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號登長城一一慕田峪段,因天氣變化,沒有達到目的,被雨水淋了回來,餓著肚子到前門,4點多鐘才吃中午飯。
回到家以后,和老伴一起談論了一天的爬慕田峪長城的感想,還沒有感覺到累,要不是因為天氣變化還能多游玩會,走的遠點,總覺得沒有達到目的。我說:如果不覺累明天換個地方,去爬八達嶺長城。老伴聽說后不加思考的說:去就去,記得我們十幾年前去八達嶺長城比慕田峪的人多,景點比這邊多,也比這邊優美、壯觀。
五月一日,我們早早起床,準備去八達嶺長城,老伴接受昨天去慕田峪中午沒有吃飯的教訓,用毛豆粒、家鄉帶來的小魚和辣椒妙了一盤辣椒、豆粒炒小魚,拿了老家的煎餅。說:今天中午的飯解決了,不能象昨天餓著肚子。
這次去八達嶺長城比去慕田峪長城路線順,只用了二個多小時就來到八達嶺長城腳下。
八達嶺長城,位于北京市延慶區軍都山關溝古道北口,地處燕山山脈與太行山山脈交匯處,距北京西北60多公里,八達嶺長城全長為1316米。始建于明代弘治年間(1505年)。海拔888米的北八樓為制高點。是中國古代偉大的防御工程萬里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明長城的一個隘口。八達嶺長城為居庸關的重要前哨,完整的軍事防御體系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聞名于世。古稱“居庸之險不在關而在八達嶺”。
1991年,八達嶺長城代表中國萬里長城接受了聯合國頒發的《世界人類文化遺產證書》,2001年,首批4A級旅游景區,2007年5月,升為5A級旅游景區,也是中國五A級旅游景區之一。
下車后工作人員很熱情給游客指路,順著標志牌向前走,有滑道和覽車兩種登城方式,大家可以自由選擇。我和老伴商量,昨天我們在慕田峪長城坐攬車下來時起風有點恐高,看今天,現在的風也不小,防止下午再起風,我們今天就不坐攬車了,坐滑道吧,老伴同意了我的意見,我們就購買了滑車往返票。票價和慕田峪長城一樣,往返票每人140元。
在到滑道的入口處時,遇上了著八路軍服裝款式小八路紅領巾旅游團,他們每人手中舉著一面五星紅旗,在八達嶺熊樂園門前拍照合影留念,我隨便也拍了一張。這個旅游團大約有近40人,孩子們身高相差很大,矮的象三年級,高的也只有六年級,還有老師、攝影師、導游、講解員跟著。我就悄悄的對老伴說:今天趕上機遇了,咱就跟著這個旅游團,聽聽講解員的講解,肯定比我們自已游玩收獲要強得多,還能了解更多的關于長城的知識。在坐滑道上山時,我們就先上了,他們人多目標大,到山上再靠進他們。
坐著滑車到八達嶺長城的北四樓附近,看到在與北三樓之間有塊標志性石頭,很奇怪,向前伸出,周圍用銅管焊接攔桿,基本上成三角形,上面有游客在拍照留念,石坡很陡也很滑,上去要扶著欄桿才能上去,不扶欄桿很難上去。 走近才發現在石的斜坡上寫著“好漢石”三個字,拍照的游客已排著長隊在等侯拍照。即然來到長城就要多拍幾張照片作留念,我們就自覺地排到隊伍中。
在等候的時候,讓老伴排隊,我去前面看看,發現還有專業攝影師給拍照,在上去拍照時,攝影師很專業的讓你更換多種造型,做出各種優美的姿勢。拍照結束去他們工作室選照片,發現有好看的,給打印出8寸彩照,作為紀念,每張60元,如果沒有看中的,不用打印,也不給拷貝,他們也不要錢。有的游客沒有經驗,拍照時自已沒有安排拍,為了留念只有花錢打印。
