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大學或問》中有一句:“析之有以極其精而不亂,然后合之有以盡其大而無余”。意思是:用分析的方法去觀察分析世界上的萬事萬物,可以明白萬事萬物的精微道理而不會紊亂。
合之有以盡其大而無余。然后綜合這些“物”的理可以包羅萬象而沒有遺漏。合之,就是歸納。所以朱熹是在講歸納法。但是歸納法有一個致命的缺陷,你不可能窮盡世界上所有的現象,只要有一個反例,你的歸納就是錯的。這是朱熹對‘格物致知’的理解。
朱熹認為要探究到“天理”,則需要去格世界上的每一個事物,但是萬事萬物何其之多,且隨時變化,人一生的精力有限,怎么可能格的完?按照這種方法恐怕一輩子探究不到天理。
就比如格孝順的理,父親有腰間盤突出的毛病,總是容易腰疼。朱熹的格物是去學習如何孝順父母,去學習腰疼的時候要怎么做。發現可以鐵膏藥止疼,可以按摩,可以針灸,可以吃什么?不可以吃什么?什么藥酒對腰間盤突出有好處?等等各種各樣的方法,好像得到了孝順父親的理。
假如此刻父親腰疼犯了,你內心知道要去給父親貼膏藥。但是你正在看一個電影,并且正在播放最精彩的情節。如果你因為這個原因,沒有去實行你所學到的方法,那么此刻就沒有得到孝順的理,你所學的所有東西都是徒勞。因為被自己私欲影響了,所以我們慢慢發現,只要私欲不除,學習再多的理也可能用不出來,所以朱熹的‘格物’格反了,是向外求。
而王陽明則告訴我們‘心即理’,格物只要格心中的私欲,“格其心中不正,以歸其正”。當父親腰疼時,你心中的良知會告訴你要去給父親貼膏藥,如果這個時候私欲出來了,只要革除掉私欲,切實的致良知,按照良知的指引去給父親貼膏藥,這就是格物致知。在這個基礎之上,再去外面學習那些孝順的理才有用,所以王陽明說:“為學要有個頭腦”,這個頭腦就是這個意思。
所以王陽明說:“恐亦未盡”,恐怕不完全正確。這個理怎么能分析?又怎么可能湊合歸納總結而得?圣人說‘精一’,已經囊括全部了?!?/p>
王陽明認為只有圣人才能明白萬事萬物的理,因為他們悟到了‘精一’,明白心即理,萬事萬物的理都在心中,而不在萬事萬物上。所以“君子不器”,所有事物的理都在心中,任何事情都能做好,不局限一個技能,一個行業。所以圣人無所不能,無所不會。
孔子曾經問學生:“你們以為我是因為學習多才知道那么多事嗎?”學生回答:“對啊,難道不是嗎?”孔子說:“嘿嘿,不對,我是因為用一個道理把它們串起來了?!边@個就是孔子的‘一以貫之’,其實也就是王陽明的‘心即理’。
所以我們格物,最終的落腳點都是在‘心’上,在心上格除私欲,只要讓此心沒有一絲一毫的私欲,純純只有天理,則能‘一以貫之’,則能逐漸達到圣人所說的‘精一’。
總結:
由此可見,朱熹的格物還是有些不妥,于情于理都有說不通的地方,也不好用功去實行。王陽明曾按照朱熹的格物方式去格竹子,最后格的心力交猝,也沒能格除竹子的道理來。而王陽明的格物更能說得通,也非常適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