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14億人,10.7億都在交社保——這數據一出來,不少人驚了:“嚯,敢情咱們早實現‘全民養老’了?”可你要是真去小區公園轉一圈,聽大爺大媽聊天,照樣能聽見:“養老金又漲了5%,可菜價漲了10%啊!”再問問身邊的年輕人:“你社保交了嗎?”十個里有八個會嘆氣:“交是交了,按最低檔交的,老了能拿多少?夠喝西北風不?”10.7億參保人數,聽著挺唬人,可為啥從年輕人到老年人,心里都有點“不踏實”?今天咱就扒開這數據的“馬甲”,看看社保這事兒,到底是“全國大保障”還是“賬面大數字”。
一、10.7億參保的“水分”:參保≠同等待遇,有人交金領的錢,有人領低保的待遇
先得說清楚,“參保人數”這東西,就像超市促銷的“買一送一”——看著東西多,拆開包裝才發現,“送一”的是個迷你小樣。10.7億參保里,至少分了“三六九等”,待遇差得能繞地球一圈。
最“體面”的是職工社保,就是咱爸媽那輩在國企、事業單位上班交的,單位繳大頭(20%左右),個人繳小頭(8%),退休后一個月拿幾千塊,年年還能漲。可這類參保者有多少?人社部沒細說,但咱心里有數:現在私企、民企占大頭,很多單位為了省錢,要么按最低基數交(比如北京2023年最低基數6326元,不少人工資1萬也按6326交),要么干脆不給交。
比職工社保“次一等”的是靈活就業社保,就是 freelancer、外賣小哥、主播們交的。這部分人得自己扛單位+個人的全部費用(比如20%),一個月少說交一千多,多則大幾千。但問題來了:90%的靈活就業者都會選“最低檔”——為啥?因為掙錢不穩定啊!今天跑單掙300,明天歇菜掙0,誰敢按高檔交?按最低檔交15年,退休后一個月能拿多少?以北京為例,現在最低檔退休大概拿1500-2000,夠不夠租個單間?懸。
最“樸素”的是城鄉居民社保,就是農村大爺大媽、城市沒工作的居民交的。這玩意兒門檻低到塵埃里:一年最低200塊,最高也就5000塊(各地不一樣)。你沒看錯,是“一年”200,不是“一個月”。交滿15年,60歲后一個月能領多少?基礎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基礎養老金全國最低標準是每月93元(2023年),個人賬戶養老金呢?假設一年交200,政府補貼50,15年總共交3750,除以139(計發月數),每月約27塊。加起來每月120塊——夠買30斤白菜,或者10斤雞蛋。你跟我說這叫“養老保障”?頂多算“買菜補貼”。
所以10.7億參保,看著是“全民覆蓋”,實則是“全民不同待遇”。就像一個班50個學生,有人考100分(職工高基數),有人考60分(靈活就業最低檔),有人考10分(居民最低檔),老師說“全班都及格了”——可這“及格”有意義嗎?參保人數再高,也掩蓋不了“有人交金領的錢,有人領低保的待遇”的現實。
二、新增639萬的“含金量”:是“自愿上車”還是“被推上車”?
說完10.7億的“水分”,再聊聊新增的639萬。去年新增639萬,今年估計還得漲——可這些新增的參保者,是“主動交錢”還是“被動交錢”?這里面的“含金量”,比金價還波動。
先看政策“推手”。這幾年國家一直在喊“新業態從業者參保”,外賣員、網約車司機、主播都被納入了。但問題是:這些人愿不愿意交?外賣小哥一個月掙8000,扣掉房租、油錢、罰款,還剩多少?你讓他一個月交1500社保(靈活就業最低檔),他可能會說:“我先保證今天不餓肚子行不行?”所以很多地方搞“柔性納入”:比如平臺給司機買“新型社保”,一個月交幾百塊,號稱“養老+醫療”,可待遇比職工社保差遠了——這到底是“保障”還是“安慰獎”?
