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張冰清 通訊員 祝姚玲
家長們對測骨齡并不陌生,它能監測孩子的生長發育情況、預測孩子將來能長多高。
但很多家長對測骨齡存在一個顧慮:孩子拍骨齡片時或多或少會“吃射線”,難免受到輻射的傷害。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7月16日上午,一款微劑量、可移動的新型兒童骨齡檢測儀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首發。
這臺骨齡檢測儀“身高”僅1米出頭,上面印著孩子們喜歡的長頸鹿、大象等卡通形象,看上去就像一臺便捷的小冰箱。
浙大兒院常務副院長傅君芬教授告訴錢報記者,它能降低80%輻射,以后孩子不需要去放射科“吃射線”,只要在醫生診室就能測骨齡。
專家建議孩子每年測一次骨齡
但傳統測骨齡無法避免X射線
傅君芬教授是全國知名的小兒內分泌專家,每年暑假,她的診室就擠滿了患兒,其中很大部分都是來看性早熟、身材矮小、生長遲緩等生長發育問題的。
《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鑒2019》顯示,全國18歲以下未成年人約4億人。每年中國預估有6000-8000萬兒童和青少年存在發育不良等問題,每年骨齡診斷需求約3億人次。
傅君芬教授介紹,骨齡能準確反映個體的生長發育水平和成熟程度,“骨齡片可以輔助醫生確定兒童的生物學年齡,了解兒童的生長發育潛力和性成熟的趨勢,是診斷兒科內分泌疾病的基礎。”
她建議,家長每年帶孩子測一次骨齡,從而更好監測生長發育情況。如果出現以下情況,更要及時到醫院進行診斷、治療。
1、孩子特別矮小、個子落后;
2、出現早發育現象,一般來說,男孩子、女孩子分別在9周歲和8周歲開始發育;
3、孩子身材特別肥胖;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但是,目前醫院常規是通過拍攝手腕部X光片來測骨齡,而兒童的性腺、甲狀腺和眼睛等部位對X射線非常敏感。
“雖然醫院有配備鉛衣等防護措施,但通常情況下這些部位無法完全遮擋保護,容易受到散射X光傷害,不利于兒童和青少年健康成長,甚至陪同的家長和操作的醫務工作者也會受到輻射影響。”傅君芬教授說。
為此,傅君芬教授團隊聯合美諾瓦醫療進行長達3年的產學研醫合作,推出了一款新型微劑量、可移動的兒童骨齡檢測儀。
1分鐘就拍好骨齡片
輻射劑量可降低80%
發布會上,傅君芬教授團隊現場演示給一個小朋友測骨齡。
小男孩將手伸入儀器上的一個“小洞”后,屏幕上立刻出現了他的小手。根據醫生的指導,他配合地調整手掌的位置,只聽“嘀——”的一聲,一張骨齡片就完成了,全程1分鐘都不到。
傅君芬教授介紹,微劑量可移動骨齡單次拍攝的輻射劑量與常規X光拍攝相比降幅可達80%。它擁有專利屏蔽防護設計,既能夠避免兒童除手腕部外其他身體部位受到多余散射X射線,也可以避免醫生和陪同家長受到非必要輻射。
而且,以往拍骨齡片只能在特殊的屏蔽房里進行,而這臺檢測儀底下裝著輪子,既可以直接放置在診間,也可以跟隨醫生外出隨診和體檢,方便社區診療和學校義診等多種診療場合。
轉載自《錢江晚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