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有人問一個問題:袁隆平的水稻盡人皆知,楊振寧有什么盡人皆知的成就?這個問題乍一看雖然有些可笑,細品一下仍然是一個好問題。這個問題的潛臺詞是楊振寧不如袁隆平偉大,在提問者的認知里他很可能就是這么認為的。
近二三十年來袁隆平一直享有很高的聲譽,他被尊為“雜交水稻之父”,是國內家喻戶曉的科學家。提到他人們總是贊譽,因為他“讓中國人吃飽了飯”,有些人甚至在網上呼吁袁隆平應該得諾貝爾和平獎。
楊振寧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然而他的弱相互作用下宇稱不守恒、楊-米爾斯非阿貝爾規范場理論卻沒幾個人能弄明白,甚至大多數人不知道這些理論是干什么的。楊振寧在國內也有很高的名氣,獲得諾貝爾獎后他讓億萬中國人吐氣揚眉;近些年來他不斷參加各類科學、社會活動,在國內的名氣也非常響亮。另外,公眾更清楚的是他娶了年輕的翁帆,他也因此遭到一些人的惡意攻擊。
科學家偉大與否是用名聲衡量的嗎?真的會有人這么認為。你看網絡上那么多人吹捧特斯拉,把他吹得神乎其神,結果就是一大群人真的以為特斯拉是能夠和牛頓、愛因斯坦齊名的偉大科學家。科學家不是娛樂明星,偉大與否最好看科學共同體的評價,而不是看在公眾中的知名度。
另外楊振寧搞的是基礎科學,袁隆平搞的是技術應用。即使看知名度,知名度在這兩個領域中的表現有很大的不同。基礎科學能夠有持久的發力,牛頓搞的是基礎科學,他的研究成果在今天開拓出廣闊的技術應用,牛頓的理論會一直存在下去。楊振寧的理論尚沒有像牛頓的理論那樣有了廣闊的應用,但是沒有人會否定他的理論不會催生出技術應用。我們今天不能想象楊振寧的理論會催生出什么樣的技術應用,就像300年前的人難以想象今天有數千顆人造地球衛星在繞著地球轉動。
袁隆平搞的是雜交水稻。雜交是一種育種方式,目前看這種方式已經落后。技術應用就是有這樣的特點,它有時效性,它終究難免走向落后、走向淘汰。袁隆平的團隊也認識到雜交的落后,早就朝更先進的基因工程方面轉行,并且取得了一些成就。
更何況,即使在當今國內,也有一些公眾所不了解的科學家,有些甚至是袁隆平的同行,他們的成就不在袁隆平之下。2018年的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由李家洋、袁隆平、張啟發獲得。你除了知道袁隆平,聽說過李家洋嗎?聽說過張啟發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