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 “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那些新鮮水靈的瓜果蔬菜,熱騰騰的家常便飯,是平凡生活的調色盤。
無論是坪上村香飄十里的炒飯,還是云路響當當的招牌鹵鵝,在白塔鎮(zhèn)塔南村的大公路旁,有一個門面不大的醬油作坊,招牌大字書寫著“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這里便是揭陽市錦盛食品有限公司,“錦盛醬油”的制作傳承基地和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
揭陽的醬油享譽海內外已是舊聞,直至20世紀90年代一股醇厚的醬香從錦盛食品的廠房飄向塔南村各條大道,傳遍大江南北,揭陽醬油的生命力仿佛才重新鮮活起來。據公司負責人及第四代傳承人黃桂盛介紹,錦盛食品有限公司由他父親黃淡秋于 1979 年創(chuàng)辦,他家的醬油釀造技術始傳于他的曾祖父黃耀文。從1919年黃耀文開辦醬油作坊至今,黃氏家族的揭陽醬油釀造技術已經傳到了第五代。
歷經百年沉淀
好醬油,貴在沉淀。黃氏家族的每一輩人,都深諳此道,他們始終懷有一顆沉著的心,秉持著一份堅持不懈的韌勁與責任感。黃淡秋曾在部隊負責米醋、豆醬等副食品的生產制作,退伍回鄉(xiāng)后,他跟著父親認真學習醬油釀造技藝,建立起家族的醬油廠。只可惜黃淡秋早逝,彼時黃桂盛還年少,便被迫擔起了家庭的重任。此時的他既沒有成熟的手藝,又沒有發(fā)展的資金,但黃桂盛深知家傳手藝的寶貴,抱著傳承醬油傳統(tǒng)釀造工藝的信念,艱難地開啟了他的發(fā)家之路。他翻箱倒柜地找出了父親制作醬油的資料,又虛心向其他師傅求學技藝。聰明好學的他很快摸清門路,領悟了醬油釀造的精髓。醬油逐漸從他的壓力之源轉變?yōu)樗膭恿χ矗臉啡ぃ闶怯H眼看著一顆顆黃豆變成一滴滴紅褐透亮的醬油。1999 年,他接手了醬油廠的生產和業(yè)務,2002 年,他在國家工商總局成功注冊了“錦盛”商標,并全身心投入錦盛品牌醬油配方的探索和創(chuàng)新。2020 年,黃桂盛被評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醬油釀造技藝”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
國貨品牌的驕傲
“錦盛醬油”采用的是傳統(tǒng)純天然的釀造工藝,以口感鮮美、久藏不腐著稱。釀造采用非轉基因的東北黃豆和小麥為主要的原材料,釀造前需挑去蟲蛀、霉變的大豆,經浸泡、蒸煮、制曲、發(fā)酵等十多道工序,才能產出色香味俱全的醬油。單是發(fā)酵這一道工序,就需要半年以上的時間。“錦盛”的每一滴醬油都經過足時的天然日曬,形成鮮艷的色澤,沉淀出特有的醬香。百年來,黃氏家族堅持傳統(tǒng)的釀造工藝,傳承這份百年不變的美味。產品的品種也在不斷改進中,由最初的一兩種,發(fā)展到十幾種。
黃桂盛獨創(chuàng)的“錦盛雙酵醬油”被評為“揭陽十佳旅游手信”。四年的潛心鉆研,他研究出了錦盛特有的二次發(fā)酵技術。一瓶醇厚的“雙酵醬油”要經 24 個月的釀造。它濃度高,醬香醇厚,咸甜適中,沒有添加任何的防腐劑也能長時間保存,受到消費者喜愛。有意思的是,黃桂盛心細如發(fā),突破了舊式的思維,改良醬油的瓶身設計使得醬油瓶更具有流線型,顯得清新脫俗。瓶身采用古色古香的陶瓷材料,結合現代花瓶的樣式,“雙酵醬油”外形時尚,構思亦是巧妙。醬油用完后,醬油瓶搖身一變成了花瓶,可謂是將產品的價值發(fā)揮到了極致。
中國人,一桶醬油打天下。
這烏黑油亮的液體,仿佛打通了食物的任督二脈,從而散發(fā)出令人魂牽夢縈的美味。
不一樣的視角發(fā)現城市之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