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前的大學室友李敏(化名)在大學畢業后留在大城市打拼,因為經濟問題,她就和她的閨蜜成小雨(化名)合租了。
最開始,兩人關系很好,晚上一起做飯,周末一起逛街聊天。
但慢慢地,李敏發現,每次她工作受挫、情緒低落時,小雨總是冷漠敷衍;每次房租要交,小雨不是拖就是借口一堆;
而當她想分享一個開心的消息時,小雨也總是潑冷水,“這有啥好激動的”。
幾個月后,李敏受不了,搬走了。她說:“我不是計較這些事本身,而是發現,跟她在一起,我越來越累了。”
生活中很多關系的崩塌,并不是因為發生了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
而是因為——那段關系,既沒有情緒價值,也沒有經濟支持,更沒有積極的陪伴。
就像一棵既不開花也不結果、甚至還遮蔽陽光的樹,久而久之,就只能砍掉。
沒有情緒價值的關系,等于精神負債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情緒容器”,意思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一個可以釋放壓力、分享情緒的安全空間。
而在親密關系中,如果對方從來不能共情你,理解你,反而是你所有負面情緒的放大器——那么這段關系只會讓你越來越焦慮。
比如,在綜藝《再見愛人》中,號稱“留幾手”的劉爽和葛夕的關系就讓人窒息;
雖然葛夕那時候是“留幾手”的粉絲,但兩人結婚后,“留幾手”就應該盡一個丈夫的責任了。
誰知道,“留幾手”連內褲都不洗,還把葛夕的嫁妝錢拿去炒股,還都輸光了。
葛夕在這種家庭氛圍之下,就得上了精神疾病。
人不是機器,不能只靠理性維系關系。沒有情緒價值的關系,不叫陪伴,只叫同居于世。
正如網友說的,“我們活在關系中,如果關系不能滋養我們,那我們就只會被消耗。”
不能提供任何經濟支持的關系,是一場單方面投入
這里的經濟支持,不是指對方一定要養你或給你錢,而是指一種能力對等的關系狀態。
有些關系,說是感情,其實就是你在掏心掏肺,他在斤斤計較;你一有難事,就得自己扛;可他有困難,卻理直氣壯要你幫他。
最典型的,就是那些伸手型關系:不管是情侶、朋友還是親戚,他從不想著跟你共進退,但一旦缺錢、缺資源、缺人脈,第一個想到你。
你幫助他時,他心安理得;你不幫的時候,他冷嘲熱諷。
成年人的關系,必須講究能量交換,不是單方面索取或給予,而是彼此成就。
經濟價值不是單純的錢,而是一種可以托底的能力和意愿。
如果一段關系讓你只出不進,最后掏空的,不只是錢包,更是信任。
沒有正面陪伴的關系,拉低的是你的生活質量
你有沒有發現,有些人,跟他們在一起的時候,總覺得輕松愉快、正能量滿滿;而有些人,每次相處完都像被榨干了一樣,情緒低落、頭疼欲裂。
這是因為,人與人之間的情緒氛圍是可以相互傳染的。
如果一個人天天抱怨、消極、指責,你跟他在一起越久,就越容易被影響。
哪怕你再有規劃、再努力,也會被負面磁場拉下水,網友管這樣的人叫做“倀鬼”。
真正好的陪伴,不在于天天見面、無話不談,而是在于和對方相處后,你變得更積極、更自律、更有方向感。
所以,那些沒有任何正面意義的陪伴,不管是情侶、親人還是朋友,早斷早輕松。
三點都沒有,那就只剩消耗二字
情緒價值、經濟支持、正面陪伴,這三點,不是理想化的標準,而是衡量一段關系是否值得繼續的底線。
有一句話說得很直白:“你不能陪我度過低谷期,你也幫不了我熬過經濟壓力,你甚至在我開心的時候都潑冷水,那我們為什么還要在一起?”
人這一生,會遇到很多關系。有些人短暫停留,有些人一路同行。但走不動的,就該放手。
別因為一段關系耗光自己所有的力氣,甚至賠上了原本的生活質量。
斷舍離的第一步,就是學會識別和放下那些三無關系——無情緒價值、無經濟支持、無正面陪伴。
不是每段關系都值得經營,更不是每個人都值得你低聲下氣去維護。
一個無法給你情緒支持、沒有任何經濟互助、也沒法帶來正面影響的人,留下來,不是幫你,而是在拖你。
成年人最大的清醒,就是:不管多熟、多親、多難舍,如果一段關系已經成為你的負擔,三點不占一樣,就別猶豫,轉身離開才是明智之舉。
你的人生,不該浪費在假性親密里。真正值得你付出的關系,是讓你變好、變強、變快樂的那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