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制造業四級梯隊格局中,中國處于第三梯隊,實現制造強國目標至少還需30年。我們既要保持戰略定力,也要保持戰略清醒,深刻認識差距和不足,咬定目標不放松,更大力度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中共十九屆中央委員、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苗圩
日前,中共十九屆中央委員、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苗圩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對于中國制造發表了上述看法,并在業內引起了激烈反響。畢竟在業內和媒體眼中,中國早已是世界工廠,是名副其實的制造大國,加之相關企業的推波助瀾,甚至給人造成我們已經開啟了從世界工廠到世界發動機的征程。
所謂眾人皆醉,我獨醒。諸多的事實證明,作為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和專家的苗圩顯然對于中國制造有著更加清醒和理性的認識。
世界工廠盛名之下其實難副:門檻低,外部挑戰已來
要不是苗圩的這番言論,相信業內(包括我們)很少會靜下心來仔細分析和重新思考中國制造,畢竟“世界工廠”的名號讓我們所有擁有的優越感,忘記了背后支撐它的中國制造才是根本。那么問題來了,中國制造目前在全球處在何種水平?什么才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
據中國工程院去年年底發布的《2020中國制造強國發展指數報告》顯示,自2012年到2019年,中國在制造方面始終處在全球第三梯隊,在“規模發展”“質量效益”“結構優化”“持續發展”四個指標中,除規模發展,其余三項衡量制造強國的主要指標上的排名中并不靠前,進而導致中國制造整體排名靠后。
作為中國工程院發布,包括由中國工程院戰略咨詢中心、機械科學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以及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具有政府背景的知名學術研究和大學機構聯合調查撰寫的這份報告,顯然具備相當的權威性。
不過,為了讓業內(包括我們自己)更加客觀地了解中國制造的真實水平,并從中發現影響和決定中國制造競爭力的核心要素,我們再引入全球知名公司德勤發布的《2016年全球制造業競爭力指數》報告來予以說明。
需要說明的是,我們之所以引用該報告,首先是因為此前德勤分別在2010和2013年發布過類似的報告,加之2016年發布的報告,從時間跨度上涵蓋了上述我們中國工程院報告的時間線,關鍵是在2010、2013和2016年的報告中,中國全球制造業競爭力指數的排名均在首位,這個結論似乎與中國工程院的結論大相徑庭(至少截至到2016年),當然不同的調查對象、方法及相關要素的權重可能會導致不同的結果。
其次是該調查報告預測在2020年時,美國將會超越中國成為第一,即德勤的報告雖然不是最新的,但其依然從變量和發展的角度來衡量競爭力。尤其是其中設定的要素,結合中國工程院的報告,更具代表性和說服力。
相信看了德勤的報告,不少人會認為這個排名才是中國制造真正實力的體現。所謂知其然要知所以然。先不要盲目樂觀。接下來我們看下德勤在各主要國家在制造競爭力驅動六要素方面的對比。
在這個對比中,在成本競爭力方面,不僅對于中國自己各要素中得分最高,放到六個主要國家中,也是遙遙領先。例如該要素得分均是美國、德國、日本的2倍以上。
結合中國工程院報告中,我們僅在“規模發展”要素中排名第一,得分高達54.86分,是該要素排名第二美國的1.5倍,不難得出,中國制造無論是彼時的排名第一,還是現在的第三梯隊(包括德勤預測的被美國超越),賴以增長的核心競爭力是規模之下勞動密集型的低成本。
這同時也解釋了為何中國工程院和德勤之間在有關中國制造競爭力指數方面的排名會有如此大的差異,是德勤在成本競爭力方面的權重要高得多,相比之下,在與成本相關的“規模發展”方面,其所占權重并不高。但二者直指中國制造的核心競爭力要素是相同的,這才是我們關注的焦點。
正是這種基于勞動密集型低成本的核心競爭要素,讓中國制造呈現的是大而不強,且競爭門檻低,極易被替代。
