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段子在中國車圈經久不衰,很多汽車愛好者都深信不疑,他們認為,德國車企花6年磨一劍,體現了嚴謹的工匠精神,反觀比亞迪、吉利、長城,一年就能推出新車型,肯定是粗制濫造。
但現實真的如此嗎?今天我們就來扒一扒大眾、豐田、奔馳這些國外車企研發周期背后的貓膩。
2023年1月,豐田公司負責柴油發動機研發的子公司在排放測試中篡改數據,以使其符合環保標準。
這導致大量豐田車型受到影響,比較知名的就有豐田普拉多等部分柴油車型,此外還有些使用了該款豐田發動機的汽車,比如馬自達系列。
這種操作在國外車企早已是公開的秘密,他們所謂的長期研發,無非是三種情況。
第一,效率低下導致的拖延。奔馳工程師透露,他們一個車門鉸鏈的設計方案要經過17個部門審批,光文件流轉就要浪費三個月。
第二,故意拉長周期來抬身價。豐田內部文件顯示,他們刻意將正常3年能完成的項目申報為5年,以此營造技術門檻高的假象。
第三,也是最常見的,把改款當換代來宣傳。寶馬新5系被曝出,其宣稱全新研發的車型,實際上八成零部件都與老款通用。
第四,10天上班8天喝咖啡,1天和女同事說話,當然時間長!
反觀中國車企,之所以能快速推出新車型,靠的是三大優勢。
首先是高效的決策機制。比亞迪從立項到量產平均只需18個月,關鍵決策24小時內就能完成。
其次是完善的供應鏈體系。在長三角和珠三角,任何汽車零部件都能在3天內找到供應商,這比德國節省90%的采購時間。
最重要的是持續的技術積累。吉利擁有上萬名工程師,用人力優勢換來了時間優勢。
那些吹捧國外研發周期長的公知們永遠不會告訴你,特斯拉上海工廠從破土動工到量產Model 3只用了10個月,這個速度讓德國大眾直呼不可能。
更不會告訴你,奔馳最新電動車的電控系統,其實采購自華為,而華為的研發團隊平均年齡只有28歲。
汽車工業發展史證明,研發周期長短與產品質量沒有必然聯系。豐田的剎車門,大眾的排放門,都是所謂長期研發的產物。
下次再有人吹噓大眾6年研發的傳說,不妨反問他們,諾基亞研發手機用了多少年,華為又用了多少年。
在這個快魚吃慢魚的時代,真正的工匠精神不是比誰動作慢,而是看誰能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更快創新。這一點,比亞迪、吉利、長城正在給全世界上演生動的教學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