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最近一段時間,新型冠狀病毒感染(Covid-19)人數的激增,讓全國多地迎來了重癥“沖擊波”,醫療衛生系統承受著極大的壓力。
在新冠治療藥物方面,我國當前情況如何?最近Paxlovid(奈瑪特韋-利托那韋)可是熱度極高、各種報道、討論和爭議不斷,也能反映出大家對這個問題的關注程度,是否會有國產新藥火線馳援呢?
北京時間12月29日,大名鼎鼎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發布了一項來自中國的重磅隨機對照臨床III期研究結果。該研究顯示,對于有進展高危因素的輕-中度新冠感染成人患者,中國自主研發的新冠治療創新藥物VV116,在助力患者達到持續臨床康復的時間方面,非劣于Paxlovid(4天 vs. 5天;風險比: 1.17;95% CI: 1.02-1.36)[1]。
論文首頁截圖
在研究次要終點,即患者達到癥狀持續消失的時間、核酸檢測轉陰時間等指標方面,VV116治療與Paxlovid也無顯著差異,且兩組患者均未發生進展到重癥或死亡。此外,VV116的治療安全性良好,不良事件發生率更低(67.4% vs. 77.3%)。
這項研究是NEJM發表的首個中國新冠創新藥臨床研究,也是小分子口服抗病毒藥物之間的“頭對頭”研究,而且開展于奧密克戎變異株流行期間,無疑有著重要的意義。全球頂級醫學期刊的認可,意味著VV116將成為戰疫的全新利器!
介紹這項研究的詳情之前,當然還是要說說VV116的來頭,它由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武漢病毒研究所,以及旺山旺水等多家機構聯合開發,是基于瑞德西韋(remdesivir)的母體核苷(GS-441524)結構改造而來。
VV116的結構改造
由沈敬山研究員帶領的研發團隊發現,雖然瑞德西韋和GS-441524都能在體外實驗中強效抑制新冠病毒復制,但它們最初的開發目標是針對丙肝病毒,因此它們具有肝臟靶向性,可能不適合用于新冠感染的抗病毒治療,畢竟肺部才是關鍵。
因此,研發團隊開始對GS-441524進行結構修飾,并最終篩選出“最合格”的候選口服抗病毒藥物,也就是VV116。臨床前研究顯示,VV116也能夠通過靶向RNA依賴的RNA聚合酶(RdRp),有效抑制新冠病毒RNA的合成,且有著良好的口服生物利用度和安全性,有望成為安全高效的口服抗新冠病毒藥物[2]。
VV116在臨床前研究中表現出在肺部的抗病毒能力
后續開展的臨床早期研究也證實,VV116治療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好[3],且在奧密克戎突變株感染早期應用VV116治療,可顯著縮短感染者的“排毒時間”[3],支持后續III期臨床研究,也就是本次登頂NEJM的研究開展,而且該研究是在2022年4-5月上海疫情高峰期間進行的,面臨著重重困難,成功更是尤為不易。
研究由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瑞金醫院寧光院士、趙任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仁濟醫院皋源教授牽頭,于2022年4月4日-5月2日在上海7所新冠定點醫院開展,是一項多中心、單盲(研究者保持盲態)、隨機對照III期臨床試驗(NCT05341609),納入822例伴有進展高風險因素的輕-中度新冠成人患者。
入組患者按照1:1比例隨機化分組,最終771例患者接受了VV116(n=384)或Paxlovid(n=387)治療(即全分析集/FAS人群),患者中位年齡為53歲,大多數為輕癥(92.1%),75.7%完成新冠疫苗全程接種或接種過加強針,77.3%在癥狀出現5天內接受VV116或Paxlovid治療,進展高風險因素的情況則如下表所示。
患者存在的進展高危因素
研究主要終點定為從隨機化至持續臨床恢復的時間,其中持續臨床恢復是指患者所有11項新冠相關目標癥狀(如發熱、咳嗽等,詳見表2)嚴重程度總分降至0-1分(即所有癥狀均需消失,或僅一項癥狀仍為輕度);基于奧密克戎突變株感染病程及上海的疫苗接種率情況,患者達到持續臨床恢復的參考用時為5.5天。
11項新冠相關“目標癥狀”
次要療效終點則包括截至第28天進展為重癥/危重癥或全因死亡的患者比例,新冠相關癥狀評分和WHO臨床進展量表評分變化、至持續癥狀消失的時間、核酸轉陰時間等,還在安全性方面評估不良事件(AE)和嚴重不良事件(SAE)情況。
根據本次論文公布的最終分析(截至2022年8月18日)結果,在FAS人群中,VV116與Paxlovid治療,在至持續臨床恢復的時間方面達到非劣效性(HR=1.17, 95% CI:1.02-1.36),大多數預設亞組患者的情況也與FAS人群相似,且VV116組患者比Paxlovid組的中位恢復用時更短(4天 vs. 5天)。
VV116與Paxlovid治療至持續臨床恢復的時間情況
此外,兩組患者中均未發生進展為重癥/危重癥或死亡,患者至持續癥狀消失、至首次核酸轉陰的中位時間也都為7天(HR分別為1.06/0.99);在研究預設的各個時間點(第5、7、10、14、28天),VV116組癥狀緩解(定義為全部11項目標癥狀消失,連續2天)的患者比例,大多也高于Paxlovid組(除第28天時外)。
VV116與Paxlovid治療在不同時間點的患者癥狀緩解比例
而安全性方面,VV116組所有級別AEs發生率為67.4%,低于Paxlovid組的77.3%,3-4級AEs發生率也較低(2.6% vs. 5.7%)。此外從藥物特性來看,不同于Paxlovid作為復方制劑,藥物相互作用(DDI)較多,VV116不抑制或誘導主要藥物代謝酶或藥物轉運蛋白,因此與患者合并用藥發生DDI的可能性較小。
要說這項研究有什么遺憾,那就是受到種種原因的制約,研究最終沒能以最理想“雙盲雙模擬法”進行,也未能充分評估VV116對預防進展至重癥和死亡的效果(兩組均無事件發生),這些都有待后續臨床研究來進一步評估。
但毫無疑問,關鍵臨床研究結果登頂NEJM,意味著VV116的臨床價值得到了學界的高度認可,這也是我國新冠創新藥研發的里程碑式事件,期待VV116能夠盡快取得使用批準,馳援戰疫一線,挽救更多生命!
參考文獻:
[1]Cao Z, Gao W, Bao H, et al. VV116 versus Nirmatrelvir–Ritonavir for Oral Treatment of Covid-19[J].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22.
[2]Xie Y, Yin W, Zhang Y, et al.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an oral remdesivir derivative VV116 against SARS-CoV-2[J]. Cell Research, 2021, 31(11): 1212-1214.
[3]Qian H, Wang Y, Zhang M, et al. Safety, tolerability, and pharmacokinetics of VV116, an oral nucleoside analog against SARS-CoV-2, in Chinese healthy subjects[J]. 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 2022, 43: 3130-3138.
[4]Shen Y, Ai J, Lin N, et al. An open,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of VV116 in Chinese participants infected with SARS-CoV-2 omicron variants[J]. 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 2022, 11(1): 1518-152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