據德勤統計,中國的勞動力成本近幾年來一直在增長。其中2015年制造業平均每小時薪酬達到3.3美元,增長了9%。在2005年—2015年這十年間,勞動力成本增長更高,年復合增長率達到16%。同期,另一個新興國家印度的每小時薪酬在2015年為1.7美元,僅增長了7%,而印尼的勞動力成本更是僅為中國的1/5。
另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0~2016 年城鎮非私營單位制造業人均工資由3.07 萬元增長至5.95萬元,CAGR達11.66%。
中國勞動力成本的上升,顯然會削弱以低成本為核心的競爭力,反映到市場中,就是包括印度、越南、泰國、印尼等新興發展國家制造業對于中國制造的威脅,引發制造業利潤下降和資本外流。這點從平安證券統計的,自2004年開始,東盟國家開始“侵蝕”中國制造份額得到了驗證。
更具挑戰性的是,由于這幾年非市場因素的變化,加劇了制造業從中國向上述地區和國家的遷移。
當然,從體量上看,上述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均無法單獨撼動中國制造的地位。
以越南為例,根據CNBC的統計,在2017年的制造業輸出份額中,越南僅占全球的0.27%,相比之下,中國占比高達28.22%。
這些結論從單個國家或者地區,例如從越南來看是對的,但從中國來看,則存在著巨大的風險。原因很簡單,中國制造不可能只是和越南交鋒,全球制造再也不會擠在一個“擁擠的世界工廠”之中,數字化技術從技術角度助推了分散式制造,小世界工廠將分布各地,我們需要一個全新的視角來看待全球分散化制造給中國制造帶來的挑戰。
需要說明的是,在中國制造面臨挑戰的過程中,中國某些企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反作用,加劇了這種挑戰。
以中國制造的主要競爭對手印度為例,中國手機廠商一加One Plus、OPPO和 vivo均在印度擁有大型制造工廠。而小米手機作為印度出貨量最大的品牌,印度的工廠提供了其1/3的產能,每年是4000萬—5000萬的產量。為此,印度計劃用5年的時間,到2024 年將目前250億美元的手機制造業,擴大近20倍,達到驚人的4000 億美元。大踏步進退之間,可能就是中國制造的寸頭得失。
產業空心化:人口紅利消失,創新強度減弱,“脫實向虛”傾向明顯
除了來自上述外部的競爭,從內部看,近年來,我國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在波動中趨勢性下降。其中2019年僅為27.17%,達到2012年以來的最低水平。與之相對應的是,全國規模以上制造業規模增速也從2012年的10.0%逐年降至2019年的6.0%,步入持續中低速增長階段。
另據路透社報道,隨著中國經濟轉向基于服務的模式,制造業產出在經濟中所占比例下降。2020年,中國制造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稍高于四分之一,是2012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相比之下,據世行數據,2017年韓國人均GDP、制造業占GDP比重為29743美元和27.9%,中國則為8827美元和29.3%,韓國在人均收入為中國3倍多的高收入條件下,制造業比重卻與中國相差無幾,未見大幅降低。
從美英德日等國家制造業比重演變歷程來看,均經歷下降的過程,但多數耗時數十年甚至半個世紀以上的時間。與之相比,我國制造業比重呈明顯快速下降態勢,尤其是在2011-2016年間,近5年下降3.2個百分點,年均下降0.64個百分點,年均下降率為2.0%,下降速度明顯過快,不符合一般國家產業發展規律,值得高度注意。
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制造強國指標體系及結果分析研究課題組副組長單忠德認為,這主要是我國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脫實向虛”傾向明顯,勞動力和社會資本等創新要素向制造業流入均呈放緩,甚至是下降趨勢,加之支撐制造業價值鏈提升的技術突破、創新能力不足,導致制造業中新興產業的發展速度,不足以帶動整個制造業的增長。
究其原因,平安證券報告認為,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以及農民工數量同比增速和 15-64 歲勞動力占比的回落,中國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比較優勢將逐步喪失,且較難逆轉。
