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幸福娃
鄭板橋在《贈君謀父子》中寫道:“多讀古書開眼界,少管閑事養精神。”
“開眼界”,何嘗不是借古書的光輝照亮我們狹窄的心房?古書不是塵封的枯紙,是無數心靈穿越時空的喃喃低語。
那其中,有我們未曾經歷的悲歡離合,有我們難以想象的宇宙波瀾。
我們埋頭于眼前方寸之地,自以為通曉人間百態,殊不知被這小小天地所囿,如同井底之蛙,以為頭頂那一方就是全部的天空。
讀古書,就是鑿穿這井壁,讓歷史深處照來的光,照亮我們未曾涉足的角落。
那光,是視角,是深度,是掙脫狹隘的翅膀。
古書之“古”,不在其陳舊,而在其承載著時間沖刷后沉淀的永恒智慧。
它們教我們跳出眼前瑣碎,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于無窮變幻中尋找那一點不變的人心人情。
開眼界并非漫無邊際地涉獵,而是靈魂在時間的長河中汲取營養的深沉過程。那“開”字之中,飽含著一種有選擇的專注。
我們今日的“眼界”常被喧嘩的信息所堵塞,看似無所不曉,實則浮光掠影,心靈反而無處安放。
真正的開眼界,是讓古人的哲思與悲憫,如細雨般浸潤我們干涸的心田,讓精神在無聲的滋養中悄然成長。
向外開眼界的書,需有向內“養精神”的靜作為平衡。
鄭板橋所謂“少管閑事”,絕非教人冷漠自私,而是提醒我們守住心靈邊界,莫將寶貴的精力付與無謂的紛擾。
我們總以為自己的關注與介入是重要的,甚至不可或缺。
世間有多少事,原不過是他人舞臺上的一出戲,無論悲喜,終歸要散場。
我們卻常把旁人的戲碼搬入自家心臺,耗費心神去扮演本不屬于自己的角色。
這“管”,是精神的耗散,是心神的流失。我們顧著窗外喧囂,卻任自家心田荒蕪。
少管閑事,并非心如枯井,而是不輕易讓外界喧囂攪動內心的澄明。
專注自身園地,不盲目卷入他人因果,如同守護一方寧靜的港灣,讓心靈得以休憩、沉淀、蓄力。
鄭板橋的智慧,并非將讀書與處世割裂,而是點明二者本是一體兩面。
多讀古書,是為心靈開鑿深井,汲取源頭活水;少管閑事,是為心靈筑起堤壩,守護這一方清澈的深潭。
向外求知與向內持守,一放一收之間,是生命應有的呼吸與節奏。
多讀古書開眼界,是讓靈魂在時間深處汲取力量,拓寬生命的廣度與深度;少管閑事養精神,是懂得在喧囂中守住內心的澄澈與本真,不為浮塵所擾。
書卷深處,藏著另一個更為遼闊的自我;而靜默之中,則蘊育著不被外界喧囂所動搖的力量。
開眼界的書與養精神的靜,原是一枚銅錢的兩面。
書卷深處藏著另一個遼闊自我,靜默之中則蘊育著不被外界喧囂動搖的力量。
古書之“古”,不在其陳舊,而在其承載著時間沖刷后沉淀的永恒智慧。
這智慧并不高深莫測,不過提醒我們:當外界喧囂如海,莫忘在心靈深處開鑿一方清池,引活水,守安寧。
如此,方能在喧嘩的塵世中,活得清明而有力量。
向外開眼界的書,與向內養精神的靜,原是一枚銅錢的兩面。
它們共同指向一個古老而樸素的道理:真正開眼界,是懂得這世界之大足以容下所有喧囂;真正養精神,是明白此心之小只須守住一片清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