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之后,如果你還有八九十歲的父母,一定要守住這三條規矩。大家好,我是瑞祥。前兩天在小區里看到五十多歲的王哥呀攙著他85歲的老母親散步,老人啊突然甩開了他的手,生氣地對他說,我還能走,用不著你來撫,搞得王哥特別的尷尬。民政部有數據顯示,
我國80歲以上高齡老人已超3580萬,其中65%的高齡老人和子女同住人過50歲之后。若家中還有八九十歲的父母,到底該與如何與他們相處呢?今天瑞祥分享的這三條黃金規矩,每一條都藏著兩代人的體面。第一,別讓為你好變成情感綁架,留三分尊重給父母很多人覺得孝順就是把父母照顧的無微不至,可現實往往適得其反。我認識的李姐,每天追著他90歲的父親念叨,說剩菜不能吃,會鬧肚子的,天冷必須穿秋褲,結果老爺子直接給他摔了筷子,說,我活著還有啥意思,天天被你監視。中山大學一項調查發現,72%的高齡老人反感子女過度干涉自己的生活,這種以愛之名的控制,反而讓老人覺得自己真的成了累贅。真正的孝順啊,是學會閉嘴,就像老式收音機,調頻道要慢慢找對頻率。比如發現父母偷偷的吃剩飯,不妨笑著說,爸呀,您留著這一口,明天我給您做新鮮的。把指責換成商量,老人心里可能會舒坦的接受。第二,越老越小的老小孩,需要的是耐心,而非嫌棄。家里是不是有這樣的場景,父母反復問,今天星期幾了?幾號了啊?同個故事給你講了十遍、20遍、100遍。其實啊,這不是他們糊涂了,而是他們在大腦在重啟珍貴的記憶。美國二次海默癥協會研究發現,高齡老人對近期事件遺忘率高達85%,但是對年輕時的記憶保存完整度竟然超過了70%。我鄰居趙哥的做法特別值得我們借錢。他每次重母親啊,每次重復的講饑荒年吃野菜的故事,他就搬個小板凳認真的聽,還追問。后來呢,老太太眼里閃著光,越講越起勁兒。記住這些嘮叨,他們人與人對話的一種重要方式,人們傾聽就是對他最好的回應。那第三就是放手,讓老人折騰是最深的愛。總有人覺得把老人供著養著就是孝順他們,可結果往往適得其反。上海一家養老院越過安全,那些被被子女過度保護,就是他們做家務的人,半年后抑抑郁癥發生率自己生活的老人人要高三倍。他們就像是被圈養的老人,看似安全,其實卻失去了正式的力量。83歲的張奶奶堅持自己腌咸菜吃,兒子擔心不衛生想阻止,兒媳卻偷偷的支持說,俺媽腌的咸菜啊,超市里買不到這個味兒。張奶奶逢人就夸說,我還能干,我媳婦兒更能干。這就讓瑞祥想起一句話,孝順啊,不是折斷父母的翅膀,而是陪著他們慢慢飛。第四,臨終前的橫行是最后的體面。最讓子女煎熬的,莫過于父母病重時的艱難抉擇。北京協和醫院的數據讓人深思,在臨終搶救的患者中,68%的子女要求不惜一切代價治療,但真正能提高老人生活質量的真的不足15%,很多時候我們都不忍心,反而成了老人的負擔。我同時了解,在父親肺癌晚期時,選擇放棄過度治療。每天就陪著老爺子聽京劇,吃最愛的烤鴨,老爺子走的很安詳,臨終前握著他的手說,謝謝你,孩子,讓我走得有尊嚴。有時候,尊重生命的自然規律,比盲目挽留更需要勇氣。瑞想真心想說,陪伴是一場溫柔的后退。人過50歲之后才懂,孝順不是沖鋒陷陣,而是學會向后退一步。父母腿腳利索的時候,我們做影子,默默跟隨。他們走不穩時,我們做拐杖,穩穩支撐。當離別來臨,我們就把回憶小心珍藏。有一個朋友說的很好說,我爸總嫌我扶他,可松開手的瞬間,他又悄悄勾住我的小拇指。屏幕前的你,如果家中也有高齡父母,不妨試試這三條規矩。愛不是捆綁,而是給彼此留一份自在呼吸的天地。覺得瑞祥今天分享的內容有用的,就轉發給家人和朋友,我們一起把這份溫暖傳遞下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