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標題:初學乒乓球的要點是什么?這得從一個故事說起
先給大伙講個故事吧。
上上次打球,把同學的同學傷害了。那位同學跟我同學說:跟他打球就像跟機器人打一樣,我無論打到哪兒他都能擋回來,而且我越發力打,擋回來的球速度越快,就像是一面墻。(你說砌不砌)
后來聽聞此言,我真是哭笑不得,原來我是一面冷漠的墻壁和一個無情的機器人。不知那位同學是否心想:以后再也不會跟這種人打球了。
事實上我并非冷漠無情之人,卻也覺得這事些許有趣和可愛。其實這事也折射出了打乒乓球的一個基本原則,那就是找準擊球點,然后用合理的動作擊打回去。推而廣之,做任何事情和工作都是找好著力點,然后采用合理的用力方式。
周而復始,生生不息。這世界上有很多操作都是固定的、機械的,甚至會讓人覺得枯燥乏味,比如練習乒乓球這件事。但是不同的操作又有千千萬萬個組合,比如打比賽這件事,所以這個世界也是多彩的。
還有另外一些故事,就是在偶爾教身邊人打球的過程中發現:有的人動作有模有樣,但是控制不了球,經常搓球下網,或者下旋球老拉不上;有的人總是找不到合適的擊球點,讓球打到板邊或者自己被球頂著;而有的人打比賽一頓操作猛如虎,一看比分零比五……
乒乓球的門檻相對還是比較高的,入不了門便難以感受其中的樂趣。關于如何打好乒乓球,特別是初學者如何快速達到多個回合對打,我結合自己打球經驗和偶爾教球經歷,談談以下4個感受:
動作、感覺、弧線、節奏。
首先,界定一下適用范圍。這四點感受主要針對初學者,以及有一定基礎但不完全掌握的球友,再有那些“手感和球感”很好但是不明所以的球友。對于初學者而言,不必一開始就追求腰和腿的功夫,先把手上的功夫練好,靠手能打起來已是相當不錯了。
當然,打球需要一定的身體協調性,大致表現為手和身體沒有明顯的脫離感,這點正常人一套廣播體操打下來都是具備的。如果身體協調性真的不行,多半是學不會了。
其次,梳理一下四個要點的內在邏輯。動作、感覺、弧線和節奏,分別對應擊球前、擊球時、擊球后和多回合四個環節,基本反映了打乒乓球的全流程,體現了乒乓球的時空一致性。
動作和感覺,歸為手感;弧線和節奏,歸為球感。
下面,且聽我一一道來。
-1-擊球前:合理的動作
動作是打球的第一要義,正如比武就要出招。
很多初學者打不好球,首要原因還是動作的問題,最突出的兩個表現為:第一,不知道如何揮拍,有的顛,有的摁,還有的砸;第二,擊球動作不固定,經常亂動手腕、翻腕、抬肘,還有一些習慣性的小動作最是難改。
既然問題已經拋出,那解決之法也就有了,即是:合理的動作。這里的“理”,是自然之理,是物理定理,以人體力學、結構力學、運動力學和空氣動力學等為物理模型,以包含揮拍方向、拍形角度、速度、幅度等的動作矢量為輸入,輸出為出球的速度、力量和弧線。
對輸出求最優,就可反推出物理約束條件下的最佳動作,這便是合理動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最佳動作是理想的,不可能完完全全做到,但是可以逼近。平常所講的規范動作,就是逼近最佳動作。規范的動作是什么樣的呢?參照專業隊,特別是國家隊的教學視頻,比如馬龍的正手和張繼科的反手,畢竟那是乒乓球百年來的理論和實踐總結。
