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7月24日起,泰柬邊境再次爆發激烈沖突,槍炮聲持續至26日,三天內造成超30人死亡,10余萬民眾被迫逃離家園。這場沖突的導火索,是兩國長期存在的領土爭議——尤其是圍繞古寺廟區域的爭奪,歷史積怨如滾雪球般累積至今。
泰柬邊境的緊張并非偶然。早在數月前,泰國第二軍區司令本辛便在內部會議上放話,稱泰軍裝備先進、訓練充分,"3天內可控制柬埔寨全境"。此番言論被柬方視為赤裸裸的威脅,更點燃了民眾的憤怒。
事實上,兩國邊境的Ta Krabei、Ta Muen Thom等古寺周邊,自2008年國際法院將Preah Vihear寺廟判給柬埔寨后,爭議地帶始終未清,零星摩擦從5月底便已開始:泰國指責柬方越界,柬埔寨反控泰軍挑釁;6月泰國總理佩通坦與柬埔寨前首相洪森的通話本為緩和局勢,卻因錄音泄露演變成外交危機——佩通坦在錄音中吐槽"軍方太激進",引發柬埔寨民眾大規模抗議;7月中旬泰國士兵踩中地雷受傷,泰方堅稱是柬方故意設陷,柬方則辯解"地雷為歷史遺留"。至7月23日,兩國關系降至冰點:大使館撤人、降旗,次日凌晨炮火便撕裂邊境。
戰斗打響后,泰軍率先出動F-16戰機越境轟炸柬埔寨軍事目標,古寺周邊煙塵彌漫;柬埔寨則以火箭炮反擊,擊中泰國加油站,火光沖天。地面部隊同樣激烈交鋒:泰軍在三角地帶遭埋伏,丟失陣地,古寺落入柬方之手,撤退時遺留大量裝備;柬軍則依托地形和裝備頑強抵抗,給予泰軍重創。雙方各報十余人死傷,但"誰先開火"仍無定論,國際觀察員因現場封閉難以核實。
泰軍原本的"速勝"計劃徹底落空。本辛"3天攻下柬埔寨"的豪言,被網友反諷為"3天讓柬埔寨打到曼谷",軍方顏面掃地。更嚴峻的是,戰場消耗巨大,雙方陷入僵持:泰國13萬多平民撤離,城鎮空蕩;柬埔寨陣地損毀嚴重,但守住了關鍵區域。
眼看局勢失控,泰國迅速求援。外長瑪里專機飛赴紐約聯合國總部,公開指控柬埔寨"轟炸醫院學校",呼吁國際干預;聯合國隨后向47國發出安全警示,將沖突列為緊急議題。柬埔寨則通過前首相洪森在社交媒體反擊,嘲諷泰方"媒體造謠",并要求安理會召開緊急會議。
國際社會紛紛表態:美國國務院"表達關切",聯合國秘書長呼吁"克制對話",東盟國家緊急調停。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在記者會上明確立場:"泰柬均為東盟成員國,應通過友好協商化解分歧,中方反對外部勢力介入。"這一表態既基于"一帶一路"項目在兩國的密集布局——沖突可能沖擊中資安全,也著眼于東南亞穩定對周邊外交的重要性。
沖突背后,是民族情緒與政治利益的交織。泰國軍力雖強(裝備美式武器),但柬埔寨憑借地形優勢和"熟悉戰場"的防守能力,硬扛住了攻勢;泰國政壇則因軍方"激進言論"與總理佩通坦的"錄音門"陷入動蕩,軍方壓力巨大;柬埔寨洪森家族雖穩坐政權,卻也需通過反擊鞏固國內支持。
歷史上看,2008-2013年兩國已為Preah Vihear寺廟爆發沖突,國際法庭判決未平爭議,如今舊事重演,根子仍在殖民時代模糊的地圖劃界。東盟框架本應成為調解平臺,卻因軍方"吹牛"、政客"推波"淪為空談。
這場沖突對東南亞而言無異于"雙輸"。經濟上,泰國旅游、貿易受挫,柬埔寨外資項目停滯;民眾則承受流離失所、家破人亡之痛;東盟內部協調能力的質疑,更削弱其對外話語權。
對中國而言,作為泰柬的"鄰居與朋友",中立立場既是維護地區穩定的需要,也是避免中美在東南亞影響力博弈升級的關鍵。北京警告在柬中國公民避開邊境,既顯重視,也傳遞"不選邊站"的信號。
最終,沖突的解決仍需回歸對話:東盟調解、中國推動、美國克制,三方合力才能避免"軍頭豪言成笑柄"。畢竟,槍炮聲中,沒有贏家——只有停火談判,才能讓泰柬民眾重歸安寧,讓東南亞重拾穩定。
本欄目由軍事歷史作家運營,專注于軍情、軍史、戰史、國際關系研究,以專業視角為您還原全貌,帶來精彩細節。作品覆蓋圖文、視頻、音頻領域,歡迎關注以獲得更多精彩文史內容,也歡迎您點贊、評論支持,作者期待您寶貴的意見建議。本文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