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河南高考結束后
一批“新大學”引發廣泛關注
西湖大學、福建福耀科技大學、深圳理工大學
首次在豫招收本科生
其錄取分數線便趕超多所985高校
成為考生爭相報考的新選擇
西湖大學
誰在悄悄成為高分考生“新寵”?
從錄取數據來看,三所新型大學的“起點”頗高。
今年在河南招收20人的西湖大學,目前已滿額錄取,多位考生685分以上,最低分674,全省1900位次左右。
緊隨其后,首次面向河南招生的福建福耀科技大學相關錄取數據出爐,投檔線高出本科線231分,在河南的投檔線為658分,省排名5456。
福耀科技大學
深圳理工大學河南錄取結果顯示,物理類人數21人,最高分668分,省排名約2880名,最低分647分,省排名約9300名。
深圳理工大學
2025年河南高招普通本科批物理類分數線為427分,根據該分數線,西湖大學投檔線高出河南本科線247分,其他兩所高校分別高出231分、220分。這些分數不僅遠超河南本科線,更與多所985高校在豫錄取位次相近。
值得一提的是,錄取生源也集中在河南多所重點中學,如西湖大學生源分布在信陽高級中學、南陽一中、駐馬店高級中學等,足見其吸引力之大。
為啥放棄985選擇“新大學”?
來自林州一中的考生楊正好是首批“吃螃蟹的人”。
談及報考理由,她說:“我在高考前就鎖定了西湖大學,首先源于施一公老師,其次是恰好我對生物很感興趣。高考結束后,了解到西湖大學適合做科研,也符合我對未來大學的向往。”
楊正好的理想專業是人工智能和生物領域研究,她認為,“相較于常規大學需要考研、考博,本博貫通制培養打破了很多顧慮,這可以讓我全身心投入到學習和研究中”。
同樣選擇西湖大學的濟源一中考生林子沐,也放棄了985強校的機會。他坦言:“傳統985代表了穩妥,但對于決心投身尖端科技領域的我來說,大學期間的研究經歷和實踐機會更為重要。”
在林子沐眼中,學校聚焦前沿、鼓勵突破邊界的科研生態、不拘一格的培養模式都很吸引他,他說:“靈活的專業及課程選擇模式提供了極高的自由度,譬如,我希望選擇腦科學+AI,這樣的專業組合在本科階段西湖大學恰好就能提供。”
憑啥“出圈”?
“新”在理念與模式
這些新型大學的“火”,并非偶然,它們跳出傳統辦學框架,也區別于傳統高校動輒萬人的辦學規模,以“小而精”“新而專”的特點突圍。
以西湖大學為例,2025年國內本科生招生總計劃僅為165人,其中河南招生20人,有低至個位數的師生比,能讓每位學生得到充分的培養。
這里的“新”,除了“時間新”,更是“方向新”“模式新”。
方向“新”,緊扣最前沿的科技創新和產業變革需要,聚焦有限學科發展。比如,西湖大學圍繞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聚焦數理化及生物科學、人工智能、新材料等領域,鼓勵學科交叉培養。而福耀科技大學聚焦于跟產業制造相關領域,設置智能制造工程、新材料等專業。深圳理工大學則覆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等前沿領域。
模式“新”,打破“教學與科研脫節”的瓶頸。如,西湖大學讓本科生直接參與前沿課題,為每一位本科生配備學術導師,由施一公等博導親自擔任,學生在本科階段即可進入實驗室參與科研項目,一人一策、本碩博貫通培養。由33所高校共同參與的生物科學“101”計劃,即由雙非院校西湖大學牽頭,其實力由此可見一斑。
推行“科教融匯+產教融合”。如,福耀科技大學依托學校科技創新平臺和國際化科研合作平臺,目前與國內多家企業建立了包括技術轉移、技術攻關、產品研發和人才聯合培養等在內的產教合作網絡,合作企業及科研機構包括福耀集團、中國一汽等。
深圳理工大學本科生全員實行“4+1”教學,即從大一開始,學生周一到周四上課,周五到不同專業方向的實驗室進行科研實踐的輪轉,為大二自主選擇專業奠定基礎,大三再按學術軌、工程軌、創業軌進行分軌培養,開展精英式本科教育。
適合誰報考?
青睞“敢闖敢創”的追光者
新型大學對學生的期待,也與傳統院校有所不同。
在今年6月進行的鄭州招生宣講中,施一公曾分享了其心中“好學生”的標準,他說:“西湖大學要培養的是富有社會責任感的拔尖創新人才和未來引領者。”施一公說,作為未來的青年領袖,應該有獨立見解、有批判思維,不盲從。同時,要有同理心和社會責任感,此外,要學業基礎好,這是做科研的前提。
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在招生宣講會上。
深圳理工大學校長樊建平則更看重“探索精神”,他說:“你懷揣一個夢想,一輩子不想平庸地過去,你要能有探索精神,你想創造些奇跡,你要敢于突破自我、敢于挑戰老師,我們鼓勵學生超過導師。”
福耀科技大學則傾向于接納愿意在交叉學科領域深耕,渴望“在實踐中成長為科技領軍者”的學生。
福耀科技大學校長王樹國在鄭州招生宣講。
福耀科技大學校長王樹國指出,作為新型研究型大學,福耀科技大學的學科設置構架都是建立在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基礎之上,這與現有傳統大學的學科分布分類不同。“我們希望年輕人能夠在開放、國際化、新技術多學科交叉融合、產教融合的環境中,在完全不同于傳統大學的培養模式中,在實踐中學習,提升自己的創業能力,成為科技進步的領軍者。”王樹國說。
專家視角:
倒逼教育改革的“新力量”
河南師范大學社會事業學院博士生導師、河南省青少年問題研究中心副主任紀文曉認為,新型研究型大學以“科教融匯”為核心,聚焦國家戰略科技需求,重點布局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能源等關鍵領域,是其前沿和先進性所在,也是吸引理科考生的關鍵。
與此同時,紀文曉認為,新型大學實行“學術帶頭人制+項目制”雙軌管理,突破傳統學科壁壘,構建跨學科研究中心,“科研反哺教學”,讓學生本科階段即參與前沿課題研究并發表SCI論文,相較于傳統大學來說,構建“產業需求驅動科研”閉環,因此,其培養模式和科研前景是備受青睞的關鍵。
這些新型大學的出現?
還有哪些深層次的意義?
在紀文曉看來,新型大學或將倒逼傳統教育改革?,通過“新工科”建設破解傳統工科脫節問題,如知識體系、培養模式、創新效能的脫節,推動傳統名校加速學科改革,為高等教育注入新活力。
在中原經濟發展研究院院長耿明齋看來,新型大學之所以受到考生追捧,除了其雄厚的師資力量,還有一個核心原因是,時代在變,學生不僅僅考慮是不是傳統名校,更在意能不能學到真知識、真水平。新型大學的新機制,包括國內外引進的高水平的教師團隊,讓學生們相信他們能“取到真經”。
“被這些新型大學錄取,不管是對考生來講,還是對河南的人才培養來講都是極大的利好。”耿明齋認為,這讓河南考生多了上高水平大學的新的增量出口,好處不言而喻。
從首招即熱的態勢來看
這些“小而精”的新型大學
正憑借鮮明的辦學特色
在高等教育版圖中占據一席之地
也為志在前沿科技領域的學生
提供了一條差異化成長新路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