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多文字以訛傳訛,捕風捉影,說商朝的滅亡是因為紅顏禍水蘇妲己,紂王無道,窮奢極欲,濫殺無辜,有關他的罪惡,罄竹難書,有關他的優(yōu)點,只字不提。
紂是個很不好的詞,相當于殘暴無道,這是他死后被人按上的污名,因為是帝王,也叫謚號,他在世時稱帝辛,他的父親是帝乙,商朝的國君名號第二個字總是以天干命名,比如盤庚、武丁。
因為說紂王不好的文字太多了,本篇文章先說說紂王的好處或貢獻,這不是逆歷史潮流,為昏君撥亂反正,而是回首看3000年前的先祖?zhèn)儯覀兤鸫a應該有一種理性客觀的立場。
《封神榜》中的商紂王
l 商紂王的歷史貢獻
帝辛是個很聰明的人,并且勇力過人。他曾親自率兵東征,與東夷進行了一場長期的戰(zhàn)爭。他在軍事上指揮有方,在作戰(zhàn)中屢戰(zhàn)屢勝,最后平定了東夷,擴大了商朝的疆土,獲得了大批戰(zhàn)俘與奴隸,同時也逐漸將商朝的文化傳播到淮水與長江流域。
因有大批商軍在東夷地區(qū)常年駐守,加上經(jīng)濟和文化交流,商文化傳播到東夷,加速了東南地區(qū)的開化,東南地區(qū)的一些生產(chǎn)技術,如農(nóng)作物中一些品種的種植,手工業(yè)生產(chǎn)中的一些制作技術也傳到中原地區(qū)。
紂王與妲己多次被搬上熒屏
l 商紂王身死國滅的原因分析
周武王帶5萬兵士攻入朝歌,商紂王組織17萬大軍迎敵,兩軍交戰(zhàn),商軍調(diào)轉(zhuǎn)槍頭,那時的武器主要是手中所執(zhí)的戈,因此也產(chǎn)生了“倒戈”這個詞匯。
商紂王見大勢已去,他保留了一個帝王的尊嚴,讓侍從在鹿臺點燃火堆,自己跳進火海。
商朝末年在帝乙、帝辛父子兩代手中疆域是不斷擴大的,人口是不斷增多的,與東夷族的融合,也促進了文化、經(jīng)濟的發(fā)展,按說,商王朝是蒸蒸日上的,就算是最后與周武王對戰(zhàn),他是17萬大軍攻打5萬叛軍,王者之師懲罰叛軍,不是名正言順嗎?那為何以前屢戰(zhàn)屢勝的紂王會輸?shù)眠@么慘呢?
馬景濤范冰冰版商紂王和蘇妲己
我們撇開蘇妲己妖女禍國的陳詞濫調(diào),理性分析一下紂王是如何失敗的。
首先,商紂王沒有將正規(guī)軍牢牢抓在手中。
紂王將軍隊大批調(diào)去征伐東夷,獲勝后又讓兵士戍守在東南地區(qū),放松了對西部周人的警惕,才被周武王乘機襲其后路,結(jié)果弄得家破國亡。說得通俗點,被鉆了空子。
其次,商紂王失去了貴族階層的支持。
商紂王聰慧過人,他與臣子交流,不等人家把話說完他都能猜出來,商紂王也膂力過人,能赤手與猛虎搏斗,商紂王有軍事謀略且很英勇,每每御駕親征,屢獲全勝。這樣優(yōu)越的個人條件和卓越的功績,逐漸讓紂王膨脹了,他屢屢放言:“我命由我不由天!”
呂良偉林心如扮演的紂王和妲己
這樣的帝王,勢必目中無人,獨斷專行,剛愎自用,注重個人享樂而懈怠政事,聽不進臣子的良言,因此他失去了貴族階層的有力支持。
再次,紂王對百姓盤剝得太厲害,失去了民心。
大家都知道,失民心者失天下,紂王攻打東夷族大勝而歸,俘虜了大量東夷族人做奴隸,紂王后期又打造鹿臺,大搞基建,以至于財政出現(xiàn)危機,他將這些負擔轉(zhuǎn)嫁到各諸侯國身上,貢賦過重,層層盤剝之下,老百姓怨聲載道。
勇武過人的商紂王形象
因此他糾集起來的17萬大軍,基本上都是從東夷俘獲的奴隸,其實心中早就對他不滿,以至于陣前倒戈,成了周武王的帶路黨。
煌煌商王朝,就這樣被姬發(fā)拼湊起來的5萬盟軍摧枯拉朽、秋風掃落葉一般給滅了。
被嚴重丑化的商紂王
l 小邦周為何取代了大邑商?
