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都市圈,“一主兩副”,正式將惠州中心區囊括進去!涉及范圍:惠陽、大亞灣、仲愷、惠城區!
昨日,廣東自然資源局印發《廣東省都市圈國土空間規劃協調指引》的通知。
來源:廣東自然資源局
內文有廣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珠西都市圈、汕潮揭都市圈、湛茂都市圈六部分,主要優化國土空間開發利用保護格局,加快都市圈建設等相關內容。
其中,深圳都市圈內提及惠州的一些發展規劃在空間格局、規劃范圍、產業發展等做了詳盡的部署。
01
空間格局
在空間格局上,深圳都市圈將區域核心功能分散至距離主城 30 公里左右的若干節點與重點平臺,形成“多中心分式”的空間拓展模式。
構筑“一主兩副七廊多節點”的多中心分布式結構。維育核心,發揮“一主兩副”引擎輻射效應。
“一主”即由深圳福田、羅湖、南山、寶安組成的都市圈核心區。
“兩副”即東莞和惠州中心區。
"七條復合交通走廊"依托以高速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快線組成
"多節點”串聯國家現代服務業與頭部企業節點(深圳會展海洋城-東莞濱海灣新區)、國家綜合性科學創新中心節點(松山湖科學城-光明科學城)、灣區制造總部技術轉換節點(塘廈-平湖北/坂雪崗-大運新城)和灣區先進制造產城融合節點(坪山-惠陽-大亞 灣)。
02
生態系統與農業空間領域協調指引
以蓮花山脈南支、蓮花山脈北支、東江、濱東江農業區組成的“兩山一水一農帶”作為深圳都市圈發展的自然格局框架。
重打造“一河一山一谷一徑一灣一源”生態產品。
其中,“一灣”即大亞灣,保護海龜保護區、國家地質公園、海洋生態園、珊瑚群、沙灘等重要生態資源,協同發展帆船基地、 港口、石化區等產業平臺,推進考洲洋等海灣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分類梯次推進大埕灣等美麗海灣保護與建設。
“一徑” 即淡水河-西枝江飲水思源徑,打造東江飲水思源徑碧道南 線,依托淡水河,以炳坑水庫、大山陂水庫、銅鑼徑水庫為起點,串聯龍崗區、坪山區、惠陽區經西枝江至東江干流,重點打造深圳現代都市示范碧道、東江飲水思源生態長廊、嶺南田園水鄉碧道(東岸段)、環灣濱海碧道等省級骨干特色碧道。
03
交通系統領域協調指引
圍繞深圳都市圈多中心分布式的空間結構,以高速鐵 路、城際鐵路、市域(郊)快線的復合交通走廊為骨架,形成“三橫四縱”的網絡綜合交通格局。
第一圈層以深圳軌道 2、5 號線所形成的環線與深珠通道-南坪高速-鹽排高速形成的綜合交通走廊為一橫。
第二圈層以深圳軌道 18 號線快線與深圳外環高速形成的綜合交通走廊為二橫。
第三圈層則以中南虎城際(規劃)與 常虎高速延長線-佛莞高速形成的綜合交通走廊。
“四縱”:自西向東分別是西部沿海走廊、中部隧洞走廊、東部谷地走廊和東部盆地走廊。
其中,東部盆地走廊由于蓮花山脈兩支形成長度 超過 10 公里的山脈阻隔,軌道通道有限,依托深汕高速、深汕高鐵、深圳軌道交通 14 號線形成的渡河交通走廊,串聯深圳中心區-龍崗-惠陽。
在構建與分布式區域發展結構匹配的軸輻式鐵路樞紐格局上,深莞惠中心區布局 9 個軌道主樞紐,發揮主城區人流集散的功能。
其中,深圳布局 5 個,分別為深圳北站、深圳站、西麗站、深圳機場站以及坪山站;東莞布局 2 個,分別為東莞東站、第二高鐵站;惠州布局 2 個,惠州站、惠城南站。
在人口與經濟活躍的東莞、惠州和深圳相鄰地區,通過設置虎門站、濱海灣站、塘廈站、光明城站、平湖站、惠州南站 6 個臨界次級樞紐。
加快重大海空交通設施協同建設,構建以深圳港為國際航運樞紐,東莞港、惠州港共同支撐的都市圈港口群,以深圳西部港區、鹽田港區為龍頭,以深圳平湖、東莞、惠州等內陸港為補充的,以平湖南-鹽田港區專用鐵路為通道的組合港體系。
