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我曾對兒子說 : 你還是堅持你的愛好,繼續收看或收聽央視的百家講壇節目,這些內容都是我們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歷史文化精華,聆聽歷史的聲音,領略文化的魅力,汲取前人的智慧,對你的成長有好處。
他不假思索答曰: 好。我告訴他,我最近經常聽百家講壇,好多東西找到了出處。
兒子讀小學起就特別喜歡看百家講壇節目,我也喜歡著他的喜歡,陪他一起看,他經常提一些問題和我探討。后來他住校了、功課緊張了就少看了,我也只是偶爾看。
一 不學習與學習的結果
近年來,晚上有空時我一般會聽一兩集百家講壇節目,如《春秋五霸》《戰國策》《孟子的智慧》等。好多以前在課本學的東西早已模糊或不記得了,現在再聽學者、教授們的講壇,溫故而知新,收獲不小。
以前讀書寫作文,總喜歡寫我們國家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我們的語言文字、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究竟有多燦爛和多精深,并沒有深究。
我求學期間,有兩年的時間,學校是開設教育學課程的,由于時間久遠,所學知識基本還給老師了。來自臺灣的學者傅佩榮老師在講《孟子的智慧》時講到,孔子有弟子三千,但為何沒有一個弟子把孔子的學說、思想系統地繼承下來,而要等到100多年后由不同年代的孟子系統整理、傳承并發揚光大?這與他們的思想境界、追求以及所處的環境有關。
孟子的教育思想、理念一直在延續著,我學生時代所學習的教育學,里面提到的因材施教、啟發式教學等,都是孟子的教育思想精髓,一直沿用至今。不得不贊嘆先人的智慧以及我們的歷史和文化的博大。
魯迅先生曾說過,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兩千多年前,孟子就強調學習的重要性,說一個人要不斷地學習,若停止學習,頭腦就被堵塞了。就好像山上有一條小路,走的人多了,小路就變成了大路;若沒有人走,就會被茅草堵塞,沒有路了。
我和兒子說,不知道魯迅的話是不是受到孟子這句話的啟發,但有異曲同工之妙。而茅草堵塞與茅塞頓開,就是不學習與學習的結果。
二 君子的誠信
《春秋五霸》(其實有七霸)由北京師范大學李山教授講述。常有人問李教授,如何評價我們數千年來的文明建設和文化發展?他說,歸結為兩個字:禮樂。
禮是禮節、規范、禮儀,樂是音樂、舞蹈。西周時期,就開始著重建設禮樂文化、制度,用來規范社會秩序,治理國家。
禮樂文化對國家、對社會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古代好多戰爭是由文明建設成果的出現引起的。
近兩年,儀式感是一個比較熱的詞。其實,古代特別強調儀式感。李山教授在《春秋五霸》中講到,古代人宴請客人吃飯飲酒,尤其是宮廷宴請,不是隨隨便便就把酒喝了,而是要有儀式,如從洗杯子開始到斟酒,有好多儀式程序,要一直跪著;開始飲酒時,你敬我一杯,我敬你一杯,大家一起飲。
我們國家是禮儀之邦、文明古國,就算是在古代的一些戰爭中也不失禮儀和誠信。如晉國的重耳在外流亡19年回到晉國做國君之后,晉國日益強大,引起了楚國不安和不滿。
楚國要和晉國決戰爭霸,楚國以禮儀之道先向晉國送戰書,約定打仗的時間和地點。
重耳流亡期間,曾受過楚國的恩惠,當時重耳和時任楚國國君說,將來我們的軍隊若在戰場上相見,我的軍隊將向后撤退,讓你們90公里的距離再開戰(退避三舍,每日行軍撤退30公里,撤退3日,戰士會疲憊不堪)。
一方以禮儀之道送戰書,一方以誠信之道應戰,都有君子風范。
春秋時期,每一個國家,要發展壯大、強盛、成就霸業,都有一個共同特征,舉賢人。如齊桓公,在和管仲第一次見面時被管仲射了一箭,齊桓公不計前嫌用管仲。管仲感激齊桓公不殺之恩,輔助齊桓公幾十年,成就霸業。
其實,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要成就事業,都離不開“舉賢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