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湖南本科批(普通類)第一次物理類投檔中,兩所首次在湘招生的新型研究型大學引發關注:福建福耀科技大學以635分躋身投檔線前100名,深圳理工大學第101組物理類投檔線達627分,雙雙超越多所“985”“211”及“雙一流”高校。
沒有百年積淀,也非傳統名校光環加持,這些初登湖南考場的新型大學,何以沖破重圍,讓眾多高分考生棄“老牌勁旅”而擇“新寵”?這背后,是考生擇校邏輯的悄然轉變,還是新型大學獨特的辦學吸引力?
從“名校光環”到“實際價值”
640分的湖南考生胥阿羅,分數夠得上“985”高校,卻最終選擇了深圳理工大學。對她而言,傳統高校的“面面俱到”遠不如新型大學的“小而精”,“每周四天授課、一天科研實踐的模式,讓我一年能比同齡人多積累五分之一的實踐經驗;大一廣泛體驗專業、大二再鎖定方向的靈活機制,更讓我對計算機交叉領域與生物醫學工程充滿期待。”
在胥阿羅看來,學校不必樣樣完美,有立身之本就夠了,“我更傾向專業實力突出、行業認可度高的選擇。”
王臻滔
無獨有偶,同樣選擇新型研究型大學福建福耀科技大學的王臻滔,也有自己的考量。
他告訴記者,部分傳統高校會有“填鴨式教學+簽到維持出勤率”的積弊,而福耀科技大學50人的小班規模,讓他能徹底告別被動學習。
面對網絡上對于新型大學的質疑,王臻滔笑稱自己為“教育改革小白鼠”,“教育改革本就是場不斷試錯的實驗,而我們就是這批‘小白鼠’”,他并無抱怨;胥阿羅也從不為外界爭議焦慮:“哪所名校不是從初創期走過來的?我相信它以后的分數只會越來越高。”
兩位考生的選擇并非個例,走訪中,記者發現,越來越多高分學子不再盲目追逐“985”“211”的頭銜,而是更看重辦學模式的實用性、專業選擇的靈活性、教學質量的針對性。在他們看來,比起“名校光環”,“看得見的前途”更具吸引力。
不止于高起點,更在“前途可見”
新型研究型大學憑何“破圈”?
記者翻閱相關資料發現,“高起點、小而精、研究型”是此類高校最醒目的標簽。“綜合評價、多元選拔、擇優錄取”的獨特招生政策與創新的培養模式,也讓他們迅速捕獲大量高考生的目光。
在復合型人才需求日益迫切的背景下,福建福耀科技大學規劃了“全員雙學位”的培養路徑,承諾學生只要達到相關要求,就能手握兩所院校的學位證書。根據其培養方案,院校計劃實施導師制、書院制以及小班教學等舉措,滿足學生對個性化指導的需求。此外,學校實行“前兩年通識教育+大二年級末自由選專業”的培養路徑,賦予考生充分的專業選擇權。
而深圳理工大學本科生則全員實行“4+1”教學,即從大一開始,學生周一到周四上課,周五到不同專業方向的實驗室進行科研實踐的輪轉,為大二自主選擇專業奠定基礎,大三再按學術軌、工程軌、創業軌進行分軌培養,開展精英式本科教育,以全新模式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此外,更深層次的吸引力,來自于新型研究型大學與產業需求的緊密綁定,讓學生能清晰看到“學習——實踐——就業”的閉環。
福耀科技大學依托學校科技創新平臺和國際化科研合作平臺,與福耀集團、中國一汽等國內多家企業建立了包括技術轉移、技術攻關、產品研發和人才聯合培養等在內的產教合作網絡;深圳理工大學堅持“選一個方向、建一個學院、成一流學科、強一片產業”,每一個學科交叉專業都擁有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創新中心、技術平臺、孵化器、產業園、產業基金等,打通基礎研究到產業轉化的全鏈條。
這種“看得見的前途”,比傳統高校模糊的發展路徑更具說服力。
明星效應與就業前景推高投檔線
為何新型研究型大學投檔線居高不下?對于新型研究型大學的走紅,教育專家們有著不同的解讀。
“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明星效應。”中國新高考生涯規劃聯盟常務副會長、長沙文邦教育咨詢有限公司創始人歐陽文邦認為,這些學校師資力量雄厚,多名院士、一大批國內外知名專家坐鎮,比如,西安交通大學原校長王樹國擔任福耀科技大學校長……學校校長光環效應明顯,因而吸引了一大批學術帶頭人紛至沓來,同時加上招生規模小,師生數量比例優質,招生專業熱門,就業和發展前景非常好,自然推高了投檔線。
歐陽文邦表示,新型研究型大學的本科畢業生都有比較好的就業深造通道,這也是吸引考生和家長的重要亮點。梳理公開資料發現,上海科技大學、南方科技大學等公辦新興研究型大學的2024年本科畢業生升學深造率居于前列;福耀科技大學給出了本碩博貫通培養、畢業生全部解決就業的承諾;深圳理工大學雖然還沒有本科畢業生,但其背后的中國科學院背景和學術資源,足以讓考生和家長對這所學校充滿期待。“這樣的就業深造通道,足以讓考生和家長沒有后顧之憂。”
“這類新型大學分數線強勢超車是一個正常、積極但表面的現象。”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從教育角度來說,增加選擇性更有利于形成良性生態,促進改革與發展。但與此同時,當下考生報考依舊存在明顯的短視和功利傾向。“報什么專業,報什么方向,是一個人幾十年規劃的組成部分,它不應該是未來4年5年的規劃。”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則分析,隨著我國新型研究型大學不斷“上新”,這類大學會越來越成為高分考生的選擇。但也面臨資金是否具備持續性、就業能否兌現的長期挑戰。針對“高等教育格局重構”的觀點,他認為,這幾個學校加起來的招生數也就幾百人,相對中國的高考人數來說,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要由此打破中國高考格局,基本上不可能的。
熊丙奇進一步表示,如今許多家長和學生填報志愿時,容易受到當下輿論風氣的裹挾,往往過分看重眼前利益而忽略長遠發展。“社會的發展動向每年都在發生變化。” 他提醒道,“學生和家長不應盲目追逐所謂的熱門領域或冷門方向,而更應結合自身的興趣與能力,做好長遠規劃。”
全媒體記者 楊斯涵
微信改版了
現在刷到我們的推文全憑緣分
拜托大家把三湘都市報“設為星標”
讓我們的緣分更深一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