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佛山基孔肯雅熱疫情持續發展。截至7月22日,佛山市已有5個區報告了基孔肯雅熱確診病例,累計報告確診病例3195例。
這場由“花蚊子”(伊蚊)引發的疫情,讓不少佛山人直呼“痛到懷疑人生”——關節劇痛、高燒不退,甚至有人疼到“彎腰屈背”無法直立!這場疫情是怎么來的?會不會全國性擴散?普通人防病的關鍵是什么?
基孔肯雅熱是一種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主要通過伊蚊(俗稱“花蚊子”)叮咬傳播。它的名字源自非洲土語“Chikungunya”,意為“彎腰屈背”,完美描述了患者因關節劇痛而被迫蜷縮的姿態。
基孔肯雅熱的典型癥狀
·突發高熱:體溫飆至39℃以上,持續2-7天,可能反復出現“雙峰熱”(退燒后3天再次發熱)。
·關節劇痛:手腕、膝蓋、腳踝等小關節腫脹疼痛,嚴重者數分鐘內喪失活動能力,疼痛可持續數周甚至數年。
·皮疹:軀干和四肢出現紅色斑丘疹,伴隨瘙癢。
·其他癥狀:頭痛、惡心、結膜炎(眼睛發紅)、肌肉酸痛等。
基孔肯雅熱與登革熱的區別
雖然兩者都通過蚊子傳播,但基孔肯雅熱的關節痛更劇烈且持久,而登革熱更易引發出血或休克。
簡單來說,基孔肯雅熱“疼得要命”,登革熱“險得要命”。
2、基孔肯雅熱疫情為何在佛山爆發?會蔓延至全國嗎?
根據佛山市衛健局通報,本次疫情的源頭是一名從斯里蘭卡務工返鄉的輸入性病例。病毒通過這名患者進入佛山后,被當地白紋伊蚊叮咬傳播,由于感染者輕癥居多,許多人未及時就醫,導致病毒在社區隱匿傳播,最終引發本地擴散。
目前疫情仍集中在佛山(順德、南海、禪城),但已出現外溢病例(如澳門1例輸入病例),廣東省內其他城市(如廣州、中山)有登革熱病例,但尚未報告基孔肯雅熱本地傳播。
基孔肯雅熱依賴伊蚊傳播,而白紋伊蚊主要分布在南方(廣東、福建、海南等濕熱地區),若輸入病例未被及時發現,可能引發局部傳播。北方蚊媒密度低,傳播風險較小。
3、防蚊滅蚊是關鍵!這些“保命招”快收藏
目前,基孔肯雅熱尚無特效藥和疫苗,防蚊滅蚊是唯一有效手段!無論是佛山本地居民,還是計劃前往東南亞旅游的小伙伴,都請收好這份防蚊指南:
(1)清除蚊蟲孳生地
·每周檢查家中積水(花盆托盤、廢棄瓶罐、輪胎等)。
·水生植物改土培,或每周換水+刷洗容器。
(2)物理+化學防蚊
·紗窗+蚊帳:物理隔離最有效。
·驅蚊劑選擇:有效的驅蚊劑有四種,避蚊胺(DEET)、驅蚊酯(IR3535,伊默寧)、埃卡瑞丁、檸檬桉葉油,這些驅蚊劑對人體是無害的,孕婦使用時,不會影響胎兒。
但對于低齡兒童要注意,不是所有成分的驅蚊劑都能用。
(3)避開高峰,減少“人蚊相遇”
·蚊子活躍高峰在日出后2小時和日落前2小時,盡量避免此時段外出。
·戶外活動后及時洗澡,減少汗味吸引蚊子。
·避免蚊蟲活躍時段外出(清晨7-9點、黃昏5-7點)。
(4)健康監測,出現癥狀快就醫
·體溫≥38.5℃+關節痛+皮疹,立即就診并告知旅行史。
·避免自行服用阿司匹林(可能增加出血風險)。
基孔肯雅熱并非“地方病”,它已擴散至全球110多個國家和地區。近年來,印度洋地區、東南亞、南美洲等地頻繁暴發大規模疫情。隨著氣候變化和全球化加速,蚊媒疾病的傳播風險只會越來越高。
小小的蚊子,可傳播80多種病毒,每年致死近百萬人。記住:防蚊不是小事,而是保護自己和家人健康的頭等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