對業余球友而言,“揮拍”動作本身包含兩個要點,第一,揮的方向是從后下至前上,給球以向上和向前的力量;第二,拍形保持一定的傾角,提供力的作用支點,并在整個揮的過程中基本保持不變。
很多人一聽就會,一學就廢,就是連基本的保持都做不到,原因歸結起來就是不想改掉以前的習慣,不想花時間學習新的東西,一個字,懶,懶得控制自己,懶得學習改變。
固定動作的好辦法有徒手揮拍和多球練習,就是不斷地重復,無他。通過拍攝自己的練習視頻,自己糾錯也是很好的手段,這就叫自觀。
或許還有一些疑問,比如有人的動作亂七八糟,或者花里胡哨,也能把球打得有來有回,何也?從本質上說,只要最后作用在球上的動作是合理的,球就能打得好。動作看似亂七八糟或花里胡哨的人,因為他有更好的手感和球感,能在最后剎那之間撥亂反正。
亂七八糟者常見為野路子,花里胡哨的譬如伊藤美誠和丹羽孝希。而樊振東說,我專治花里胡哨。
但我以為,合理的動作應當是舒適的、有效的、以及優雅的。舒適,符合物理規律而不損害身體;有效,用更小的做功達到更好的效果;優雅,看起來賞心悅目、嘆為觀止。
-2-擊球時:持球的感覺
打好乒乓球,僅有合理的動作是不夠的,或者說是不完整的。擊球的感覺,是對手上動作的直接反饋,有了反饋才能形成閉環。
我把這種擊球的感覺叫作“持球感”,包括兩個過程,一是來球作用在球拍上,比如上旋和下旋;二是球拍還擊作用在球上,比如拉和搓。在這兩個過程中,球與拍相互作用,前者球為主動,后者拍為主動,由手到腦,感知二者的相互作用,形成“感知-動作-反饋”的閉環。
這是不是跟“接化發”思想很像了,不巧,我以前正寫過《“接化發”思想在乒乓球實戰中的應用》。
持球感,或許有這些近義詞,小的概念如吃球感,大的概念如手感。之所以用“持”字,是因為打乒乓球還得靠手,但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以為持球感的最高境界就是“人拍合一”,人與拍合為一體,拍已成手的延伸,能夠清晰感知,然后準確反應。
很多球友攻上旋球控制不了方向,搓或拉下旋球一碰就下網,以及接側旋球一碰就出界,甚至是扣殺失誤,都是因為缺乏這種持球感。持球感最明顯的感覺就是,球在拍上有停頓感,是一種抓住了再扔出去的感覺。注意了,這里的“抓”和“扔”,都是手字旁。
那么,如何培養這種持球感呢?最笨的辦法就是打多球,雖然可能不明白原理,但也不能亂打和瞎打,而是首先給定一個“定點”目標,自己根據擊球效果來調節動作和板形,把球打到目標處;其次要敢于發力,不要總是擋和碰,只有主動發力才能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球打多了,自然就能總結出一些經驗。第一,板形固定好,板形方向即是發力方向,板對著哪兒,便是要往哪兒打。發力方向與來球的水平線保持銳角,保證人體力量能作用到球上,并能抑制住球的旋轉。第二,敢于迎前并發力,無論是有引拍的攻,還是不引拍的擋,都要主動迎前發力,抵消來球的旋轉之力,并將自身之力作用其上。第三,別著急一拍而過,快速完成擊球,手往前推、往前送,多作用、多感受。不需要發死力,只要迎前,力量自來。
如果不善于總結,那就找到并記住那種感覺,估計一輩子也不會忘記。
-3-擊球后:穩定的弧線
乒乓球是圓的,打出去的球是轉的。旋轉和弧線,正是乒乓球最大的魅力,也是學習乒乓球的最大難題。
乒乓球不是直來直去的,打乒乓球最忌諱直來直去。很多球下網或出界而致失誤,就是沒有弧線。
弧線為什么這么重要呢?
