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長城萬里長,長城外面是故鄉。”這句耳熟能詳的歌詞,幾乎人人都能哼上兩句,它為我們描繪了長城作為中華精神象征的壯闊景象。
眾所周知的是,長城并非一道簡單的城墻,而是一個由無數城堡、烽燧、關隘共同構成的龐大軍事防御體系。
那些扼守交通要道、控扼山河險隘的著名關口,猶如鑲嵌在這條巨龍身上的明珠,閃耀著軍事與歷史的光輝。它們,便是常被提及的“萬里長城十三關”。
山海關:天下第一關
位于河北秦皇島,是長城東端的起點,有“邊郡之咽喉,京師之保障”的美譽。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由徐達主持修建,因北倚燕山、南連渤海而得名。
關城呈方形,周長約4公里,設有東、西、南、北四門,其中東門“鎮東樓”匾額上的“天下第一關”五個大字筆力雄渾,相傳為明代書法家蕭顯所書。
作為華北與東北的交通樞紐,山海關在歷史上從未缺席重大事件。明末吳三桂在此“沖冠一怒為紅顏”,引清軍入關;近代甲午戰爭中,這里也曾是抗擊外敵的戰場。
黃崖關:萬里長城中唯一的水關
天津薊州的黃崖關以“險”著稱,因山崖在夕陽下呈黃褐色而得名。始建于北齊天保年間,明代名將戚繼光擔任薊鎮總兵時主持重修,是長城沿線唯一的“八卦城”。
這座關城按八卦陣布局,街道縱橫交錯,若無人指引極易迷路,堪稱古代軍事防御的智慧結晶。
黃崖關長城全長42公里,設有敵臺52座、水關3座,其中“寡婦樓”的故事尤為動人——傳說12名士兵戰死后,他們的遺孀捐資修建了這座敵臺。關城旁的泃河上,水關與城墻融為一體,既阻擋敵軍,又可防洪,展現了古代工匠的匠心。
居庸關:北京西北的門戶關卡
北京昌平的居庸關坐落于太行山脈軍都山峽谷中,是“太行八陘”之第八陘,自古有“居庸之險不在關而在八達嶺”的說法。
關城始建于秦代,現存建筑為明代所建,由關城、甕城、南北券城組成,周長約4公里,兩側山勢陡峭,長城沿山脊蜿蜒,氣勢磅礴。
居庸關最著名的景觀是“云臺”,原是元代過街塔的基座,石壁上雕刻著梵文、藏文等六種文字的經文,以及四大天王像,是元代石雕藝術的巔峰之作。
歷史上,成吉思汗大軍曾攻破此關南下,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起義軍也由此進入北京,它的得失往往關乎王朝興衰。
紫荊關:進出太行山的交通關卡
河北易縣的紫荊關與居庸關、倒馬關并稱“內三關”,因關城周圍長滿紫荊樹而得名。它始建于戰國時期,明代重修后形成“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格局。
關城分為內外兩重,外城依山而建,內城跨河而筑,由5座小城組成,構成立體防御體系。
紫荊關所在的易水河畔,曾是荊軻刺秦“風蕭蕭兮易水寒”的出發地。明代正統年間,瓦剌大軍圍攻北京,曾試圖攻破紫荊關作為突破口;清代,這里成為皇家陵寢(清西陵)的護衛屏障。
倒馬關:因戰馬至此經常摔倒而得名
河北唐縣的倒馬關因地勢險峻,戰馬至此常因驚嚇而倒得名,與居庸關、紫荊關同為“內三關”。
始建于戰國時期,明代重建,關城依河而建,分為上下兩城,上城建于山上,下城位于河畔,形成“水繞城關”的防御格局。
倒馬關的軍事價值在北宋尤為凸顯——當時它是抵御遼軍南下的前線。關城附近的“六郎碑”相傳為紀念楊六郎(楊延昭)在此戍邊而建。
平型關:北京西面的重要關卡
山西大同靈丘縣的平型關是內長城的重要關隘,因關城形狀如瓶(“平型”諧音“瓶形”)而得名。它始建于明代,關城周長1公里,設有南北兩座城門,兩側長城沿山而建,地勢險要。
讓平型關名揚天下的,是1937年的平型關大捷——八路軍在此伏擊日軍,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成為全民族抗戰的重要轉折點。
如今,關城旁建有平型關大捷紀念館,戰場遺址上的彈痕仍依稀可見,提醒著人們銘記歷史。
偏頭關:因地勢東仰西伏而得名
山西忻州偏關縣的偏頭關因地勢偏斜而得名,是明代抵御蒙古騎兵的前線。
始建于五代時期,明代達到鼎盛,關城分為內城、外城、羅城三層,沿黃河岸邊延伸,素有“黃河九曲第一關”之稱。
