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灑在封開縣平鳳鎮的田野上,一排排深藍色光伏板熠熠生輝,板下南板藍根郁郁蔥蔥,杏花雞成群結隊。1600畝閑置土地成了“陽光銀行”,每年為村集體創收64萬元,農戶增收136萬元。
光伏發電是好事,可以為農戶創收,可是為啥很多人卻不愿意裝了呢?內行人說出實情,明白了。
當看到每年村集體農戶分紅,在另外一面則有不同的景象,68歲的張大爺蹲在漏雨的瓦房前,手里攥著發黃的合同單。三個月前,他支付8800元“設備維護費”在屋頂安裝了光伏設備,對方承諾每月2000元租金。如今設備在雨中損壞,騙子電話已成空號。
原本是利民的好事,但是卻被不法的人利用。騙子們帶著投影儀深入村莊,播放偽造的央視報道,宣稱“零成本安裝,躺著年入過萬”。這些騙局已形成標準化流程:先以免費為誘餌,再通過精心設計的合同陷阱將農戶拖入深淵。
2025年第一季度全國屋頂光伏騙局投訴量突破1.2萬起,涉案金額高達4.8億元,較去年同期激增87%。在這些騙局中,農戶平均損失金額達到2.3萬元,而所安裝的設備往往質量低劣,存在嚴重安全隱患。
明明是好事,為啥農戶不愿意裝?
1、 表面簽訂屋頂租賃協議,實則通過運維合同將農戶變為設備承租方
陜西寶雞鳳翔區柳林鎮政府發布的風險警示揭露了這種“身份轉換陷阱”:農戶需承擔設備保管、維修義務,若遇拆遷、設備損壞,可能面臨高額賠償。
更可怕的是金融捆綁。當農民猶豫時,騙子立即推出“專項貸款”,聲稱“前三年免息,發電收益自動還款”。湖南農民老張的經歷令人心酸:“現在每月要還2800,可發電收入連500都不大”!
2、 光伏設備劣質,隔三差五就要修
在河北,光伏維修商透露:劣質逆變器3年必換,每次費用超3000元。支架生銹、線路老化等問題頻發,年均維護成本超2000元。這些成本在合同中都被轉嫁給了農戶。
另外合同中常要求農戶質押電費收益權、允許企業任意抵押設備;強制開立第三方收益賬戶,使資金流向受控;房屋交易或拆遷時需自費遷移或買斷設備。
3、 國家補貼政策也被騙子扭曲利用
雖然國家確實有0.32元/度的補貼,但2023年起實行“競價上網”政策,實際到賬電價常低于0.4元。河南某村會計出示的賬單顯示:“去年全村光伏戶均收入僅2300元,不及宣傳的1/4。”
設備安裝后的安全隱患更令人憂心。劣質組件缺乏安全關斷功能,無法抵御自然災害。劣質光伏板違規安裝易導致房屋結構受損,極端天氣可能引發漏水、坍塌甚至組件飛落傷人。
更棘手的是,騙局企業退出后,遺留設備的拆除費用需農戶自掏腰包。對靠養老金生活的老人,這筆額外支出足以壓垮整個家庭預算。
4、 合同一簽就是長期,還不能改
“合同一簽就是20年,兒子結婚想加蓋二層都不行。”河南一位農戶的抱怨道出了關鍵矛盾。在鄉村,房屋不僅是住所,更是代際傳承的資產,隨時翻建改造的需求與長期合同形成根本沖突。
拆遷補償問題更凸顯制度缺陷。當政府拆遷時,光伏設備補償金往往落入企業口袋,而農戶卻要承擔屋頂修復費用。合同里常寫明:“房屋交易/拆遷時需自費遷移或買斷設備”。
若房屋需要翻修拆除設備,必須按市場價賠償光伏公司。這意味著農民在自己的宅基地上失去了自主權。
所以當有好的政策的時候,農戶還要注意,這個好處是否自己能夠撈得著。內行人建議農戶把握三條防騙準則:核實企業資質(國家能源局官網可查備案);拒絕提前繳費(正規項目無管理費);細讀合同權責(警惕外地仲裁條款)。
所以筆者認為,真正做到“板上發電,板下生金,關鍵要讓農民真正掌握陽光的權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