從表現結果上看,乒乓球的運動是帶旋轉的拋物線運動,至于是平拋、斜上拋和斜下拋,取決于擊球點和發力方向,比如:平擋是平拋,低搓是帶下旋的斜上拋,拉高調是帶上旋的斜上拋,爆沖是帶上旋的斜下拋,而扣殺是幾乎不帶轉的斜下拋。
弧線是果,旋轉是因,目的是通過旋轉控制弧線,加速球的落地,使得不同作用力量條件下,特別是在大力量條件下,球仍然能合規地落在那一方小小的乒乓球桌,并給對手造成回球困難。
乒乓球要打得好,必須要學會造弧線和控弧線,攻球、拉球、搓球,都要。有的同志練習拉下旋,撞擊多摩擦少,不是下網就是出界。而有的同志練習流行的擰拉,小弧線都造不出來,上臺率就慘不忍睹了。
造弧線的前提自然是合理的動作和良好的手感,而控弧線則根據出球效果反饋調節,弧線高了遠了壓壓拍形、減少向上摩擦和發力,弧線低了近了則反之。
就是這么簡單。
-4-回合中:合適的節奏
打乒乓球涉及時間和空間中的多維變量,自然就有了節奏。節奏是自然、社會和人的活動中一種與韻律結伴而行的有規律的變化,用反復、對應等形式把各種變化因素加以組織,構成前后連貫的有序整體(百度百科)。
球經常打到板邊,總是被球頂著,來不及控制方向,都是沒有找到合適的擊球節奏。
打乒乓球的節奏分為球的節奏和身體的節奏,二者相互制約,相互牽扯。身體的節奏包含松緊、快慢等,比如拉球的時候先慢后快,先松后緊。球的節奏包含快慢、前后、左右,以及旋轉的強弱,弧線的高低等等。
對初學者而言,最重要的是找到擊球的時機,揮拍可以勻速,但擊球時機務必準確。我有兩條經驗可以傳授,第一,小動作下不引拍只推擋,手握球拍保持六七十度傾角,來球落地起跳時開始揮拍,拍去、球來,兩輛相撞,這就是合力的過程。第二,大動作下引拍攻球,眼睛或余光觀察來球的軌跡,在來球從高點期開始下降時向后拉手引拍,球落地時引拍完畢,然后球起跳時開始揮拍,遂完成擊球。
第二條經驗,適用于任何攻球,預判、引拍、揮拍,一氣呵成。至于揮拍的快慢,取決于個人喜歡和習慣的擊球點,上升期、高點期和下降期都可以,只要留出擊球距離,保持身前擊球,不被來球頂著,即可。
每個人喜歡和習慣的擊球節奏都不一樣,與個人偏好和打法風格有關,所以適合自己的節奏就是好節奏。身體的節奏便于練好球,而球的節奏利于打好比賽。練球的節奏是自己舒服,打比賽的節奏是讓別人不舒服。
乒乓球的斗智斗勇,盡在其間。
-5-小結
動作、感覺、弧線和節奏,四者顯然是息息相關、辯證統一的。其中關系,不言自明(其實是我餓了,懶得解釋,此處省略一百字)。
我把動作和感覺,歸為手感;弧線和節奏,歸為球感。手感是手上的感覺,有的人拿到拍子,看幾眼動作,就能學得有模有樣,就能體會球在拍上的感覺。球感是對球的感知,對時間和空間中各種關于球的變化量的認識、理解與把控。
注:其實“感覺”的概念比手感大,這里的感覺主要指球、拍和手相互作用時的感覺,沒想到好的詞,又想把動作歸于手感,就用了“感覺”一詞。如果有更貼切的用詞,歡迎在留言區評論。
正如有個專業學弟所說,手感和球感這些東西就像一層窗戶紙,找到了就是通達了,找不到可能一輩子都學不會。但他也耍無賴說,他不知道應該怎么樣找到這種感覺。
其實我也不知道,所以我這是診而不醫,是為絕癥。我想好教練的意義就在于,能夠通過一些訓練方法和手段幫你快速而準確地找到并記住這些感覺。
可沒有好教練怎么辦呢?那就千錘百煉,自個悟去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