偏頭關地處黃河與長城交匯處,是中原王朝防御游牧民族的“水旱碼頭”。明代,這里常年駐軍數萬,設有烽火臺百余座,“偏關夕照”曾是古邊塞的著名景致。
雁門關:中華第一關
山西忻州代縣的雁門關是長城上的“咽喉要道”,因大雁南飛時需從關隘上空飛過而得名,有“天下九塞,雁門為首”的美譽。
始建于戰國時期,現存關城為明代所建,由關城、甕城、長城、烽火臺組成,周長約1公里。
雁門關的歷史幾乎與中華文明同步——戰國時李牧在此抗擊匈奴;漢代衛青、霍去病從這里出發北伐。
北宋楊家將在此戍邊,楊業“戰死陳家谷”的故事就發生在附近;元代,這里是歐亞商路的必經之地。
娘子關:平陽昭公主馬扎之關
坐落于山西陽泉平定縣與河北石家莊井陘縣的交界處,是太行山脈中段的重要關隘,因地勢險要被稱為“萬里長城第九關”。
關于“娘子關”的得名,流傳最廣的說法與唐代平陽昭公主有關。這位唐高祖李淵的女兒曾率領“娘子軍”在此駐守,關隘因此得名。
始建于戰國時期,現存建筑為明代重修,由關城、甕城、長城、水關等部分組成,周長約1.5公里,城墻高7米,全部用青石砌筑,在群山環抱中顯得格外雄偉。
歷史上,娘子關多次見證重大戰事。明末李自成起義軍曾在此與明軍激戰;近代抗日戰爭中,八路軍在此進行過娘子關保衛戰,遲滯了日軍的進攻。
殺虎口關:“走西口”必過之關
山西朔州右玉縣的殺虎口原名“殺胡口”,清代為緩和民族關系改為現名,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也是“走西口”的起點。
始建于明代,關城分為東、西兩部分,東城為漢族居住區,西城為蒙古族貿易區,見證了民族交融的歷史。
殺虎口的故事,一半是戰爭,一半是商貿。明代,這里是抵御蒙古的前線;清代,它成為漢蒙貿易的“茶馬互市”之地,無數山西人從這里出發“走西口”,前往內蒙古謀生。
嘉峪關:天下第一雄關
甘肅嘉峪關是明長城的西端起點,有“天下第一雄關”之稱,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由馮勝主持修建。
關城呈梯形,周長733米,由內城、外城、羅城、甕城組成,設有3座城門、1座箭樓,城墻高10.7米,全部用黃土夯筑而成,歷經600余年風雨仍堅固如初。
作為絲綢之路的交通樞紐,嘉峪關既是軍事要塞,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窗口。關城上的“光化門”“柔遠門”匾額,寓意“光明普照”“懷柔遠方”。
城外的“天下雄關”碑、內城的游擊將軍府,都展現著它的歷史地位。清代,林則徐被貶新疆時曾在此題詩:“長城飲馬寒宵月,古戍盤雕大漠風。”
陽關:西北最早的“海關”
甘肅敦煌的陽關是漢代長城的重要關隘,因位于玉門關以南(古代山南水北為“陽”)而得名,與玉門關并稱“西域門戶”。
它始建于漢武帝時期,是絲綢之路南道的起點,唐代詩人王維“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詩句,讓它成為邊塞文化的象征。
陽關的遺址如今只剩下一座夯土堆成的“陽關烽燧”(又稱“古董灘”),周圍散落著漢代的陶片、箭鏃。考古發現表明,這里曾是繁華的城鎮,設有驛站、倉庫、民居。
如今,陽關博物館復原了關城景象,讓人得以想象當年“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絕于途”的盛況。
玉門關:河西走廊最西邊的關口
甘肅敦煌的玉門關因古代西域玉石經此輸入中原而得名,與陽關同為漢代長城的西端關隘。始建于漢武帝時期,現存遺址為一座方形夯土城,邊長約30米,高9米。
玉門關是漢代抵御匈奴的前線,也是絲綢之路北道的起點。張騫出使西域、班超投筆從戎,都曾經過這里;唐代,這里已成為邊塞詩人筆下的“絕域”。
如今,關城遺址旁的“大方盤城”(漢代糧倉)、“小方盤城”(玉門關主關),仍在見證著戈壁的風沙與歲月的流逝。
從山海關到玉門關,萬里長城十三關跨越了兩千多公里的距離,也穿越了兩千年的時光。它們不僅是磚石筑成的城墻,更是中華文明的精神象征。
如今,這些關隘雖已褪去戰火硝煙,卻依然以其壯美的身姿和深厚的歷史底蘊,向世界展示著中華文明的恢弘氣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