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冬,寒風刺骨的西伯利亞機場,三架蘇-27戰機在雪幕中整裝待發,引擎轟鳴劃破長空。這批戰機跨越蒙古,飛抵中國,標志著中國空軍現代化的開端。它們如何成為中國趕超美俄的契機?背后又隱藏著怎樣的故事?
在蘇聯羅斯托夫的街頭,1929年10月20日,米哈伊爾·佩特羅維奇·西蒙諾夫出生在一個普通家庭。街道上,馬車與早期的汽車混雜,空氣中彌漫著泥土和煤煙的氣息。他從小對機械著迷,常在父親的工具棚里擺弄零件。
1951年,他進入喀山航空學院,教室里掛滿飛機模型,講臺上教授們講解氣動學原理。他埋頭筆記,手中鉛筆飛快記錄公式。1955年畢業后,他加入蘇霍伊設計局,辦公室里圖紙堆疊,工程師們圍繞風洞模型討論,空氣中彌漫著油墨味。他從一名普通工程師做起,參與了蘇-7和蘇-9戰斗機的設計,每天在繪圖板前度過十幾個小時,指尖沾滿墨水。
1960年代,蘇聯航空工業進入高速發展期。西蒙諾夫在莫斯科的蘇霍伊設計局工作,辦公室的燈光常亮到深夜。他與同事們分析美國F-15的性能數據,桌上散落著技術報告和咖啡杯。1969年,蘇霍伊啟動代號T-10的蘇-27項目,西蒙諾夫作為核心成員,負責氣動布局設計。
1975年9月15日,總設計師帕維爾·蘇霍伊去世,設計局群龍無首。西蒙諾夫臨危受命,接任蘇-27項目主管,肩負重擔。他走進會議室,面對質疑的目光,攤開圖紙,逐一講解改進方案。
1977年5月20日,蘇-27原型機在莫斯科郊外的茹科夫斯基機場首飛。試飛員穿上厚重的飛行服,爬進駕駛艙,跑道上風聲呼嘯,戰機騰空而起,西蒙諾夫站在地面,緊盯飛機的軌跡。然而,1978年一次試飛中,原型機因設計缺陷墜毀,火光沖天,碎片散落草地。
西蒙諾夫并未退縮,他回到設計室,修改圖紙,調整機翼角度和進氣道結構。1981年,新原型機T-10S-1試飛成功,機身在陽光下閃耀,雙垂尾穩穩切割氣流。1985年,蘇-27正式服役,飛行員在駕駛艙內測試操縱桿,戰機靈活翻滾,展現超強機動性。
他的職業生涯并未止步于蘇-27。他繼續領導蘇-30和蘇-35等衍生型號的研發,辦公室墻上掛滿戰機照片。他常在工廠車間走動,檢查生產線上的焊接工藝,確保每個部件精準無誤。2011年3月4日,他在莫斯科逝世,享年81歲。他的遺體被送往墓地,墓碑上刻著他的名字與蘇-27的輪廓,象征他一生的奉獻。
1990年6月,莫斯科的夏日陽光灑在克里姆林宮的紅墻上,中蘇關系解凍后,中國軍事代表團踏入蘇霍伊設計局的大門。會議室里,木桌上擺放著蘇-27的模型,機身線條流暢,雙垂尾高聳。中國代表身著軍裝,仔細觀察模型,記錄尺寸和參數。
蘇聯官員翻開合同草案,指著條款逐一講解,翻譯人員在旁低聲轉述。雙方圍繞價格和技術轉讓展開激烈討論,桌上咖啡杯早已冷卻。最終,1990年9月17日,合同簽訂,首批12架蘇-27將交付中國,其中3架計劃在1991年底前運抵。
1991年12月,蘇聯解體的陰影籠罩全國。西伯利亞的烏蘭烏德機場,寒風卷起雪花,三架蘇-27停在跑道旁,機身覆蓋著防凍布。地勤人員忙碌檢查,掀開引擎蓋,測試AL-31F發動機的轟鳴聲,震得地面微微顫抖。