排有半個小時才輪到我們,根據觀察前面的拍照,找出經驗,做好了準備。老伴先上去,我在下面給她拍單照,然后我在上去,請排在后面的游客給我們拍合影,拍完合影老伴下來再給我單拍。這樣我們手機有儲存的圖片,再到攝影師那邊選,看有沒有效果好的,因為他們拍的專業、攝像機又好,選擇了二張打印出來作為紀念。
拍完照,尋找到“小八路”紅色旅游團,發現他們正在北四樓參觀,我們趕了過去,講解員正在作介紹,聽了講解,使我們更近一步了解到八達嶺長城的相關知識,好漢碑和好漢石的區別,好漢坡的來歷,峰火臺與敵臺的區別及作用。
好漢碑和好漢石的區別,在于地理位置和功能定位。
好漢碑分布在八達嶺長城的多個區域,例如南四樓、北四樓、南二樓等位置。碑上通常刻有“不到長城非好漢”的題詞,象征著攀登長城的意義,多用于游客留影紀念。好漢石,僅位于北四樓附近,是游客集中打卡的標志性景觀,為自然形成的奇石,向前伸出,形狀險要,因其獨特的形態成為熱門的拍照點,旺季的時候需排水等候。烽火臺與敵臺的區別在于功能定位和建筑特征。烽火臺是獨力建造的軍事信號設施,用于傳遞敵情。功能是通過燃煙(晝)、點火(夜)傳遞軍情,臺臺聯動構成信息傳遞,每隔50到100米就有一座。而烽火臺都建在遠離城墻的地方,形狀細高像碉堡,沒有射擊設施。
敵臺則是與城墻相連的防御工事,兼具駐軍、瞭望和作戰。功能是駐扎士兵,儲存物資,通過箭窗謝擊以抵御進攻。部分敵臺設有軍官指揮室,兼具戰術調度功能,形式多樣,比如有三眼敵樓、四眼敵樓。
八達嶺長城現存有43座敵樓,也就是烽火臺,這些烽火臺形式相似,但作用不同。北段從北一樓到北十二樓共有12座,其中北八樓是至高樓,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好漢坡所在地。南段從南一樓到南七樓有7座,南四樓是南段的最高點。另外在長城外的東、西山還各有一座獨臺的墩臺,也就是峰火臺,主要用于瞭望和傳遞信號。
由于和他們團隊走速度太慢,我們還是自己行為,順著北四樓繼續向上爬,沿途看到好多標志性的牌子,分別介紹此段的歷史文化。
登城便門,登城便門也稱登城口、里門。便門門洞開在長城墻內側,為方便上下長城墻體而沒,一般設在地勢轉低或平緩之處,或敵臺附近。其門洞大多為拱形,古時裝有木門扇。進入便門設有單向或雙向登城梯通,即臺防,可通向墻頂。
暗門,暗門設于長城墻體可連通長城內外的門,古稱“闇門”,字義為隱蔽的門。文獻記載,明代邊墻大約每8~9座敵臺設置一個暗門,用以軍士往來,哨探、設伏。有研究長城的學者,在廣泛調查后,將明代邊墻上的暗門分為“直通型暗門”及“非直通型暗門”兩大類,
一幅長城舊影的圖片。這是一張英國攝影師赫伯特.龐定在1907年拍攝的八達嶺長城照片,從照片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八達嶺關城及沿山脊蜿蜒的長城墻體及敵臺。此時,雖然關城城墻局部坍塌,但其整體布局仍然清晰完整,長城所依存的山體保持了原生地貌特征,但遍山基本無樹木。近幾十年,隨著北京生態環境保護力度的不斷了加強。現在山林植被得到全面恢復。
吐水嘴,為了及時排出長城墻體或敵臺頂面的雨水,在其對內一側設置安裝伸出墻體的石質排水設施,以防止雨水沖刷墻身、墻基。這些稱為吐水嘴的石質構件,結合墻頂的攔水和排水溝設置,其向墻外伸出的距離可多過一米。
在長城上休息的位置,有的游客在那里吃中午飯,我們也感覺餓了,就拿出自帶煎餅、辣椒炒小魚,吃了起來。吃完中午飯我們返回北四樓,順著滑道下山了。
下山以后,看時間還早,就順著游客步行向另一個方向上坡。很快來到了登長城入口,這才明白過來,下公交車時,車站工作人員向我們指的方向是纜車和滑道,沒有介紹登長城入口,如果下次再來就知道了。
