中,“旅游”與“旅行”的一字之差,被她解讀為兩種截然不同的心理范式。在她看來,旅游是“到此一游”的身份確認——本質是通過拍照、打卡等行為完成“我曾在場”的社交宣告,滿足的是心理學中的“展示性需求”;而旅行則是“自我拓展”的心理征程,是帶著“認知好奇心”去觸摸異質文化的溫度,正如她所言:“旅行要深入那片土地的文化、歷史、宗教,讓心靈在另一個天地獲得鼓舞與誘導。”這種區分背后,藏著對現代社會“符號化生存”的敏銳洞察:當團隊因天氣改行程引發爭執時,她不聚焦表面的分歧,而是捕捉“大格局者的擔當”——這正是社會心理學中“群體凝聚力”的核心要素:真正的共識不在于意見統一,而在于有人愿意跳出個人視角,承擔起“維系群體溫度”的心理責任。
從具象場景到抽象哲思的躍升,在《比高原更遼闊的……》中體現得尤為精妙。川西高原的生物多樣性——從喜馬拉雅到橫斷山脈的物種差異,讓她聯想到孔子“君子和而不同”的智慧,進而引申出“每個人的世界觀都是基于生存經驗的洞穴”這一深刻判斷。這是對柏拉圖“洞穴隱喻”的創造性轉化:她將“洞穴”解構為“基因編碼、社會約束、潛意識”共同構筑的認知局限,而旅行與交流的意義,正在于“打破洞穴壁壘”。她提出“理解‘不同’是溝通的第一準則”,實則暗合社會心理學中的“視角采擇”理論——只有暫時擱置自身認知框架,才能真正走進他人的心理世界。這種洞察讓她的人文關懷脫離空泛的抒情:在描寫藏區多元文化共存時,她不贊美“表面的和諧”,而是強調“尊重差異本身就是一種心理成熟”,因為“世界的精彩,恰在于它拒絕被單一視角定義”。
對自我認知的坦誠剖析,構成了她心理書寫的最動人篇章。《人生需要一種遼闊》中,她直言“人性很難遼闊”,坦然承認“脆弱、怯懦、虛偽”的存在——這種直面并非自我否定,而是心理學中“自我接納”的實踐:接納自身局限,恰恰是突破局限的起點。她分析俞敏洪的轉型時,目光始終鎖定其“心理韌性”:從新東方危機中捐贈8萬張課桌椅,到轉型東方甄選時“幫農民賣農副產品”的堅守,在她看來,這不是商業策略的成功,而是“困境中重構自我認知”的典范——正如心理學研究所示,真正的韌性不在于永不跌倒,而在于每次跌倒后都能重新定義“自我價值”的坐標系。
更難得的是,她的心理洞察始終帶著人文溫度。在尼泊爾巴格馬蒂河畔,面對印度教徒的火葬儀式,她沒有停留于“死亡儀式”的獵奇觀察,而是敏銳捕捉到當地人“對待死亡的豁達”背后的文化心理——那種將生命視為“靈魂將順著巴格馬蒂河水匯入恒河飛向天堂”的循環信仰。正如她所觀察到的:“尼泊爾人對待死亡的豁達、灑脫,同樣令我們難忘”,這種理解不是居高臨下的評判,而是以平視的姿態,在文化差異中尋找生命本質的共鳴。這種共情式的書寫,正是她散文的獨特價值:通過對他者文化的深入體察,完成對自我認知邊界的拓展。
結語
山河大地的行走與精神疆域的拓展,始終是陳浩群散文的雙重變奏。她用腳步丈量世界的廣度,用閱讀夯實思想的根基,用鏡頭截取瞬間的溫度,用心理洞察鉆探人性的深度。這種多維視野的交融,使她的文字既是山河大地的“影像志”,也是精神成長的“啟示錄”——正如她在《人生需要一種遼闊》中所強調的,真正的遼闊源于“腳步抵達”與“感受遼闊”的雙重實踐,是在行走與思考中不斷突破認知的邊界。
陳浩群,湖南省作家協會會員,湘潭市作家協會理事,湘潭市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毛澤東文學院中青年作家班第十八期學員。愛好旅行、寫作與攝影。在《湖南文學》《湖南工人報》《旅游世界》《君子蓮》《湘潭文學》《湘潭日報》等報刊發表多篇散文和文學評論。
作者往期作品
點擊購買岳麓書社出版吳廣平教授等注譯《詩經》
( 用詩歌喂養格局和浪漫)
妃/
書/
你的
你的減壓精神后花園
一個人的浮世清歡
一個人的細水流長
想明白了,只不過是一本書
一壺茶、一首詩
有些地方,今生是必須去的
比如妃·花坊
有些人,今生是必須見的
比如小妃
遇見小妃·遇見詩
文藝 | 簡約 | 唯美
終身顧問:鄒聯安、吳廣平、劉年、金珈伊
主編:凌小妃
審稿:水 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