再看地方“任務”。社保參保率是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標之一,尤其城鄉居民社保,年底要“沖刺參保率”。怎么沖刺?村干部挨家挨戶勸:“大爺,交200吧,交了60歲有工資!”大爺問:“多少錢?”“一個月100多!”大爺心想:“我種點菜賣都比這多”,但架不住村干部磨:“交吧交吧,算我完成任務!”于是不少人“被參保”,交了一年200,明年忘了交,斷了——這種“一次性參保”,對養老有啥用?不過是給639萬添了個零頭。
還有一類是“不得不交”。比如有些城市買房、落戶、孩子上學,要求社保交滿1年/3年。年輕人為了扎根城市,咬著牙也得交。可這是“為了養老”交的嗎?不是,是“為了現在活著”交的。一旦政策放松,或者換城市工作,立馬斷繳。這類“功利性參保”,就像“為了贈品買商品”,商品(社保)本身好不好,不重要,重要的是贈品(買房資格)。
所以新增639萬,看著是“社保隊伍壯大”,實則不少是“政策推動+任務考核+現實壓力”催出來的。這些人的繳費能力、繳費持續性,比數字本身更重要。就像種地,你播了100顆種子,50顆是癟的,30顆被鳥吃了,最后能結果的有幾顆?參保人數是“播種量”,養老金待遇是“收獲量”,只看播種量,不看收獲量,都是耍流氓。
三、年輕人“斷繳潮”撞上10.7億參保:到底是誰在“薅羊毛”?
一邊是10.7億參保的“輝煌數據”,一邊是年輕人悄悄“斷繳社保”——這事兒魔幻不?為啥年輕人不想交社保了?不是他們“不懂事”,是他們算完賬后,發現自己可能是“被薅羊毛”的那個。
先算筆賬:假設你25歲,月工資8000,按最低基數交社保(北京2023年最低基數6326,個人繳8%養老+2%醫療+0.5%失業=6326×10.5%≈664元/月),一年交7968元。交到60歲,交35年,總共交7968×35=278880元。假設未來養老金年均漲3%,60歲退休時一個月能拿多少?按現在的公式算,大概4000-5000。你活多久能回本?按平均壽命78歲算,18年能拿回86.4萬(4000×12×18),比交的27.8萬多——但問題是:未來35年,養老金真能按時發嗎?
年輕人怕的不是“回本慢”,是“本都回不了”。現在中國老齡化多嚴重?2023年60歲以上人口2.97億,占比21.1%,每5個人里就有1個老人。養老金是“現收現付”:現在年輕人交的錢,發給現在的老人。未來年輕人越來越少(2023年出生率6.36‰,創歷史新低),老人越來越多,到時候誰來給你發錢?要么延遲退休(現在說65歲,以后可能70歲),要么降低待遇,要么多印錢(通貨膨脹,養老金貶值)——哪種都不是好消息。
于是年輕人開始“自救”:與其把錢交給社保基金,不如自己存起來。有人買理財,有人搞副業,有人干脆“活在當下”:“我先把房貸還了,把孩子奶粉錢掙了,老了的事?到時候再說!”甚至有人調侃:“社保就是‘全國大互助群’,我是90后群主,群里80%是50后、60后成員,天天@我發紅包,我自己還吃泡面呢!”