登城入口東西兩邊廣場有很多標志性的牌匾。
東邊有200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監制的經國務院審定八達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標志石碑。
“愛我中華修我長城”社會贊助活動委員會,于1986年9月立的“國際友好人士拉特希期先生熱情贊助修復長城,為增進中國和希臘兩國人民的友誼作出了貢獻”特立此碑誌念。
“愛我中華修我長城”社會贊助活動委員會,于1989年3月立的“中巴人民友誼長存”紀念碑。從碑文介紹,了解到:長城北六臺至北七臺的一段長城,是用巴基斯坦伊期蘭共和國政府的捐款修復的,這是巴基斯坦和中國之間深厚友誼的象徵。1989年3月20日巴基斯坦大使阿克拉姆.扎基閣下為這塊紀念碑舉行了揭幕典禮。
西廣場更熱鬧,有各種各樣瓜果攤位,各地方的美食小吃,旅游紀念品小買部,紀念品琳瑯滿目。
南邊的墻壁上鑲有北京市文物事業管理局一九八一年七月立的:一九六一年三月四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萬里長城.八達嶺”。
說到長城的標志性建筑物,那就是八達嶺長城的“北門鎖鑰”。這座建筑物位于八達嶺關城東門外,是明代長城防御體務的象征,“北門鎖鑰”的歷史和地位不一般,它的匾額鑲嵌在八達嶺長城景區西門外側的拱形大門洞上方,刻于明萬歷十年(1582年),由兵部尚書吳兊等人立建。這塊匾額長2.26米,高91厘米,歷經五百多年風雨依然清晰可見,至今保存完好。
北門鎖鑰的城門,也是八達嶺長城的西門,它即然是西門,但是為什么叫北門鎖鑰呢?因為北門鎖鑰是一個成語,出自于左傳,原本講的是,北大城門上的一把鎖和鑰匙。八達嶺長城的軍事地位非常重要,所以也被形容為是北京的北大門,這就是“北門鎖鑰”的來歷,在旁邊有一塊石碑,上面寫著“鎖鑰北門天設險,壯哉峻嶺走長龍”。上面的落款是羅志文先生,他是我國的長城第一人。
八達嶺是長城,為什么又叫關城呢?因為八達嶺其實是道關,俗話說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兩邊都是高山,在此地建作一道關城,敵人很難攻擊進來,居高臨下,易守難攻,所以叫關城。
據聽說這個名字的來頭很大,充分體現了長城作為古代軍事防御力體系的核心作用,其核心含義包括:
一是地理意義:八達嶺地處關溝險要,是明代扼守京西北的咽喉,被稱為“居庸之險不在關而在八達嶺”。
二是軍事象征,作為京師北大門,長城在此形成“鎖鑰”般的防御體系,歷史上宋遼對峙時寇準曾以“北門鎖鑰”自喻鎮守大名府的重要性,強化了這一概念的軍事內涵。
三是文化內涵,“北門鎖鑰”不僅象征軍事防御,還體現長城作為民族交流紐帶的功能。戰的時候,峰火連天時閉關御敵,保障中原安全。和平時期,開方關城促進貿易,推動民族融合。
八達嶺長城前面的居庸關,它是明朝的三關之一,千峰疊翠擁居庸,山北山南處處封。八達嶺長城和居庸關長城是相連的,古人也曾經說過“居庸之險不在關而在八達嶺”,從八達嶺出發到居庸關,后面還有上關、下關及南口關,構成了一道嚴密的軍事防御體系,如果敵人想要攻擊長城的話,它需要攻破這四道關,才能攻擊到北京城。所以這四道關,在古代的時候是兵家必爭之地,也是一條交通要道。自古以來就是西北道往華北的一條必經之地。
由于爬八達嶺長城,走的太累,雖然八達嶺和居庸關相連,也不能去了,擇日再去居庸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