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步當車”,愿意是指以從容的步伐代替乘車,也用來形容一個人能夠安守貧苦生活。該成語出自《戰國策·齊策四·齊宣王見顏斶》,“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清靜貞正以自虞”,乃齊宣王與顏斶的對話。
戰國時,齊國有著名隱士顏斶,齊宣王對其仰慕已久,于是召其入宮覲見,并親自在殿前階梯處迎接。顏斶入宮,來到階梯前,見到齊宣王后,卻停住腳步,并不上前拜見。
齊宣王不知顏斶何意,便對其喚道,“顏斶,上前!”
顏斶不僅無動于衷,反而對齊宣王道,“大王,上前。”
齊宣王聞言極為不悅,左右大臣也連忙勸說道,“大王乃人君,你是臣民,大王叫你過來,你怎么能叫大王過去呢?”
顏斶對于齊宣王的臉色和齊國大臣的勸說全不理會,反而說道,“如果我上前拜見,那便說明我仰慕大王的權勢;如果大王上前,則說明大王禮賢下士。與其使我顏斶趨勢,不如使大王趨士。”
齊宣王見其態度傲慢,怒道,“到底是君王尊貴,還是你士人尊貴?”
顏斶回道,“士人尊貴,君王不尊貴。”
齊宣王道,“可有根據?”
顏斶昂首說道,“有。昔日秦國進攻齊國,秦王下令說:‘有敢到高士柳下季墳墓五十步以內砍柴者,殺無赦。’又有軍令說,‘有能得齊王頭者,封萬戶侯,賞金千鎰。’由此可見,活著的齊王頭顱,還不如已經去世的高士墳墓。”齊宣王無言以對,滿臉不悅之色。
大臣們見狀,連忙上前寬慰齊宣王,“顏斶,過來。我王據千乘之地,天下士子、仁義之士紛紛來投,心甘情愿為大王服務。四方諸侯莫敢不服,萬物無不具備,百姓無不親附。如今像你一樣的所謂高士,也就被稱為匹夫,步行下田耕作,與那些鄉間百姓何異?士子下賤如此,又有什么了不起的。”
顏斶卻毫不惱怒,說道,“不然。我聽說,大禹時期諸侯上萬,為何?他們治國賢能,是得利于重用士人,所以舜帝出身農民,發跡于窮鄉僻壤,終成天子。到商湯時,諸侯尚存三千,如今稱孤道寡者不過二十四家。由此看來,難道不是由于'得士'和'失士'的政策造成的嗎?
因此,《易傳》中說,‘國君位于統治地位,卻沒有匹配的才德,喜歡徒有虛名之輩,必然行事傲慢奢侈。傲慢奢侈,災禍自會到來。所以沒有實際效用,卻只喜歡空名者,國土將日益削減,國力將日益衰弱;沒有好的德行,卻希望獲得幸福,必然處境困窘;沒有建立功勛,卻只圖享受俸祿,必然蒙受侮辱。這必然招致禍害。’所以‘矜功不立,虛愿不至’,這都是愛虛名、好浮夸,無治國愛民實效者的必然下場。
是以堯有九佐,舜有七友,禹有五丞,湯有三輔。自古至今,不得士人輔佐而能建功立業者,從未有過。因此君主不應以向人請教為羞恥,不應以向地位低微之人學習而羞愧,以此成就他的道德。在后世揚名者,堯、舜、禹、湯、周文王都是如此。若能向上看清事物本源,向下通曉事物的流變,至圣者懂得學習什么,還會有什么不吉利之事嗎?
老子說,‘貴必以賤為根本,高必以下為基礎。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谷,這不正是貴為賤的根本嗎?’所謂孤、寡,就是人們處于困窘、卑賤的地位。可是侯、王自己稱孤道寡,難道不是侯、王謙居人下、重視士人的證明嗎?堯傳位于舜,舜傳位于禹,周成王任用周公旦,世世代代都贊揚他們為英明的君主。這正是因為他們深知士人的可貴。”
齊宣王聽到這里,才覺得自己理虧,于是說道,“哎呀!君子豈可受辱,寡人自討沒趣罷了!如今聽了您的高論,才知道了小人的行徑。請您接受我成為您的學生!今后您就住在我這里,我保證您飲食有肉吃,出門必有車乘,您夫人和子女個個會衣著華麗。”
顏斶卻搖頭道,“玉產于山中,經過加工便會破壞,雖然仍舊寶貴,但卻失去了本來面目。士人生在窮鄉僻壤,如果享有利祿,那么也必然形神不全。顏斶情愿歸去,晚點吃飯權當吃肉,悠閑散步權當乘車,不犯王法權當富貴,清靜純正,自得其樂。發號施令的是大王,竭盡忠心直言進諫的是顏斶。我要說的已經說完,希望您能允許我回去。”
顏斶說罷,向宣王拜了兩拜,便告辭而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