另據國務院《國家人口發展規劃(2016—2030年)》顯示,14-45歲人口占比到2030年將下降到32%,適齡人口的減少對未來制造業的發展將產生持續影響。同時,“90后”和“00后”以后的年輕人對從事簡單重復勞動的意愿較低,中國制造業已經出現員工穩定性下降的趨勢。
除了中國人口本身增長特點外,近年來平臺經濟蓬勃發展,創造了大量包括外賣配送等在內的服務業就業崗位,客觀上也加速了中國制造業人口紅利的流失。
值得注意的是,對于制造業競爭力同樣重要的創新方面,據《2020中國制造強國發展指數報告》顯示,2019年,我國制造業研發投入強度明顯下滑,僅為1.45%,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23%。與2018年相比,我國制造業研發投入強度下降了0.87個百分點,而同期全國平均水平卻上升了0.09個百分點。
“全國增長的研發投入并沒有流入制造業,需引起高度重視?!眴沃业聫娬{,特別是在基礎研究領域,美國基礎研究投入占研發投入的比重高達15%~19%,并呈逐年微升態勢,而我國則常年在5%左右的低位水平。
根據種種跡象,有業內專家擔心,中國制造有過早、過快“去工業化”(產業空心化)的傾向。
所謂產業空心化,是指以制造業為中心的物質生產和資本,大量地迅速地轉移到國外,使物質生產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明顯下降,造成國內物質生產與非物質生產之間的比例關系嚴重失衡。
前車之鑒。20世紀80年代,一些拉美國家在沒有實現工業化、人均收入遠低于工業化國家的情況下,就開始“去工業化”,導致產業空心化、經濟虛擬化,結構變化而不優化、經濟轉型而不升級,最終失去核心競爭力和增長動力,受困于中等收入陷阱。
智能制造向上:核心“軟硬”技術受制于人,切忌重蹈大而不強
看未來,對于全球制造業,智能制造已成為重要發展趨勢,更是各國競爭的焦點。
市場研究機構Markets and Markets發布的報告顯示,2020年全球智能制造市場規模為2147億美元,2025年將達到 3848億美元,期間復合年均增長率為12.4%。而隨著3D 打印、模擬分析、工業物聯網等技術在制造業的滲透,汽車、航空航天、國防工業在智能制造領域已實現領先增長,能源和裝備制造等行業將保持較高增速。
目前,全球各國智能制造水平可分為四大梯隊:第一梯隊是掌握先進技術、專利以及品牌的引領型國家,以美國、日本、德國為代表;第二梯隊是中國、韓國、英國、瑞典等為代表的先進型國家,有部分核心技術和大規模集成能力,可生產關鍵元件;第三梯隊是核心技術較少、以零部件加工為主的潛力型國家;第四梯隊是提供原材料、發展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的滯后型國家。
雖然中國在全球智能制造評比中位居第二梯隊,但仍存短板。
例如作為智能制造最重要的核心載體,工業機器人是實現智能制造的執行機構。雖然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且增長最快的工業機器人市場,但國內大部分市場都被日系、歐系的機器人企業所占據。
據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簡稱 CRIA)在《全球機器人 2019(World Robotics2019)》發布會上發布的2018 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統計數據顯示,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在市場總銷量中的比重僅為27.88%,國內大部分市場都被日系、歐系的機器人企業所占據,并且以“四大家族”(ABB、庫卡、發那科、安川)為代表的外國廠商均加速在我國擴張產能布局,國內的機器人企業不僅從營收規模、利潤還是研發投入方面,與國外機器人巨頭企業都差距巨大。
以2018年為例,中國工業機器人前四名企業的平均營業收入為32410.5萬美元,而全球前四名企業平均為537330.3萬美元,中國前四名的企業的平均銷售額,僅占全球前四名平均水平的6.0%。
技術上,機器人的成本主要集中在零部件端,核心零部件的比例在70%左右,減速器、伺服電機、控制器占比分別為36%、24%、12%。其中控制器領域,“四大家族”全部實現自給自足;伺服電機領域,安川是市場上的有力競爭者,2018年在中國伺服系統銷量份額達到15%,與松下同處第一陣營;發那科掌握核心技術,無需外購;歐系的ABB 和庫卡由外部供應;減速器領域,技術含量最高“四大家族”尚無突破,市場主要由日本的納博特斯克和哈默尼克兩家企業把控。
