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丨網絡
一則至今未經官方證實的消息再次將少林寺方丈釋永信拉回公眾視野。
7月26日,有媒體報道稱,中原地區某著名“千年古剎”方丈釋某某已被調查,具體原因尚不明確。
媒體向少林寺求證,只得到了“近日沒看到他,等官方消息”的回復,釋永信是否被調查至今成謎。
1
釋永信,俗名劉應成,漢族,1965年9月6日出生,安徽潁上人,1981年在嵩山剃度出家,法號"永信"。
彼時的少林寺殿宇破敗,主體建筑年久失修,大雄寶殿屋頂漏雨,墻壁斑駁,許多殿堂因戰亂和年久失修幾近坍塌,寺內佛像蒙塵,經書散佚,香火稀落。
僅剩的9名僧人,多為年邁者,年輕僧侶寥寥無幾。佛教活動幾乎停滯,禪武傳統瀕臨斷絕。
由于寺院沒有穩定收入來源,僧人靠種地、化緣維持生計,甚至需要外出打零工才能糊口。
重振少林寺一直是釋永信師父、時任方丈行正法師的迫切愿望,但受限于時代環境和資源匱乏,進展緩慢。
1987年,行正法師臨終前將衣缽傳于弟子郝釋齋,但因郝釋齋年邁,以及其他多種因素,實際管理權逐漸由釋永信接手。
1999年釋永信正式升座主持,開啟了他少林寺的復興之路。
2
轉機來自于政策變化。
1978年后,國家開始恢復部分宗教場所,少林寺被列入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資金開始向少林寺傾斜。
釋永信接任方丈后,首要工作是重建少林寺的宗教內核。他主持修復了荒廢多年的禪堂,嚴格恢復"冬參夏學"的傳統修持制度,要求僧人每日必須完成坐香、誦經等功課。
為培養新一代僧才,2005年正式設立"少林佛學院",系統教授佛學經典、禪修法要和少林功夫。
這一系列舉措成效顯著,寺內常住僧人從1980年代的不足10人發展到如今的300余人,不僅數量上實現了數十倍增長,更在質量上確保了少林禪武文化的傳承有序。
隨著電影《少林寺》的爆紅 “少林功夫”名揚世界,吸引海內外游客涌入。1980年代少林寺游客量暴增,門票收入成為寺院第一桶金。
釋永信很快主動將電影與少林寺營銷綁定,在寺內循環播放《少林寺》電影片段;并邀請李連杰等主演回訪少林寺,制造話題;開發“電影同款”武術表演項目,吸引游客。
2006年,"少林功夫"成功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0年,少林寺常住院、塔林、初祖庵等歷史建筑群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同時,少林寺投入數億元資金用于古建筑修復工程,重建了包括大雄寶殿、藏經閣在內的多個重要建筑,并組織專家團隊在全球范圍內收集散佚的少林典籍和文物。
根據公開資料估算,自2000年以來各級政府為少林寺投入的資金總額約25-30億元人民幣,主要包括:文物保護專項資金、基礎設施建設、文化活動補貼等。其中2004-2012年申遺關鍵期集中投入超20億元,后續以年度補貼為主。
3
2009年,少林寺的資產規模達到巔峰,估算總資產超30億元,位列中國傳統文化品牌前三,其"宗教+商業"的獨特模式使少林寺成為當時中國商業化最成功的宗教場所。
這一年,釋永信以少林寺名義豪擲4.52億元競得鄭州"黃金地塊",創下宗教機構參與土地招拍掛的紀錄。
這場拍賣猶如一記驚雷,讓公眾突然意識到:千年古剎早已蛻變為商業巨擘。據不完全統計,少林寺旗下資產橫跨地產、文旅、教育、醫療等八大領域,僅"少林"商標注冊量就達666件,形成嚴密的品牌護城河。
為了將少林寺國際化,少林寺已在紐約、柏林、莫斯科等國際大都市設立了40余個"少林文化中心",常年派駐武僧進行教學交流。
強大的IP號召力下,少林寺通過與游戲公司(《少林九武猴》)、影視制作方(《少林寺之得寶傳奇》)合作,年授權收入超千萬元。
更隱秘的武術培訓產業,全球50多個國家設立的"海外文化中心"每年輸送近萬名學員,按每人2萬元學費計算,僅此一項即可創收2億元
