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三國演義里“諸葛亮揮淚斬馬謖”,誰不知道啊?京劇唱得蕩氣回腸,民間傳得家喻戶曉,好像馬謖丟了街亭就該千刀萬剮似的。但你要是真翻翻史書——嗯,這事兒可沒這么簡單。
一、馬謖之死,迷霧重重
《三國志》里關于馬謖的結局,居然有好幾個版本!向朗傳里說,馬謖兵敗后直接跑路了,向朗知情不報被擼了官;馬謖傳里又說,他被抓進大牢砍了頭,諸葛亮還親自祭奠,哭得稀里嘩啦。為啥同一件事記載差這么多?古人寫史也跟咱們發朋友圈似的,視角不同嘛……
不過最有意思的是王平傳里那句:“丞相亮既誅馬謖及將軍張休、李盛,奪將軍黃襲等兵。”哎?等等,斬的不止馬謖一個人?張休、李盛也跟著掉了腦袋,黃襲兵權被擼得干干凈凈?這細節可太關鍵了!
二、街亭之戰:一場被掩蓋的權力游戲
表面看,馬謖是主將,王平是副將,但實際守街亭的班子有五人:馬謖+王平+張休+李盛+黃襲。結果呢?馬謖、張休、李盛全被砍了,黃襲成了光桿司令……等等,為啥王平不僅沒事,還升官成了“參軍”?
翻翻《三國志》的蛛絲馬跡——王平當時帶著千把人死守要道,鳴鼓嚇退張郃,算是唯一沒崩的部隊。但問題來了:馬謖為啥只給他一千人?王平曾建議“當道扎寨”,結果被馬謖和三個副將集體否決。嗯,這味兒就對了:張休、李盛、黃襲明顯是馬謖的“自己人”,抱團排擠益州出身的王平嘛!
所以街亭之敗,哪是什么“馬謖剛愎自用”?分明是荊州派(馬謖系)和益州派(王平系)內斗翻了車!
三、諸葛亮揮淚:政治家的無奈
諸葛亮和馬謖啥關系?“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親如父子啊!殺他?心里一萬個不愿意。但張休、李盛說砍就砍,黃襲說擼就擼,為啥偏偏對馬謖“自臨祭,為之流涕”?
你想啊,荊州派是諸葛亮執政的基本盤,馬謖更是心腹中的心腹。可街亭一敗,朝野震動,不殺馬謖難以服眾;但全殺光了,荊州派勢力崩盤,益州派趁機坐大怎么辦?最后只能演一出“揮淚斬馬謖”,保下王平這枚益州棋子來搞平衡……嘖嘖,政治家的眼淚,三分真七分戲啊。
四、被遺忘的小將:張休李盛才是真正的犧牲品
張休、李盛這兩人,史書里連個單獨傳記都沒混上,名字在王平傳里一閃而過,命就沒了。他們到底犯了啥大罪?大概率就是站錯隊——跟著馬謖排擠王平,結果兵敗背鍋。
黃襲更慘,兵權一丟,從此史書查無此人。反而王平一路高升,后來成了蜀漢頂梁柱。你說諸葛亮本意真想殺馬謖?我看未必。但張休、李盛這種“小角色”,砍了正好堵住悠悠眾口,還能給益州派遞投名狀……害,亂世里的小人物,命如草芥呀。
五、諸葛亮在下一盤大棋?
有人說,諸葛亮斬馬謖是“揮淚執法”,大公無私。但拉長時間線看——街亭戰后,荊州派勢力大衰,王平、姜維等益州將領逐漸掌兵。嗯,你說諸葛亮是不是借機搞了一波“人才換血”?畢竟北伐要靠益州人賣命,總得給點甜頭……
等等,剛才說啥來著?哦對,馬謖死了,王平上去了,蜀漢的派系天平悄悄傾斜了。你說諸葛亮狠心?未必。你說他無奈?肯定。但政治嘛,有時候就得用血來洗牌……
所以啊,讀歷史千萬別只看表面。揮淚斬馬謖?淚是真,揮刀未必只沖他一人。那些藏在史料縫隙里的名字——張休、李盛、黃襲——才是政治絞肉機里無聲的殘渣。至于諸葛亮……他深夜對著馬謖靈位哭的時候,心里想的到底是街亭,還是朝堂上那盤永遠下不完的棋呢?誰知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