總體看,“四大家族”通過掌握零部件端、本體、集成應用端的技術,建立對成本和產業鏈的把控力。
相比之下,中國智能裝備關鍵部件的生產技術落后于發達國家,以精密減速機、伺服系統為代表的關鍵部件長期依賴于向國際廠商外采購。關鍵零部件產業被國外廠商把持使得零部件價格居高不下,提高了國內自動化單元產品和自動化設備的生產成本,削弱了國內廠商的綜合競爭力。
與工業機器人類似,機床,是一切制造的精度、速度和效率的量尺,尤其是高端數控機床對于實現智能制造更是不可或缺,且體現出一個國家的智能化制造水平。
據相關統計,2017年中國機床消費總額為299 億美元,為世界第一大國。其中進口額152 億美元,中低端數控機床的出口金額為117 億美元。我國在低、中檔數控機床國產化率達到60%—80%,但在高檔數控機床只有 6%。
另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咨詢公司的報告顯示,在以10 萬元內的平床身數控機床、30萬元以內的三軸立式加工中心、10萬元內的線切割機床等為代表的中低端機床市場,中國幾乎占據了全球90%以上的市場份額。但由于中國機床行業起步較晚,中國機床企業在行業競爭中往往是靠“量”來取勝,產品附加值較低,在核心技術方面與西方制造強國和日本之間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暫時還未能在世界高端機床市場取得優勢。
因此,中國大陸機床行業處于嚴重的貿易逆差狀態。根據Gardner Intelligence統計,2019年,中國機床進出口貿易逆差為28.7億美元,雖然較2017年和2018年的50多億美元有所收窄,但是仍然是個不小的數目,進口量占消費量的32.69%,尤其是以數控機床為代表的高端機床,我國每年的進口數量均在1萬臺以上。其中2019年的進口金額為29億美元。而從2019年全球機床營收排名看,日本及歐美企業霸占了榜單的前10,中國機床行業所謂的“十八羅漢”,沒有任何一家進入前10。
如果說工業機器人和高端數控機床是我們向智能化制造進程中硬件的短板,那么在同樣重要的工業軟件(CAD/CAE/MES/ERP 等)方面也存在短板。
工業軟件是智能制造的大腦,工業互聯網連接物理世界中的裝備和信息世界中的數據,數據的價值正是在工業軟件分析處理的過程中得以體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根據e-works統計的數據,整體上,國際廠商在中國工業軟件市場的占有率約70%,其中在研發設計類軟件市場和生產控制類軟件市場均占據領先地位。
正是由于核心軟硬件技術的受制于人,導致我們在生產效率和產業價值鏈水平等衡量制造業水平的產出指標上大大落后于歐美國家。
例如發達國家的制造業增加值率一般在35%左右,美國、德國甚至超過了40%,而我國只有21.4%( 2010年);勞動生產率方面,2019年,中國制造業勞動生產率為30948.4美元/人,僅為美國的20.5%、日本的33.2%;德國的33.1%和英國的38.1%。
總結:唯有實體經濟,方是富國之基;唯有制造業,方是強國之本。
為此,2009年以來,主要發達國家紛紛提出再工業化戰略。例如美國推出“制造業促進法案”,德國推出“工業4·0計劃”,法國推出“未來工業計劃”,日本推出“再興戰略”。
需要說明的是,再工業化不是簡單地恢復傳統制造業,而是大力發展高科技和先進制造業,以信息技術、智能技術、納米技術等打造工業競爭力,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
相比之下,中國制造則面臨著當下如何打好傳統制造防守以及未來向上智能化制造進攻的雙重挑戰。而要打好這場攻守戰,首先需要的是從國家到行業,再到相關企業,對于目前中國制造應有客觀、理性、清醒的認識,既不能妄自菲薄,更不可盲目自大。
我們依稀記得1995年早春的一個早晨,北京中關村南邊,架起了一塊巨大的指示牌:“中國人離信息高速公路還有多遠——向北1500米”。
26年后的今天,我們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互聯網連接和應用強國,那么對于更需要創新和定力的中國制造業,30年成為世界制造強國(從世界工廠到世界發動機),真的很長嗎……從世界工廠到世界發動機,我們還有多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