2015年,少林寺國外拿地,以416.2萬澳元購得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1600公頃土地,計劃打造"少林度假村"。
該項目包含四星級酒店、武術學院及高爾夫球場,與當地政府簽訂的協議中明確標注"商業開發"條款。這與其在國內的布局形成呼應。除鄭州地塊外,少林寺在云南、海南等地均設有分院,形成"宗教地產"網絡。
"佛教不排斥財富,關鍵看怎么用。"釋永信在2015年達沃斯論壇的演講,道出其商業哲學的核心。
在他的運作下,少林寺建立起"宗教+商業"的雙輪驅動模式——寺院負責精神輸出,河南少林無形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下稱"少林資管")則承擔資本運作。
天眼查顯示,這家注冊資本1億元的公司曾由釋永信持股80%,后轉為少林寺全資控股,被外界視為少林商業帝國的中樞神經。
4
在少林寺官網的簡介中,釋永信有32個頭銜,從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到河南省政協委員。這位身著Dior定制僧袍、使用最新款iPhone的方丈,始終處于輿論的冰火兩極。
少林寺商業帝國在釋永信的帶領下極度膨脹,2009年底,少林寺傳出計劃IPO,當時媒體報道稱登封市政府與香港中旅集團簽署協議,擬組建“港中旅(登封)嵩山少林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并計劃于2011年上市。
爭議中,釋永信多次公開聲明少林寺“絕對不能上市”,強調商業化不能背離千年傳承。
2015年,釋永信流出私生女傳聞。“釋正義”網帖及釋延魯等人實名舉報釋永信有“兩個私生女”,后經過調查證實為謠言。
除私生女外,釋永信還被舉報“被遷單”“貪污善款”等,官方調查均認定舉報不實。但少林寺的商業擴張模式與釋永信個人形象,使其長期深陷輿論漩渦,公眾信任危機未完全消解。
支持者視其為宗教改革的標桿:他恢復禪堂制度,推動"少林學"學科建設,使寺院僧人數量回升至300余人。但批評者指出,其商業運作已觸碰宗教底線——2014年少林寺門票收入分成糾紛中,登封市財政局的審計顯示,寺院年門票收入約1.5億元,但少林寺實際所得僅30%。
更深的矛盾在于財務透明度。盡管釋永信多次公開表示"所有資金用于寺院建設",但少林資管對外投資的18家企業中,多家企業股權結構存在交叉持股現象。例如控股"鄭州少林香堂有限公司"的香港少林文化傳播中心,注冊地址為尖沙咀某寫字樓,實際控制人成謎。
此次釋永信"失聯"事件,恰逢宗教領域監管趨嚴的敏感期,7月初國家宗教事務局等五部門剛啟動"佛教道教去商業化"回頭看專項行動。
《關于進一步治理佛教道教商業化問題的若干意見》明確,政府將引導佛教道教界依法開展符合教義的商業活動,加強監管。
“佛教道教團體和場所必須嚴格遵循國家的財務制度,加強監管和信息公開,設立單位銀行賬戶,依法納稅。政府將指導建立健全的財務管理體系,確保資金使用透明。”
如今,花甲之年的釋永信去向成謎。7月27日,有網友發帖說“少林寺方丈釋永信攜帶情人、子女等34人潛逃美國,被有關部門攔截。開封警方很快回應:網傳圖片是假的。
公開可查信息顯示,釋永信的最后一次公開活動是2025年5月5日,當時他主持了一場法會,此后再無音訊。
他的個人微博(@釋永信師父)自2025年7月24日清晨6:58停更,其最后一條內容為佛教哲理問答《彼岸接引與此岸凈土》。
在少林寺大雄寶殿的東側,少林資管辦公室,懸掛著"商道即禪道"的書法。這種空間上的并置,正是當今宗教機構的隱喻,或許也是釋永信一直奮力追尋的凈土。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
受限于數據與認知局限,無法保證內容的絕對準確客觀,所有信息數據僅供參考。
聯絡文軒 :wx@wenxuan.news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