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第33屆全國圖書交易博覽會現場,由濰坊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導,齊魯文化(濰坊)生態保護區服務中心、濰縣西方僑民集中營舊址博物館、濟南出版社、作家出版社聯合推出的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獻禮的長篇小說《虞河橋》新書創作分享會如期舉行。此次活動緊扣“歷史真相—文學責任”的主線,以小說創作分享的形式舉行。
活動邀請了重慶市作協主席、魯迅文學獎獲得者張者,北京市作協理事、作家出版社編審、著名文學評論家興安,與《虞河橋》作者、山東省作協全委會委員、泰山文學獎獲得者、著名作家王威等文學界的重磅嘉賓,為現場觀眾帶來了一場關于歷史與文學的深度對話。
濰縣集中營是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本為報復美國限制日裔美籍人士在美國本土活動,于1942年3月將中國山東濰坊的美國北長老會設立的宗教場所“樂道院”改造為外僑集中營,先后集中關押了25個國家2000多名敵對國僑民,其中包括327名兒童。山東大學堂總教習、華北神學院院長赫士博士、齊魯大學教務長德位思,后來擔任美國駐華大使的輔仁大學附中教師恒安石、英國著名奧運會400米短跑冠軍埃里克·利迪爾等都曾被囚禁于此。
集中營的關押人士曾經得到了濰坊人民和抗日部隊的同情與幫助。當地農民偷偷為他們運送食物,為其秘密傳遞信件;幫助恒安石和英國人狄蘭成功逃離,并及時把這一消息送往重慶美國大使館。當地民眾還秘密捐贈善款,以國際紅十字會的名義購買藥物與營養品,幫助集中營的大多數人員幸運地渡過了囚禁歲月,直到1945年8月17日被解放。《虞河橋》的故事即以此背景展開。
張者主席從小說主人公的名字“諾亞”和“比爾”切入,分析了集中營里人性的沖突與救贖,通篇充滿人性的光輝。他在發言中指出:源于歷史史實的文學作品很難駕馭,而王威在《虞河橋》中恰當的處理了史實材料和文學虛構的關系,是一部非常成熟非常優秀的重大題材文學作品。
興安編審回顧了兩年前作家出版社與王威女士合作出版集中營題材長篇小說《樂道院》的故事,他認為:作為一位作者,對同一題材進行多次創作,重新解讀那段歷史,肯定是有前一部書中沒有完成的內容和想法,肯定是有更深入的思考,有更深刻的見解,有更多的話要同讀者說。《虞河橋》不是《樂道院》的姊妹篇,而是重新換了一個視角來看這段歷史。在這部小說里,她以第一人稱“我”為敘述焦點,發揮了女性寫作觀察和描寫細膩的特點,尤其側重人物之間的情感關系,還有女性對人性的獨特的感受和理解,《虞河橋》非常值得推薦。
作家王威分享了該書創作的點滴以及書中部分感人的故事情節,濰縣僑民集中營舊址博物館館長王磊向在場的讀者朋友介紹了樂道院和濰縣集中營情況。
嘉賓的分享揭示了《虞河橋》作為真實歷史紐帶所具有的文學引領價值,讓在場觀眾了解到濰縣西方僑民集中營舊址這一歷史遺存背后所承載的厚重過往,認識到“搶救性書寫”的緊迫性和挖掘、記錄這段歷史的重要意義。現場讀者滿懷期待,共同探尋《虞河橋》背后的歷史故事與文學價值,現場思想碰撞,火花四濺,為觀眾帶來了諸多啟發。
此次《虞河橋》創作分享會,不僅讓人們更加了解了那段塵封的歷史,看到了濰縣百姓在抗戰中的巨大付出,擴大了濰縣僑民集中營舊址博物館的知名度。同時,也為抗戰題材文學作品創作提供了新的思路與視角,彰顯了文學在傳承歷史記憶、承擔社會責任方面的重要作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