前面分析的是商朝滅亡的原因,再分析一下西周勝利的原因。
西周本是商朝在西陲的一個諸侯小國,姬發(fā)推翻商紂王,決不是牧野之戰(zhàn)一戰(zhàn)之功,而是經(jīng)過了幾代周族首領的努力。
影視作品中的周武王
西周在周文王的時期就實行富民政策,鼓勵百姓勞動致富。周文王勤勞儉樸,穿著普通人的衣服到田地里勞動,了解農(nóng)夫的辛苦。這勤政愛民的形象與腐化殘暴的紂王形成了鮮明對照。
西周的軍隊尚不足推翻商王朝,但西周首領的聲譽在天下諸侯間贏得了普遍好感,周文王派自己一位特別擅長外交的兒子姬奭去聯(lián)絡南方的楚和巴、蜀諸國,組成了一支聯(lián)軍。這位姬奭在西周滅商后被封召公,稱為召公奭,他的封地在燕,但他長期在京城上班,因此他是800年燕國的開國君主。
召公奭
商王朝的諸侯早因為紂王的橫征暴斂心存不滿,因此很樂意組成統(tǒng)一戰(zhàn)線。
周文王去世后,武王即位的第二年,就組織了一次討伐商朝的軍事演習,竟然有800諸侯前來支援,共同討伐紂王,這是一次軍事試探,周武王看到了民心所向,也看到商朝氣數(shù)未盡,就收兵了。
這次軍事威脅竟然沒有讓紂王警醒,商朝在他手里繼續(xù)腐爛,許多重臣被他殺的殺,關的關,逃的逃,周武王看時機成熟了,就發(fā)兵一舉攻下朝歌。
明人所繪周武王畫像
l 西周建立后,周武王采取什么措施鞏固政權?
西周建立之后,周武王汲取了商紂王失敗的教訓,他明白“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為了讓新成立的西周王朝穩(wěn)固下來,他采取了三大方略來爭取民心。
第一方略是以殷制殷。
也就是保留殷商上層人士的社會地位和田地房屋等財產(chǎn),爭取上層人士的支持,并通過上層人士爭取廣大庶民的支持。
周武王姬發(fā)畫像
比如周武王允許商紂王的兒子武庚作為西周的諸侯繼續(xù)稱王,并且讓武庚來管理商朝舊都邑民,還冊封商紂王的兄長微子啟于為諸侯,讓他在商丘建立了宋國,并且允許他繼續(xù)采用天子的禮樂祭奉商族的先祖,讓宋人繼續(xù)傳承商代的文化。
孔子就是宋國后裔,所以在《論語》中留下了“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
周武王采取的第二方略是建立分封制和宗法制,分封王室功臣和上古先賢,周天子和各封國之間既是親屬關系,又是等級關系,等級關系和親屬關系相互加持,相互成就,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就更加鞏固了。
《封神榜》中的周武王
周天子之所以要分封,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當時國家的力量不夠強大,不足以統(tǒng)治所有的領域,所以通過分封的形式,周武王就和王氏宗親、王公大臣們建立了統(tǒng)一戰(zhàn)線,讓大家共同來治理國家。
但是分封制下的層層分封,各路諸侯各成一國、各自為政,這種建立在血親基礎上的宗法制度容易導致人才匱乏、資源短缺,同時帶來地方割據(jù)和分裂戰(zhàn)爭。
周武王采取的第三大統(tǒng)戰(zhàn)策略是提出“以德配天,敬天保民”的神權思想和禮樂制度。商紂王曾經(jīng)認為“我命由我不由天”,所以商紂王在位期間根本不考慮其他人的利益,也不考慮其他人的想法,最終的結(jié)果是商紂王的17萬大軍被周武王的5萬大軍打敗。
影視作品中的商紂王
周武王繼位以后,汲取了商紂王的教訓,到處宣揚“天子受命于天”,天子統(tǒng)治具有合法性,另外一方面開始宣揚天子要有德行,施德政,天子是德的化身,這樣就能廣泛爭取民心,鞏固統(tǒng)治。
l 總結(jié)
商紂王失敗,周武王勝利,小小的西周邦國取代了大城邑商朝,再次印證了千古不變的真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古代的智慧,治國理政的理念,在任何時候在任何時候都不會過時。
參考文獻:《正說先秦》《中國古代統(tǒng)戰(zhàn)智慧》,圖片來自網(wǎng)絡,如有侵權告知作者刪改。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