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新加坡政策研究所(IPS)最新發布的調查報告,年齡歧視已成為當前新加坡社會最受關注的偏見問題。
年齡歧視問題加劇
職場上最明顯
這項涵蓋4000名公民和永久居民的大型調查顯示,約17.6%的受訪者認為年齡歧視現象比五年前更加嚴重,這一比例顯著高于對種族歧視(11.2%)和性別歧視(8.8%)的擔憂。
調查數據揭示,51-65歲年齡段群體對年齡歧視的感受最為強烈,高達21.1%的該年齡段受訪者認為問題在惡化。研究人員分析指出,這一現象與職場中的結構性歧視密切相關。中年員工普遍面臨晉升機會受限、職業培訓不足、工作穩定性下降等問題,許多企業存在明顯的"年齡天花板"現象。
與2018年的調查結果相比,65歲以上老年群體對年齡歧視的感知有所改善。研究人員認為,這可能得益于近年來政府針對老年群體推出的各項保障政策發揮了積極作用。
在新加坡華人有“特權”?
調查還發現,不同世代對偏見的感知存在顯著差異。20-35歲的年輕群體對種族歧視問題更為敏感,這一現象與社交媒體時代的信息傳播特點密切相關。年輕一代通過社交平臺接觸到更多元的社會議題討論,對各類歧視問題具有更強的辨識能力和更高的敏感度。
這項調查首次引入對"華人特權"議題的探討。數據顯示,雖然59.6%的受訪者承認"在新加坡作為華人確實更便利",但僅有44.7%的人明確認同"華人特權"這一概念的存在。值得注意的是,少數族裔群體和年輕受訪者對這一問題的認同度明顯更高,顯示出不同群體間認知的顯著差異。
在涉及種族問題的理論框架時,新加坡社會表現出鮮明的務實態度。高達73%的受訪者對直接套用"批判性種族理論"等西方概念來分析本地種族問題表示不適。不過,超過半數的受訪者認同"種族是社會構建的產物"(57.1%)以及"少數族裔確實經常遭遇歧視"(56.2%)等基本觀點。
IPS的研究團隊強調,調查結果反映出新加坡社會面臨的多重挑戰,需要特別關注職場年齡歧視問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在借鑒國際經驗時要注意本土化,避免簡單套用外來理論框架。也要重視年輕世代對社會公平問題的高度關注,持續優化多元種族社會的治理模式,彌合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
研究人員特別指出,在政策制定和社會教育中,應當著力提升公眾對隱性偏見的認知,同時避免制造新的社會對立。如何平衡不同群體的合理訴求,構建更具包容性的社會環境,將是新加坡未來發展的重要課題。
HQ丨編輯
HQ丨編審
IPS丨來源
PIXABAY丨圖源
免責聲明:
1.凡本公眾號注明文章類型為“原創”的所有作品,版權屬于看南洋和新加坡眼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新加坡眼”。
2.凡本公眾號注明文章類型為“轉載”、“編譯”的所有作品,均轉載或編譯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有價值資訊,并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上新加坡眼官網看新聞更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