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楓涇鎮啟動夏季水葫蘆專項打撈行動,通過“人工+機械”協同作業模式,全力遏制水葫蘆蔓延態勢。
隨著氣溫持續攀升,水葫蘆進入生長旺盛期。在楓涇鎮黃良府港北側,放眼望去,一片片水葫蘆正從上游飄來。兩艘保潔船呈梯隊式排開,保潔人員們身著救生衣,手持特制的釘耙、長柄網兜等工具,對河道內水葫蘆、浮萍、漂浮垃圾等進行全方位打撈。
“別看這活兒簡單,打撈過程中水下暗流和纏繞的根系最棘手。”保潔員程雪林指著漂浮的綠色“地毯”說道。由于楓涇鎮地處黃浦江上游航道,不能設網攔截,保潔人員只能采用“圍堵截流+人工清撈”的方式。每艘保潔船日均往返4-5趟,單船裝載量超2噸。
經過暴曬脫水后,這些植物殘體將被運往指定處理點,通過粉碎發酵制成有機肥料。“從打撈到處置全程閉環,避免二次污染。”楓涇鎮農服中心副主任唐文淵介紹。
據悉,水葫蘆學名鳳眼藍,原產南美洲,因其藍紫色花朵曾被作為觀賞植物引入我國。然而,這種植物在溫暖水域中展現出驚人適應力。單株年繁殖量可達3萬株,不僅影響水生動植物的生長,阻塞河道,影響泄洪,更會對水質造成污染。
面對水葫蘆生長特性,近年來,楓涇鎮與浙江嘉善、平湖等地建立“浙滬水葫蘆聯防聯控機制”,實時共享水域監測數據,在交界河道設置攔截帶,實現上下游共同治理。
值得一提的是,面對持續高溫天氣,楓涇鎮制定“三色預警”機制。根據氣溫、水位變化,將打撈頻次分為日常維護、重點攻堅、應急響應三個等級。同時,還引入無人機巡航技術,構建“空中監測+水面打撈+陸上轉運”立體防控體系。
通訊員:俞翔
編輯:干鈺瓊
責編:干鈺瓊、楊麗
審核:陳建軍、林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