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11月10日,清末舉人梁濟留下“國性不存,我生何用”的遺言后,沉湖而死。臨終前,他問自己的兒子梁漱溟:“這個世界會好嗎?”當時,25歲的梁漱溟正在北大教哲學,他回答父親:“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梁濟聽了兒子的話,長嘆了一口氣:“能好就好。”
一個世紀過去了,今天,科技越來越發達,生活越來越便利,但人的心靈卻越來越空虛。精神迷茫、情感困惑、喪文化、虛無感……這些現象共同構成困擾現代人的“精神危機”。與此同時,種種令人嫌惡、憤怒,甚至絕望的社會熱點事件,充斥在我們的視野之內。
可以說,我們過著“步調瘋狂卻壓抑暗淡的不倫不類的生活:各色人物與地方風情輪番登場,各種閑聊、暴力、飛車、槍擊等小道消息與權威專家之言讓人困擾,夫婦光天化日下指控對方不忠,那么多汲汲營營、動蕩不停、不可思議的活動,還有超級無聊、僅僅為滿足需要的低級趣味。”
隨著傳統道德的崩塌,現代社會正在向一個巨大的深淵滑落。面對層出不窮、令人感到深深無力的社會事件,人們不禁想問:“這個世界真的會好嗎?”
大衛·丹比,一個自嘲為“老白男”——“老年白人男性”的資深記者,曾是《紐約客》的特約撰稿人,也被這個問題深深困擾著。他敏銳地發現,進入互聯網時代以來,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變得短暫而不穩定,很多有用的信息被碎片化的垃圾驅離舞臺,很少有人能掌握足夠的資訊,這正是令時下許多人萬分焦躁不安的原因之一。
簡而言之,在大衛·丹比看來,在這個“碎片化閱讀”的時代,很多經典作品,比如柏拉圖的《理想國》、馬基雅維利的《君主論》、霍布斯的《利維坦》,以及沃爾斯通克萊夫特的《女權之辯》,等等,要么被視為無趣,要么被視為邪惡,人們似乎把書當成了一場意識形態之爭里的“兵器”,卻鮮少有人沉下心去,享受閱讀經典這一行為本身帶來的壓力和樂趣。
大衛·丹比把閱讀經典視作一場“偉大的冒險”,他認為,如果一個人從不閱讀那些經典著作,就不會擁有真正的智慧,因為你不知道,閱讀這些書的實際經驗是什么?從中有什么收獲?有什么樣的樂趣、憤怒、激動和苦痛?最重要的是,這些書是如何使得女人、少數族裔、激進學者們勃然大怒,又如何讓保守派男性政客趾高氣揚、志得意滿?
丹比的妻子說過一句話,令他非常贊同:“不動手就閉嘴!”——要是你真的想解決問題,為何不停止抱怨,好好去讀書?
在《重讀經典的偉大冒險》一書中,人到中年的丹比,帶著“解決危機”的隱秘期待,回到母校哥倫比亞大學的課堂上,聆聽教授與學生之間妙語連珠的對話,并引導我們重讀那些偉大的人文經典。
要知道,被丹比列入書單的可不是等閑之書:荷馬、柏拉圖、索福克勒斯、奧古斯丁、康德、黑格爾、馬克思,還有弗吉尼亞·伍爾夫……在重讀這些經典的過程中,我們將逐漸體會到,“回到純粹的閱讀”這件事本身,能讓我們沖破二手信息織成的迷霧,幫助我們解決“中年危機”或“社會危機”,帶給我們發自內心的平靜,并引導著我們去不斷尋找和“試穿”不同的自我。
比方說,在談到今天的現代人,為何還要讀柏拉圖兩千多年前寫的《理想國》時,丹比是這樣說的:現在的美國人似乎人心不古了,幾乎沒有人覺得犯罪可恥、害怕懲罰了,大家似乎也不怎么相信美國是個文明社會了。真理和道德在對種族、階級、性別各自效忠的壓力下,也幾乎消失殆盡……
黑人覺得受白人所害,白人覺得受黑人所害,女人覺得受男人所害,男人覺得受女人所害……到底是什么導致了這一切的發生?《理想國》以它的方式,談論了這些問題。
在《理想國》中,柏拉圖設計了一個和諧的國家,每個人都各司其職,過著嚴謹、廉潔、自律、清苦的生活,所有人都認同,國家本身就是一個大家庭,無論男女老少,都要為了“大我”犧牲“小我”的利益。無論是最上層的統治者,還是手藝人、農夫和生意人,每個人都會盡忠職守,并滿足于自己的處境,讓這個“烏托邦”和平共存下去。
但這一切的前提,是讓人們放棄欲望和野心,而這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因為人心的欲望就如野草,稍有一點疏忽,便會蓬勃生長。而欲望和嫉妒正是造成社會混亂無序的原因之一。
丹比認為,競爭和自由行動是民主精神的要素,因此我們的處境可能是難以解決的,甚至是悲劇性的——我們永遠會因我們體系中最受珍視的東西所造成的后果而痛苦!換言之,柏拉圖的烏托邦,提出了一種我們的理想所不可能接受的和諧,這看似美妙,但實則令人傷心夢碎!
如此精辟的洞見,在經典著作中比比皆是。
比方說《君主論》,這本書可以被稱作“政治權力的指南”,它將告訴你,如何得到權力、掌握權力,如何應對敵人和朋友,如何征服對你有敵意的人,并保持效忠于對你友善的人,如何運用雇傭兵和正規軍,等等。
再如,在《利維坦》一書中,霍布斯由人類持續的自私利己行為出發,提出關于人性的看法,在他看來,人類充滿侵略性而且貪婪,行為被權力欲望和死亡恐懼所驅動。一旦沒有強大有效的公民政府制約,我們將生活在一個極其可怕的社會,在那里,“沒有藝術,沒有文學,沒有社會,最糟的是,永遠恐懼死于非命,也總有死于非命的危險,人生因而孤單,貧窮,惡劣,野蠻,而短暫!”
你看,關于人類、關于社會的所有問題,我們都可以從經典中找到論述,也許你讀過的內容,過一段時間就會逐漸淡忘,但在你看不到的地方,那些經典早已沉淀在我們的大腦里,正在悄無聲息地塑造我們的品位、脾氣和判斷。
要知道,在并不久遠的過去,信息流通管道有嚴重的問題,就像丹比在書中所說的那樣,對于那些被馬克思稱為“文化生產手段”的東西,少數族裔和女性的支配力,在過去是嚴重受限的。不過在今天,游戲規則已經改變了,任何人都有豐富的機會利用報刊雜志、媒體、博物館、美術館、互聯網,從老一代“白人”文化里吸收各種信息,白人的文化支配優勢再也不復存在。
但與此同時,煽動家和有野心的學術界人士把過去的文化變成了地盤之爭,他們通過聲東擊西的游戲,轉移人們對政治和經濟問題的注意力,而這些問題唯有靠研究、賺錢、投票、組織,以及取得權力才能解決。
要想避免被蒙蔽,最好的方法仍是閱讀——閱讀那些最經典的作品和文本,從中獲得最大范圍的樂趣、精神與理性力量。唯有如此,才能避免中那些電子“資訊”的貧瘠之毒,才有機會去建立一個“自我”,然后才能在這個“不確定”的時代,成為更好的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