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再見了,林高遠
是時候跟林高遠說再見了!
剛在全錦賽把林高遠鼓勵了一番,以為他找到了自己的《速效救心丸》。但他在亞洲杯的表現,只能用大失所望來形容。
這場比賽,林高遠的狀態差到極致,正手攻球要么掉網,要么頂到板邊;正手大角盯不住,反手風采打不出,轉不轉發球一直吃到死。阿拉米揚大部分時間都在撿失誤。
林高遠,完美詮釋了什么是一輪游,坐實了什么是內戰內行外戰外行。
如此難得,甚至珍貴的亞洲杯名額,就這么白白地糟蹋了。
賽前的休息和修養,分析和訓練,每次采訪所說的準備充分,真的做到了嗎?
六局比賽,落落,起起,落落……,完美刻畫了林高遠的輸球經典。
在讓人失望這件事上,林高遠從未讓人失望。
這一仗,把所有的鼓勵、希望和期待,都打沒了。
同樣是輸球,王楚欽的堅毅,老莊的堅韌,林高遠把自己的精神,國球的精神,打沒了。
劉國梁說過:看似差一點,其實差很多。要是行,早就行;要不行,就不行。
或許教練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該說的也說了,該做的也做了,最后還是毫無辦法,只能默默陪著,苦苦熬著。
看得見的,心理調節,臨場應變;看不見的,自律,自強……
在通往冠軍這條路上,林高遠真的還差得遠!
就這樣解脫吧,林高遠不要再折磨自己了,我們也不要再折磨自己了。
不是所有的問題都有答案,也不是所有的付出都有回報。
那就這樣說再見了!換個戰場,陪練、國內賽、國外賽?或許會海闊天空。
我敢賭一包辣條,下個月的乒超聯賽,林高遠又要大殺四方。
-2- 吶喊吧,張智和
我已經想好了,等將來張本智和退役,寫他職業生涯故事的時候,標題就叫《吶喊:張本智和》。
吶喊一詞,一語雙關,既是張本在賽場上贏球的吶喊,也是智和在乒壇中不屈的吶喊。
張本智和亞洲杯奪冠,打破了日乒自1989年齋藤清后亞洲杯男單無冠長達33年的紀錄。要知道,從2008年到2019年,中國男乒已經在亞洲杯12連冠。
張本智和又一次創造了歷史。
自1991年引入積分計算后,現在排名第二的張本智和是日乒男單排名最高的選手。
從日錦賽最年少選手到最年輕男單冠軍,從最年輕U21冠軍到最年輕世青賽冠軍,從公開賽男單正賽最年輕球員新紀錄,到公開賽單打決賽最年輕球員,再到總決賽最年輕男單冠軍,……
張本智和,他一直都在創造歷史。
張本智和,是真正的無論如何也要寫進乒壇歷史的選手。
9歲參賽,10歲打U21 ,12歲進成人組正賽,現在的張本智和也才19歲多。
不同于伊藤美誠,張本智和從身體到技術一直在進化,正反手的穩定性與殺傷力不斷提高,未來充滿極大期望。
不同于大部分球迷,我對張本智和也有欽佩之情。
很多人不喜歡張本智和的原因,大致有四點:第一是仇恨,他不應該入籍日本,代表日本打球;第二是自大,賽前總說些豪言壯語;第三是厭惡,比賽中吼得太兇太吵;第四是嫉妒,或者說恐懼,他的成績好,對國乒的威脅大。
然而,入籍并不是他自己能決定的。比起國乒隊很多球員,張本家算不得富裕,舉家遷移,又是世仇之地,可想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不好過。如若不如此,便沒有如今的張本智和。
有一段佳話,講的是成都舉行的中國公開賽,球迷們給泥洼加油,與張本的獨吼形成鮮明對比。透過縫隙,或感些許凄涼。
正是由于身份特殊,為了勝利孤軍奮斗,所以張本智和賽前給自己加油壯膽,賽中嘶吼提氣,對他來說,只有不斷地攫取勝利,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
當他還是個孩子的時候,便承受了孩子所不能承受。
本著無事生事、無事生非的圣經,有多少報道是媒體夸大其詞或者斷章取義。其實張本智和在運氣球的時候,只會示意,從來不會亂吼;賽后的采訪,也常是謙恭的態度。
有時候,只是我們習慣了安靜,便不喜歡熱鬧。也許場邊的觀眾會覺得張本智和很有生氣,很有激情呢!
太多的誤解,太多的責任,太多的渴望,所以,張本智和要吶喊。
這吶喊,振聾發聵。
欽佩之情,也油然而生。
妹妹美和也逐漸成長起來,在日本女乒占有一席之地,可以預見將來也是國乒的強勁對手。
而張本家的規劃,不只在乒乓,比賽奔波中學習,自考大學,憑此,未來無憂。
《乒記:張本一家》,足可享譽乒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