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綽號 “行者”,《水滸傳》中重要人物。清河縣人,武藝高強。曾景陽岡打虎,斗殺西門慶,醉打蔣門神,大鬧飛云浦,血濺鴛鴦樓,后投奔梁山。征方臘時斷臂,最終在六和寺出家。其形象勇猛剛烈,有仇必報,是民間廣為流傳的俠義英雄。
一、酒里有渣子,不篩沒法喝
咱現在喝的白酒清清爽爽,可宋朝那會兒的酒不是這樣。
那時候釀酒沒現在的技術,糧食發酵完直接過濾,酒里全是碎米、酒糟渣子,看著就渾濁。就像家里熬粥沒撈干凈米粒,喝著刺嗓子。
武松這種好漢喝酒猛,一大口灌下去,不得嗆著?店家拿個細竹篩子過一遍,把渣子濾掉,酒才能順溜下肚。你想啊,要是端上來一碗帶渣的酒,客人不得掀桌子?
所以這 “篩” 第一作用就是濾渣,跟咱現在泡茶濾茶葉一個道理。
二、熱乎的酒才夠勁
北方漢子喝酒,尤其冬天,就愛喝熱的。
篩酒的時候,店家會把篩子架在熱水盆上,酒流下來就帶了溫度。武松在景陽岡喝的是烈酒,涼著喝傷胃,熱一熱酒香也能散出來。
村里老人說,以前酒館都有銅篩子,底下燒著小炭爐,篩出來的酒冒著熱氣,喝下去從喉嚨暖到肚子里。要是直接倒冷酒,哪有那股子勁兒?這篩酒啊,還藏著加熱的門道。
三、篩一篩,酒味兒更純
那時候釀酒技術糙,酒里不光有渣子,還可能混著別的東西。
有些小作坊為了多賣錢,往酒里兌水,喝著寡淡。篩酒的時候,不光濾渣,還能把水和雜質撇出去點,酒味兒就濃了。就像咱家里做豆腐,濾一遍漿才更醇厚。
武松喝了十八碗還能打虎,說明那酒夠烈,估計就是篩得干凈,沒摻太多水。要是不篩,說不定五碗就醉了,哪來的英雄故事?
四、這是老規矩,透著講究
宋朝那會兒,酒館里篩酒是規矩,就像現在喝茶得用茶杯一樣。
你喊 “打碗酒”,店家也給,但顯得你不懂行;
喊 “篩碗酒”,才是常來喝酒的架勢。武松走南闖北,肯定懂這門道。
就像咱去面館,喊 “來碗面” 和 “下碗面”,聽著就不一樣。
這篩字一出口,就知道是懂酒的主兒,店家也不敢糊弄。老輩人說,那時候酒館伙計要是篩酒手藝差,客人還會挑理,可見這篩酒還是門手藝活。
五、換個說法多別扭
咱老百姓說話就圖個順口,“篩酒” 倆字聽著就帶勁兒。
你想想,武松大喝一聲 “給俺倒碗酒”,多普通;說 “給俺濾碗酒”,聽著文縐縐的,不像好漢說的話。這 “篩” 字又形象又接地氣,就跟咱說 “篩豆子”“篩沙子” 一樣,一聽就知道是過濾的意思。
古人說話講究,一個字能頂好幾個意思,既說清了動作,又透著生活里的講究。所以啊,武松喊 “篩碗酒”,不是瞎喊,是那會兒喝酒的老講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