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華僑報》總主筆 蔣豐
中國明王朝臨近尾聲的崇禎十五年(1642年)春,福建福清黃檗山萬福寺的晨霧還未散盡,禪師隱元隆琦(俗姓林,名曾炳)已在茶寮前生起松火。他手執一把竹扇輕撥炭堆,等待釜中泉水泛起蟹眼泡,便將今春新制的武夷巖茶投入其中。茶香混著松煙裊裊升起時,這位50歲的禪師尚不知,13年后,也就是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63歲的他會率30余名僧眾乘坐鄭成功的船東渡,隨身攜帶的七罐茶葉與一套煎茶器具,在日本掀起了一場靜默的茶事革命。
一、煎茶道的破繭:從禪堂到市井的顛覆
日本江戶時代寬文七年(1667年)長崎的梅雨季,崇福寺的茶室里正進行著一場顛覆傳統的茶會。日本茶人木村蒹葭堂曾記載:“黃檗僧煮茶不擊拂,棄茶筅而用壺,竟令客自斟。”這與日本“茶圣”千利休奠定的抹茶道形成鮮明對比——隱元將茶事簡化為“煮水、投茶、分杯”三式,更棄用繁復的茶具,改以粗陶急須與建盞式茶杯。
這種“減法”背后,是隱元對茶之本意的深刻理解。他在《煎茶頌》中寫道:“趙州云‘吃茶去’,三字直指本心。若添得半分造作,便是背道而馳。”這種理念在日本京都文人圈引發震動。日本現代女詩人與謝野晶子在《源氏物語》注釋中坦言:“初覺其法粗鄙,細品方知真味。”確實,當煎茶法傳入日本時,恰如一股清泉注入被抹茶道束縛百年的茶壇。
更為關鍵的是,隱元打破了茶事的階層壁壘。他在黃檗山萬福寺設立“普茶室”,每月初七向庶民開放。有史料記載:“農夫、匠人捐一升米即可入室飲茶,僧眾與之共席。”這種平等精神在江戶時代極具革命性。至元祿年間(1688-1704),煎茶道已從貴族沙龍走向市井街頭,京都的茶攤甚至出現“煎茶屋臺”的流動攤位。因此,日本黃檗文化促進會會長林文清指出,是隱元禪師讓茶從日本神壇——天皇的皇宮,真正“飛入尋常百姓家”。
二、烏龍茶的東瀛之旅:從貢品到日常的蛻變
延寶五年(1677年)醍醐寺的茶席上,隱元首次向日本德川幕府第四代將軍德川家綱展示武夷巖茶的焙制工藝。據《德川實紀》記載,他將揉捻后的茶青鋪入特制竹焙籠,以炭火徐徐烘焙,當蜜香與焦糖香交織升起時,在場茶人無不屏息。這種名為“大紅袍”的茶葉,后來成為將軍府珍藏,更在長崎貿易中催生出“唐茶”專賣巷。
真正讓烏龍茶普及的,是隱元倡導的“茶會大眾化”。他在《煎茶指南》中強調:“茶非貴族獨享,乃民生必需。”這種理念在木村派煎茶道中得到貫徹——該派允許邊飲茶邊進食點心,甚至將茶席移至庭院廊下。據《大正日本史》統計,至大正年間(1912-1926年),日本家庭擁有茶具的比例達78%,其中使用煎茶法的家庭占63%。
烏龍茶的普及還帶動了日本相關產業的發展。長崎的唐人屋敷開始專營“隱元茶”,備前燒、瀨戶燒的窯場仿制宜興紫砂壺,連蕎麥面店也在柜臺擺上茶罐待客。這種變化在“浮世草子”中多有反映,如井原西鶴寫道:“市井之人,晨起必飲煎茶,猶若呼吸。”
三、茶器革命的漣漪:從禪意到實用的轉型
那時,在京都的茶器市場,一種全新的陶器開始流行。其形制不同于日本天目盞的斂口深腹,而是采用中國宜興紫砂的扁圓壺身,配以竹節狀壺流。匠人們稱其為“隱元式急須”,意為“隱元大師發明的煮水器”。這種改變源于隱元對日本茶具的改良——他引入福建陶制風爐,并在爐身刻上禪詩,更將茶杯容量從抹茶道的小盞改為可盛八分滿的建盞式。
茶具的演變折射出更深層的文化轉型。隱元在《茶器銘》中寫道:“器以載道,然道在器中。”他主張茶具應“適手、耐用、不貴”,這種實用主義精神影響了日本陶瓷業。備前燒名家金重陶陽在《陶說》中承認:“吾輩制壺,始學隱元式。”到江戶后期,連農家都普遍使用粗陶茶具,真正實現了“茶器無貴賤”的理念。
四、茶禪一味的日常化:從儀式到生活的滲透
日本學者平久保章在《隱元》(吉川弘文館,2020年11月第一版)中指出,寬文十三年(1673年),82歲的隱元在宇治黃檗山圓寂。后水尾天皇給他的謚號是“大光普照國師”。臨終前,他將珍藏的“宋種”茶樹籽交給弟子,囑咐種在寺院后山。這株茶樹至今仍在,每年清明,僧人們會采摘新葉制成“隱元茶”,供于佛前。這種“茶禪一味”的精神,通過煎茶道深入日本民生。
中尾文雄則強調:在隱元之后,日本煎茶道分化出多個流派,但最貼近其本旨的木村派始終強調“茶事即家事”。該派允許在茶席上談論世俗話題,甚至允許兒童參與茶事。這種貼近生活的茶道形式,最終讓煎茶成為日本最普及的飲茶方式。如今我們能夠在東京喫茶店看見上班族點一杯“煎茶”,在京都庭院看見主婦用急須煮水,這些場景都是隱元精神的延續。
五、茶湯里的文明對話
在黃檗山萬福寺的茶寮里,至今保存著隱元用過的茶壺。壺嘴有些歪斜,據說是渡海時被船桅碰損。但正是這份殘缺,讓這件器物承載了更多故事——它見過明末的戰火,渡過東海的驚濤,聽過日本禪堂的鐘聲,最終在異國他鄉完成了文明的傳遞。
2019年4月,中國國家最高領導人在給日本長崎縣知事中村法道回信中對隱元禪師給予高度評價:“你信中提到的隱元禪師在中國是很受尊崇的高僧大德,他為兩國人民文化交流互鑒做出了歷史性貢獻。”
現在,當我們在茶室提起茶壺,當水柱注入茶杯發出清響,當茶香在唇齒間流轉,或許該想起四百年前的老僧隱元——日本黃檗宗之祖。他帶著茶種跨越重洋,不是為了證明某種文化的優越,而是相信:在最日常的茶湯里,藏著不同文明相互理解的密碼。這種超越時空的共鳴,正是隱元留給中日兩國最珍貴的遺產。(2025年7月24日寫于新加坡小蔣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