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梁譯珊
清晨六點的操場總有晨讀的身影,深夜的自習室永遠亮著燈,獎學金、保研名額、實習證明構成了大學生活的“標準答案”——這是長期以來被默認的校園成長路徑。但如今,越來越多大學生開始跳出這條標準化賽道,有人帶著相機騎行318國道記錄人文故事,有人在宿舍陽臺種出一片蔬菜園研究無土栽培,有人用課余時間運營校園脫口秀社團……這些看似“不務正業”的選擇,正在重新定義“大學生該有的樣子”。
標準化成長路徑的形成,源于社會對“成功”的單一認知。從小學到高中,“分數”是衡量價值的核心標準,這種思維延續到大學,便演變為對績點、證書、名校光環的追逐。家長們常說“考上好大學就安穩了”,卻很少問孩子“你真正想做什么”;企業招聘時習慣性用“985/211”“績點排名”篩選簡歷,間接強化了“唯學歷論”的焦慮。某調查顯示,72%的大學生在填報志愿時,優先考慮“就業前景”而非“個人興趣”,這種選擇邏輯從入學起就將他們推向了趨同的賽道。
但年輕一代對“成長”的理解正在發生變化。00后大學生是互聯網原住民,他們在多元信息的沖刷下,更早意識到人生的豐富性。B站上,“我的非典型大學生活”話題播放量超5億,有人用三年時間走遍全國34個省份拍攝非遺紀錄片,有人自學編程開發出校園社交小程序,有人通過擺攤賣手作飾品實現經濟獨立。這些嘗試或許不會直接轉化為簡歷上的“加分項”,卻讓他們在實踐中找到了獨特的閃光點——那個拍紀錄片的學生,畢業后被央視紀錄片團隊看中;開發小程序的同學,獲得了天使投資;擺攤的女生,創立了自己的文創品牌。
這種“多元成長”的背后,是對“成長評價體系”的重構。過去,大學生的價值被簡化為“能否找到好工作”,而現在,“是否獲得內心的充盈”“是否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否敢于突破舒適區”成為更重要的衡量標準。某高校開設的“創意實踐課”上,學生可以自主選題完成項目,有人為鄉村小學設計科普繪本,有人搭建校園二手物品循環平臺,課程評分不看論文,只看項目的實際影響。這種教學模式的創新,正是對“多元成長”的最好呼應。
當然,跳出標準化賽道并非意味著否定努力,而是拒絕盲目跟風。那些在“非典型”道路上走得遠的學生,往往比旁人更清楚自己的目標:他們會為了拍好一個鏡頭反復研究構圖,會為了優化程序熬夜查資料,會為了提升產品質量不斷改進工藝。這種基于熱愛的專注,比被動應付考試更有持久力。
大學生活本就該是探索的原野,而非單行道。當越來越多年輕人敢于在“績點之外”尋找熱愛,在“標準答案”之外書寫人生,他們不僅在豐富自己的青春,更在重塑社會對“成功”的定義——真正的成長,從來不是復制別人的道路,而是在嘗試與探索中,找到屬于自己的那束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