飛行員穿上厚重的防寒服,爬進駕駛艙,調整儀表盤,準備跨越蒙古領空。起飛時,戰機在雪幕中騰空,尾焰劃出長長的弧線。中國接收小組在內蒙古的機場等待,跑道兩側的燈光在夜色中閃爍。戰機降落時,輪胎摩擦地面,發出尖銳的響聲,地勤人員迅速上前,檢查機身完整性。
這三架蘇-27的到來,標志著中國空軍的新篇章。戰機的氣動布局令人嘆服,機身平滑,翼根延伸出邊條翼,減少氣流擾動。工程師們圍著戰機,測量進氣道角度,記錄雙垂尾的傾斜度。AL-31F發動機被拆解,技術人員戴著工作手套,拆下渦輪葉片,分析合金成分。
武器系統同樣先進,機身下掛載的R-27導彈被卸下,放置在實驗室的支架上,供專家研究制導原理。飛行員在模擬器中訓練,操縱桿靈活轉動,屏幕顯示戰機在2.3馬赫速度下突破云層,巡航高度可達1.8萬米。
這批戰機的意義遠超裝備本身。1990年代初,中國空軍主力仍是殲-7和殲-8,面對美軍F-15的性能差距明顯。蘇-27的到來,讓中國首次擁有遠程空優能力。飛行員在演習中測試,戰機在天空劃出銳利的弧線,鎖定目標后發射導彈,精準命中靶機。
技術人員在沈陽的工廠內,圍繞蘇-27的圖紙展開討論,桌上堆滿氣動計算公式。1991年12月25日,蘇聯正式解體,這三架戰機的交付成為中蘇合作的最后篇章,也為中國打開了現代化空軍的大門。
蘇-27的引入為中國空軍注入了新動力。1992年起,沈陽飛機工業公司與俄羅斯合作,建立蘇-27SK的生產線。工廠車間內,工人操作吊臂,將機身部件精準拼接,電焊火花四濺。技術人員對照俄方提供的圖紙,調整裝配工藝,確保每個螺栓擰緊到位。
到1998年,首批國產殲-11下線,機身噴涂銀灰色涂裝,跑道上試飛時,引擎轟鳴震耳。殲-11保留了蘇-27的氣動布局,但在航電和武器系統上融入中國技術。工程師在實驗室調試雷達,屏幕上顯示目標點的閃爍光標,標志著國產化的突破。
蘇-27的技術基因在中國生根發芽。2000年代,殲-15艦載機研發啟動,基于蘇-33,而蘇-33本身是蘇-27的衍生型號。設計師在風洞旁測試殲-15的折疊翼,調整起落架強度,以適應航母甲板的顛簸。
2012年,殲-15首次在遼寧艦上起降,飛行員拉動操縱桿,戰機沖向天空,海風吹過甲板,浪花拍打艦身。殲-16則進一步升級,2015年亮相時,機身涂裝融入隱身材料,降低雷達反射。電子戰型殲-16D在演習中發射干擾信號,屏幕上敵方雷達信號瞬間紊亂,展現強大作戰能力。
這些戰機的成功,離不開蘇-27技術的消化吸收。沈陽工廠的流水線上,工人熟練操作數控機床,切割鈦合金板材,火花飛濺。AL-31F發動機的國產化也在推進,工程師拆解渦扇葉片,優化燃燒室設計,為殲-20的試飛提供動力支持。到2020年代,中國空軍裝備規模擴大,殲-20、殲-16等戰機列裝。
中國空軍的崛起,離不開那三架蘇-27的啟迪。從1991年的西伯利亞到2025年的中國天空,戰機的轟鳴聲見證了技術的傳承與超越。蘇-27的氣動布局、動力系統和武器理念,融入中國戰機的血脈,助力空軍躋身世界前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