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看到CCTV2一檔健康節目,一位資深的主任醫師在說,不建議天天用沐浴露洗澡,因為它是堿性的:
并且說“太偏酸了它就不去污了”:
持這種觀點的人太普遍了,只要不是輕工日化、以及精細化工專業的人,甚至就是跟化工化學相近專業的人,都可能普遍存在這種錯誤的認知:
洗滌用品都是堿性的、洗滌去污的作用就是靠堿性才能發揮作用。
其實,真的不是!至少,100年前就不是了!你沒看錯,現代洗滌用品工業距今剛好100年。
我這樣說,是因為古代乃至上個世紀初,洗滌用品基本上就是肥皂、洗滌堿(結晶碳酸鈉)、小蘇打、甚至燒堿(氫氧化鈉)。
所以,那個時代,能去污的東西,基本上都是堿性的。
當然也有例外,農村自古以來使用的植物洗滌用品皂莢(皂角、肥皂莢),它就不是堿性的!
皂莢的洗滌去污作用來自于“皂莢皂苷”。皂苷是普遍存在于高等植物中的一大類糖苷,如人參、遠志、桔梗、甘草、大豆、四季豆等的成分中都含有皂苷。
看到沒有?皂莢的主要洗滌成分皂苷的PH值是4.5-7,弱酸性到中性的,不是堿性的哦!它是一類天然的生物表面活性劑。
最早的工業表面活性劑產品就是肥皂。肥皂的名稱,來源于上面所說的皂莢。
肥皂據說是是古埃及的一名廚師發明的,他無意中發現用豬油+草木灰洗手去油效果很好。但是這種方法得到的產物,只能是含有現代肥皂成分的一種混合物。
1878年,法國發明了電解食鹽制堿法,采用氫氧化鈉跟豬油反應,比草木灰反應速度快、反應充分,于是出現了現代化學肥皂。
19世紀末,我國近代化學啟蒙者徐壽的兒子徐華封,在上海創辦了中國第一家化學肥皂廠。
因為這種產物能像皂莢那樣具有去污作用、同時又是肥膩的豬油為原料,所以中國人把它叫做“肥皂”。
肥皂雖然是用燒堿反應制成,本身也確實有一定堿性。但是,并不等于它的洗滌作用是靠堿性。事實上,在洗滌濃度下(約5g/l),肥皂水的PH值也不過8左右,它去污靠的是表面活性作用。
而現代各類日化洗滌用品,比如洗潔精、沐浴露、洗發水、洗衣粉、洗衣液…,乃至各類化妝品,都是合成表面活性劑產品。
表面活性劑的洗滌去污作用跟堿性毫不相干,而是依靠自身的既親水又親油的兩性特性,對油污進行潤濕、滲透、乳化、擴散、剝離、吸附等一系列“表面活性”作用在起作用。
所以,別看這些洗滌用品摸起來都是滑滑的,誤以為都是堿性的。不信,自己用PH試紙測試一下看嘛:
上面是我能拿到的多種品牌的洗發水和沐浴露,從原液到稀釋液,pH值都是6左右,不僅不是堿性,反而都是偏酸的!
別懷疑我的測試結果,下面這個是發表在正式刊物上的一篇技術性文章截圖:
再給大家看一下我們的洗發液國家標準就更明白了(GB/T29679-2013洗發液、洗發膏國標)
其中洗發液的標準是PH4-8,洗發膏是4-10。其實,就算是洗發膏的標準可以偏堿性,但實際上市售商品中,很少看見PH超過8的民用洗滌用品。
而且,產品的PH值,跟實際應用濃度下的PH值,完全是兩個概念。就像上面所說的肥皂,直接測試確實PH值可以達到10,但是在洗滌濃度下,也就是8左右,沒什么堿性。
更何況PH值為10左右的傳統老肥皂也基本上成為了歷史,現代日化產品的各種皂,為了減小對人體皮膚的刺激性,基本上都是略偏堿性的中性皂。
比如我家中的某品牌透明皂,潤濕測試PH約為9,常規使用濃度下接近7:
所以,洗滌用品都是堿性的這種觀念,已經落后了100年。現代人體清潔用品,早就沒有堿性了!
作者簡介:高級工程師,中國消防協會科學普及工作委員會委員,《丁香醫生》簽約科學審稿人,美國心臟協會HS急救導師,四川省一家一救院前急救培訓中心培訓總監,四川省紅十字會師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