以深圳機場為主樞紐,聯動惠州機場的深圳第二機場功能,協同打造深圳都市圈高品質創新型國際門戶樞紐。
加快惠州平潭機場改擴建工程,預留機場擴容空間,建設惠州千萬級干線機場。
04
公服設施領域協調指引
構建“1+2+N”的深圳都市圈公共中心體系。
1 個都市圈級公服主中心:由深圳主城區構成,協調聯動香港北部都會區提供區域與都市圈級的公共服務功能,是國際交往與區域高等級公共服務集聚地區。
2 個都市圈級副中心:由東莞中心區和惠州中心區構成,提供地區性公共服務功能, 是東莞、惠州兩市文化、醫療、教育、體育資源最集中的地區。
N 個重點平臺與區縣公服中心:由原深圳特區外的寶安、光明、龍崗、大運、龍崗等城市重點平臺,東莞濱海灣、松山湖、東南板塊和惠州惠陽、大亞灣、仲愷構成,是區域經濟發展最活躍、人口集聚最為集中地區,也是目前深圳都市圈公共服務體系短板最明顯地區。
結合邊界地區發展特點,提出特色公共服務和基礎公共 服務兩種共建共享策略。
在鳳崗-平湖、大運和坪山-惠陽地區,尚未形成具有區域影響力的服務中心,可充分借用深圳優質公共服 務資源,通過東莞、惠州提供土地資源與硬件配套、深圳提供技術平臺與人才團隊的模式,探索教育、醫療、體育等基
礎公共服務設施跨界深度合作,共同打造邊界地區高標準的公共服務協同示范區。
05
產業領域協調指引
以深莞惠中心區為核心,構建多中心的現代服務業體系。
積極對接香港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充分發揮深圳、香港金融服務和專業產業服務優勢,以深圳前海、福田、羅湖、 南山為主中心,東莞和惠州主城為副中心,形成金融服務、生產性服務、商業商務等現代服務業體系,持續推動制造業集群、科技創新平臺和現代服務中心深化合作,通過區域協同、分工明確的產業體系布局促進價值鏈整體躍升。
依托四大交通走廊與軸輻式樞紐體系,構建灣區級產業科技創新功能節點,沿深圳-東莞和深圳-惠州邊界,自西向 東構建灣區科創頭部企業與現代服務業節點、國家綜合性科 學創新中心節點、灣區制造總部技術轉換節點與灣區先進制 造產城融合節點。
塘廈-平湖北/坂雪崗-大運新城:灣區制造總部技術轉換節點。依托深圳華為、富士康等制造業總部優勢,開展“卡 脖子”關鍵技術攻關,引領資源輻射,加強產業創新協同發 展,圍繞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新材料及高端裝備制造等產 業方向,聯動惠州仲愷、河源高新區,建設世界級戰略性新 興產業基地。
坪山-惠陽-大亞灣:灣區先進制造產城融合節點。形成深惠融合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等工業 4.0 產業集聚地區以及世界級的高新技術產業策源地。依托坪山比亞迪、中芯國際等龍頭企業,協同惠陽、大亞灣和深汕特別合作區,主要發展電子、汽車零部件等產業,形成區域協同、 分工明確的空間產業鏈布局。
沿東莞-惠州邊界,重點構建潼湖-常平智慧產業新城節點。把握潼湖生態智慧區和常平城市副中心,以建設智能制造高地和現代產業新城為目標,加快推動常平香港城、中韓(惠州)產業園起步區、潼湖科學城、東莞東站樞紐、銀瓶高端裝備產業基地等片區開發建設,構筑支撐莞惠產業發展的重要脊梁。
不得不說,此次《廣東省都市圈國土空間規劃協調》深圳都市圈內對惠州的空間規劃、生態、交通路網、產業發展等各方面都提出調整,其中也再次提及到惠州機場改擴建,說明惠州機場對于惠州的重要性,未來也會發揮重要級作用。
屆時,在深圳都市圈的推動下,以及惠州交通、產業的等賦能下,惠州發展定會提檔加速,越走越好!
資料來源:廣東省自然局
編輯整理:深惠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