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公園就是當你站在里面
你能清晰感受到
這里是西安
公園,絕對是西安這座城市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不管是一線城市,還是二三線城市,像西安這種城里每個片區都有個公園的,實在太少見。興慶宮,革命公園,蓮湖公園,等等大大小小散落在西安版圖上的公園,被定義為“人民公園”。
在居民的眼里,人民公園就像是肉夾饃里最后澆上的那勺肉湯一樣,司空見慣,不可或缺。
興慶公園改造之后,一大批人一邊高喊著痛失童年,一邊憤而從興慶宮出走。
在離開興慶宮的人里,有跳新疆舞的大媽大爺,有愛拍照的寫真攝影師,還有喜歡老街老巷的年輕人們。他們說,現在的興慶宮哪兒都好,就是沒那味兒了。
啥味兒呢?大概就是那一股子“人民”的味道。
“害,現在誰還去興慶宮啊,跟個旅游景點兒似的,你要人民公園,你得往豐慶公園去。”一個的哥操著陜普對我說。
人民公園,該是什么樣子呢?
于是,我去豐慶公園看了看。
提起人民公園,西安人都會記憶翻涌,小時候迷戀的糖人、每天都要來玩的旋轉木馬、和朋友泛舟游湖的時光、每年必看的菊花展…
它就像一張無限內存的碟片,將一代代人的回憶典藏在這里。
而對于外地游客而言,想要體會本地的市井民俗,也一定要來這里。
如果一座公園,連大爺大媽都不愿意光顧,那它一定不算是一座“人民公園”。
就像曾經的興慶宮一樣,豐慶公園從早到晚,就像是一場退休人的聯歡會。
早上7點,亭子里的秦腔準時響起。一首“人面桃花”唱得路過的上班族都黯然神傷。
拉二胡的大爺精神矍鑠,領唱的大媽聲如洪鐘的教育合唱隊里的十來個人,哪里要停頓,
那里要看準譜子。
早上10點,日頭正經暖了起來。
到了舞蹈隊上場的時候。服裝專業,旋轉跳躍,不用閉著眼都能看出來,人家跳舞,從來不是玩票心態。
中午,暑熱上涌,是豐慶公園難得的中場休息時間。
人們吃飯,午休,躺在長凳上打盹,鞋子隨意得放在地上。
3點以后,下午場開始,拿著手機支架的大姐,一曲映山紅唱醒了公園的角落。
有了陰涼之后,吹薩克斯的,跳街舞的,錄短視頻的,年輕的,年老的,每個拐彎都是一場“演出”。
不同年齡段,不同愛好的人,在這里都達到了和諧。
沒有花草樹木的人民公園,不叫人民公園。
人們為什么喜歡老公園?
老公園的樹生多年,林蔭如蓋。老公園的花草種植講究,三步一景。
拱橋配垂柳,池塘配荷花,紅魚錦鯉,紅掌肥鴨,古詩里常見的意向,老公園里也可見一斑。
雖然沒什么名貴的樹種,但只要足夠清脆蔥郁,品種搭配得當,也能美得剛好。
豐慶公園里,石楠花,鳳凰木,河邊上一看,紅綠黃白,各是各的美麗,又連成一片畫卷。
日頭再大,只要樹蔭里散散步,湖邊上吹吹風,暑熱就消散大半。
湖邊一定要有樹蔭,有可以親水的平臺。
媽媽帶著孩子,拿上一把水槍,就是一下午的親子時光。
帶個網子,帶個鉤針,魚蝦甚至小龍蝦,都能變成囊中之物。
走在路上,總能聽見不知道哪兒傳來的鳥鳴。這種聲音,在這種大樹成林的公園里總是時常聽到,但新公園總是少見。
仿佛就在你的身畔,但就是找不找它。
新公園的草木,為啥不夠“人民”?
一則,原來的參天大樹,留的不多,變成了正待成才的新書。林蔭不大,擋不住陽光。
其次,現代感的審美在樹木花草的栽種之中,舊人的審美難尋。
同樣是郁金香,很多人就覺得,新興慶宮的比不上老的。
花還是那些花,景卻不是那些景。
西安的眾多人民公園,幾乎每個人都留下過回憶。
坐在父親肩頭逛公園的小姑娘,現在已變成相親角里正在為孩子找對象的媽媽;曾經哭著坐完過山車的男娃娃,現在也變成了公園里下棋吹曲的大叔。
人民公園,人民的公園,不僅僅是市民休閑娛樂的地方,更是一代代回憶的載體。
時代在變,一切都在變,而唯一不變的是人對人民公園的美好懷念,那些青澀時期的回憶啊,全都留在這人民公園里。不止過去,還有將來。
在豐慶公園路邊玩手機的爺爺,推了推眼鏡,說:
"現在時代發展多快啊,我們這些人每天都在被迫學新的東西。什么智能手機呀,什么智能電視呀。有的人或許愛學吧,但我如果不需要的話,真的很不想學這些。"
“我就喜歡沒變化的生活。我每天下午到這兒遛彎兒,一遛就20多年。除了進門要掃碼之外,都沒什么變化。有一天這公園兒沒了,我就真沒地兒去了?!?/p>
說話的時候,爺爺看著水面上埋下頭找食物的鴨子,眼神若有所思。
一個城市,幾千萬人。
有人喜歡變化,有人鐘愛懷舊。
興慶宮變新了,豐慶公園和其他公園還老著。
有人說:“人民公園,就是要人舒服,不是要網紅,要多美,要多像個景點兒。”
還有人說,“真慶幸,豐慶公園沒有興慶宮那么有名,改不到它頭上?!?/p>
【發哥說】
小時候,家門外的鐵道邊兒有個廢棄的大煙囪。
煙囪里,住著一大群燕子。
下雨天,燕子會在我們家門口穿行。
樓里的小孩兒就一邊兒叫著“燕子低飛要下雨了”,
一邊打鬧成一團。
后來,城市改建,煙囪要拆掉蓋樓。
炸掉煙囪那天,燕子們圍著煙塵廢墟盤旋鳴叫了整整一天。
然后消失無蹤,再也沒有回來過。
大人們都說,這是天大的好事兒。
從沒人記得過那群燕子。
說起城市的新舊碰撞,說起興慶宮和豐慶公園的對比,我腦海里就想到了小時候的這個故事。興慶宮改造完成了很久,但是我卻很久沒在去過了。偶然間踏進豐慶公園,感覺就好像是沒有改造前的興慶宮一樣。莫名其妙的有一種親切感。坐出租車的時候,跟司機聊天,司機說“西安現在改的越來越沒有西安的樣子了?!彼詢刃挠懈卸l。
新舊迭代的時候,總有像燕子一樣的犧牲品,縱使它們代表著一些人無可替代的美好,但終究要被犧牲,且被大部分人淡忘。但我想,在城市發展的過程里,城市韻味不應該成為犧牲品。就像人民公園屬于人民一樣,應該有城市的烙印,有居民的烙印,有人間煙火氣的烙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