這種焦慮,在靈活就業者身上更明顯。小王是自由撰稿人,一個月掙1萬,交社保要花2000(按北京靈活就業最低檔),他算了筆賬:“我要是不交社保,一年能多存2.4萬,15年存36萬,自己買個年金險,退休后一個月也能拿2000多,不比社保香?還不用等65歲!”現在越來越多靈活就業者選擇“斷繳”,不是不想老了有保障,是覺得“自己保障自己,比等國家保障靠譜”。
四、中年人“不敢斷”,老年人“盼漲錢”:社保成了“夾心餅干”
年輕人不想交,中年人卻“不敢斷”——這就是10.7億參保里的“冰火兩重天”。
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社保是“剛需”。你敢斷繳職工社保?醫保斷了,生病住院報銷不了;養老斷了,繳費年限不夠,退休領不了錢。老李今年45歲,在私企當主管,月工資2萬,社保按最低基數交(公司為了省錢),他明知“虧”,也不敢斷:“我爸糖尿病,每個月吃藥要1000,斷了醫保,他藥都買不起;我兒子明年高考,社保斷了,怕影響他升學。”中年人交社保,不是“為了自己養老”,是“為了現在不崩潰”。他們就像“背著殼的蝸牛”,社保是殼的一部分,再重也得背著,不然殼碎了,人就暴露在風雨里了。
老年人呢?他們是社保的“直接受益者”,最關心“養老金能不能漲”。張大媽今年70歲,退休前是紡織廠工人,現在每月養老金3500,她每年最盼7月——養老金上調的日子。2023年養老金漲了3.8%,她多了133塊,夠買20斤大米。可她還是愁:“菜價漲得比養老金快啊!去年白菜1塊,今年1塊5,133塊不夠補差價的。”老年人的焦慮很實在:養老金能不能跑得贏通脹?能不能按時發?會不會“前人栽樹,后人沒樹”?
于是社保成了“夾心餅干”:年輕人嫌“未來沒保障”不想交,中年人“為了現在不得不交”,老年人“為了現在能過好盼著漲”。這10.7億參保人數,就像一塊被拉拽的橡皮筋,一邊是“人口老齡化”的拉力(老年人越來越多,要錢的多),一邊是“年輕人繳費意愿低”的拉力(交錢的少),中間是“中年人硬扛”的張力——橡皮筋什么時候會斷?沒人知道,但大家都在盯著它的彈性。
五、10.7億參保不是終點:社保該“提質”了,不是“湊數”
說了這么多“吐槽”,不是否定社保的意義——社保是“社會穩定器”,沒它不行。但10.7億參保,不該是“終點”,而該是“起點”:從“覆蓋人數”轉向“提升質量”,讓參保者真的覺得“老了有盼頭”。
怎么提質?
第一,別再搞“最低檔陷阱”了。靈活就業者為啥都按最低檔交?因為繳費比例太高(20%),收入不穩定。能不能給靈活就業者“分級繳費”?比如月收入低于5000的,繳費比例降到10%;收入高的,按實際收入交。城鄉居民社保能不能提高補貼?現在一年交200,政府補貼50,太少了!改成“交200補200,交5000補5000”,讓低收入者也敢多交,退休后才能多拿。
第二,給年輕人“定心丸”。年輕人怕“交的錢拿不回”,能不能搞“個人賬戶透明化”?比如手機上能查:“你已交社保10年,個人賬戶有5萬,按現在利率,60歲后每月能拿XX元”,讓他們看見“真金白銀”的未來。或者試點“彈性退休”:想早退休就少拿點,想多拿點就晚點退,別一刀切“65歲”,讓年輕人有選擇。
第三,別讓社保成“地方任務”。城鄉居民參保率考核,該取消了!與其逼大爺大媽交200塊“買菜錢社保”,不如把錢花在提高基礎養老金上——全國最低基礎養老金93元,太寒磣了!哪怕提到200元,也能讓老年人真的感受到“國家沒忘了我”。
說到底,社保不是“數字游戲”,是“人心工程”。10.7億參保,是10.7億個“對未來的期待”。當靈活就業者敢按高檔交,城鄉居民愿意多交錢,年輕人覺得“交社保不虧”,那時候的10.7億,才是真的“全民養老有保障”。
最后說句大白話:咱們交社保,不是為了給國家“湊數據”,是為了老了能體面點——不用跟兒女伸手要錢,能自己買得起藥,敢偶爾下頓館子。10.7億參保是好事,但好事得辦好,別讓“參保人數”成了“遮羞布”,讓每個人老了都能說句“我不怕,我有社保”,這才是社保該有的樣子。
作者聲明:作品含AI生成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