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林蛟河黃松甸鎮南頂子村的山林間,一排排標準化靈芝大棚在陽光下泛著金屬光澤。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潤著一位勞模的汗水與智慧。
他就是張慶康,一位從泥土里走出的吉林省勞動模范。
吉林省勞動模范 張慶康
這位初中文化的普通村民,不僅破解了困擾食用菌行業多年的世界性難題,更帶著鄉親們把南頂子村打造成了遠近聞名的 “中國靈芝第一村”。
中國靈芝第一村 南頂子村 張慶康
一、深山里的 “土專家”:從田間地頭到世界難題的攻克
2013 年的深秋,南頂子村的食用菌大棚外堆著小山似的廢棄菌椴。這些被視作 “農業垃圾” 的廢料,曾讓張慶康徹夜難眠。
彼時,他剛從中科院引進優質靈芝品種,靠著創新的孢子粉收集技術(軸流風機 + 特制布袋)讓單棚增收近 2 萬元,但看著村民們將用過的菌椴隨意丟棄,既污染環境又浪費資源,這個執拗的東北漢子心里像壓了塊石頭。
“菌椴里還有養分,能不能用來種點啥?” 這個念頭一冒出來,就再也收不住。張慶康帶著 15 名合作社技術員扎進了實驗室,把廢棄菌椴粉碎、消毒、配比,試種過平菇、香菇,甚至嘗試培育中藥材,卻一次次在雜菌污染的難題前敗下陣來。
轉機出現在 2014 年初春。一次上山考察野生菌時,張慶康發現腐木上生長的榛蘑與廢棄菌椴的生態環境相似。他立刻采集菌種帶回實驗室,用 300 多個日夜反復調試培養基配方,終于摸索出 “高溫滅菌 + 低溫發酵” 的雙步處理法,讓廢棄菌椴的利用率達到 92%,成功培育出高品質野生榛蘑。
這項被業內稱為 “點廢成金” 的技術,不僅填補了國際空白,更讓南頂子村每年減少廢棄物排放 2000 余噸,為全村年增收再添 300 萬元。
張慶康 南頂子村 致富帶頭人
二、從 “單打獨斗” 到 “抱團發展”:黨員帶頭的共富密碼
“一個人富了不算富,全村富了才是真的富。”這是張慶康常掛在嘴邊的話,也是他作為勞模最動人的底色。
2013年,他創辦康芝園靈芝專業合作社,帶著15名技術員建起500畝標準化基地,手把手教鄉親們種植技術。2016年,他帶著南頂子村的靈芝走進長春農博園,講解到聲音嘶啞也不停歇,就為了讓更多人知道“南頂子的靈芝是好東西”。
如今,村里的現代化靈芝園區超過百棟,“靈芝產業專業村”的牌子熠熠生輝,提起這些,鄉親們總會說:“沒有慶康,就沒有南頂子的今天。”
中國靈芝第一村 南頂子村 張慶康
三.“芝” 味人生的底色:勞動模范的鄉土情懷
如今的張慶康,頭銜早已寫滿了名片:吉林省勞動模范、吉林省農村實用型專家、吉林市人大代表…… 但他最珍視的,還是南頂子村村民喊他的那聲 “慶康兄弟”。
從破解世界性難題的技術突破,到帶領全村共同富裕的責任擔當,張慶康用 25年的 “芝” 味人生證明:勞模精神不在領獎臺上,而在泥土里、在大棚中、在鄉親們的笑臉上。
當 “中國靈芝第一村” 的故事被反復講述,人們總會想起那個蹲在棚里研究孢子粉的身影 —— 那是張慶康,是南頂子村的驕傲,更是千萬鄉村振興路上,用實干書寫傳奇的勞模縮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