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新中國成立之后,我國開始組織評定第一批革命烈士。這其中就有一對革命伉儷,來自海南澄邁。他們的紅色浪漫感人至深,他們的革命故事可歌可泣,然而由于各種原因一直長時間不為人所知。
三多村,屬于澄邁縣瑞溪鎮,地處南渡江北岸,毗鄰金安農場。在漫長歷史長河中,奔騰不息的滔滔江水滋養著世代耕讀傳家的三多人,也孕育出他們堅忍不拔,團結奉獻、努力拼搏等優秀品質。
初夏時節,踏上這片生機勃勃的土地,和諧安寧的鄉土氣息拂面而來。村前有口平波如許的風水明塘,約莫二畝地。一陣微風徐徐而過,水面蕩漾起層層漣漪,讓人感到心情舒暢。
不遠處的村外,滿眼蔥蘢、恬靜自得,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農民穿行田間地頭的忙碌身影,構成一幅幅優美畫卷。
村子整體建筑布局坐北朝南,分為東西兩個片區,東邊為劉姓聚族之地,西邊居住著何、林、吳、徐四姓。全村以劉姓、何姓為大姓。革命時代,這個村子出了數十名劉姓烈士,其中就有今天我探訪的革命伉儷,劉青云、盧培蘭夫婦。
在村民的指引下,我得知烈士尚有親屬住在村子。走到村子東面一處老屋屋檐下,我找到了烈士的同族宗親,劉元昌老人。
老人年逾80余歲,得知有人前來探訪,雖然顯得十分激動,但是眼角中隱隱透出一絲不易察覺的憂郁。邁著蹣跚的步伐,帶我們走進了古老的小巷,緩緩跟我們講述起劉青云烈士的家族往事,以及烈士故居的風雨滄桑。
在一片瓦礫前,老人停下腳步,指著茂密的灌木叢說道:這便是早已完全塌陷的故居下屋,里面邁著“光榮烈屬”匾額等眾多烈士生前物件。眼前,坍塌的老宅廢墟雜草灌木橫生,磚石散落一地,呈現出一片荒涼的景象。
上屋雖然沒有完全損毀,但長時間的風雨飄搖,以及缺乏必要維護,現已搖搖欲墜,屋頂瓦片七零八落,屋內家具、柱梁腐蝕嚴重,地板淤泥深陷。整個屋子情況不容樂觀,猶如風中殘燭的老人,已然岌岌可危。
伴隨著老人的講述,結合朋友與烈士家屬了解到的情況,我們比較完整地了解到了劉青云烈士夫婦的故事:
劉青云,字龍山(昌),瓊崖西路紅軍主要領導人之一,是第一個中共臨高縣支部委員會的主要創建人之一。作為瓊崖革命先驅,他畢業于黃埔軍校三期,于1925年加入我黨。回來海南后,以廣東省農民運動特派員的身份,到臨高縣領導組織農民協會,建立農民武裝。之后,建立尖石嶺革命根據地,率領部隊轉戰澄邁、臨高、儋高等地。
1929年11月,當選為澄邁縣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1930年底,在定安嶺口率部與敵人戰斗中犧牲。
盧培蘭,澄邁縣長安下云村人。劉青云烈士的革命伴侶,是早期中共澄邁縣委領導人之一。1926年參加瓊崖農民自衛軍,1926-1927年任三多村支部書記,1929秋-1931年11月任澄邁縣婦女協會主任,1931年1-10月任中共澄邁(澄臨)縣委委員,在內洞山根據地與母瑞山根據地開展革命活動,1931年在母瑞山革命根據地戰斗中犧牲。
不難看出,夫婦倆因革命結下了紅色情緣,他們以天地為媒,以主義為誓,為了理想奮不顧身,為了更多人幸福明天奉獻了自己的生命。他們經歷戰火洗禮的愛情,令人動容,書寫了一段不朽的愛情傳奇,足以流芳百世。
然而,烈士故居今天的狀況是我沒有想到的,胸中不自覺升起敬意與悲愴,今天的凄涼也許背后有很多原因,但作為承載烈士革命精神的最佳載體,不能就此被遺忘,或是被忽視。
揮手告別劉元昌老人,望著三多村美麗的田園,我感慨良多。我國山河的美麗,不只有景,更有魂。愿你我不負先烈,勿忘歷史,青年有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