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格特約作者 Heartbeat
自ChatGPT發布以來,截至1月末,月活用戶已達1億+。鋪天蓋地的媒體報道,相關概念股暴漲,共同將ChatGPT這個名不見經傳的AI新秀,猛然推向了大眾,其勢頭甚至超過了2016年 AlphaGo的崛起。
在所有關注ChatGPT的問題中,它會不會取代人類某些傳統崗位,或者將改變我們的就業市場,是最受關注的一個。業內怎么看待,筆者作為一名IT工程師,希望可以從自身專業出發,做一些自己粗淺的判斷。值得一提的是,任何預言行為都是危險的,我的預判也不例外,也歡迎讀者諸君指(da)正(lian)。
ChatGPT 會取代什么崗位?我們會失業嗎?
我認為,大家不用過分擔心,至少在中國,暫時不會明顯導致失業率上升,至于在教育孩子方面,是另一個問題。
1、影響不大的崗位是老師、公務員、保安、外賣員等。
僅從我國分析,首先是政策面支持。我國的特色就是以工代賑,能用人工的就不用機器,能保證大家吃得飽飯,這就導致ChatGPT的應用大大受到了政策的約束。其次是一些人性的支持,例如家長不可能放心讓機器成為你的老師,政府或者人民不會讓機器人占一個編制。如果上升到全人類,差別也不大。因為人性是一樣的。還有一些確實需要人工的崗位很難應用起來。
2、有競爭的能力,但不會取代的是,例如程序員、銷售、作家、法學類、金融類等 一些門檻較高的崗位,它們需要使用各種能力去解決一些難度較大的問題。例如,程序員產出的代碼不僅要考慮功能,還要考慮用戶體驗、可維護性等,以及需要考慮一些人性、社會價值、人情世故等感性問題。這些是ChatGPT幾乎做不到的事情。銷售不僅需要介紹好產品,還要請客戶吃飯,有獨特的溝通能力、懂一些心理學、與時俱進等等。
ChatGPT還有一個特點是會把大家認為都好的答案作為答案。按我的理解就是一個“直男”,它是做不好一個銷售的。而對于作家來說,它確實可以寫出好文章,但作家之所以是作家,是因為他是人類文化、藝術的創作者,是帶有人性的,ChatGPT不具備思想,所以很難做好作家這種需要產生人類共鳴的行業。
所以, 這些從業者可以把它當作一個得力的助手(工具人),用于處理某些簡單瑣碎的工作,當作一個強大的搜索引擎或內容生成器以提高效率。例如可以協助程序員產出一些基礎的編程代碼;可以協助產品經理獲得靈感和快速生成產品設計方案;可以協助律師快速搜集某些法律條例內容。但還不至于能接替人類上崗。
3、從一定程度上可以取代客服、顧問、導購、內容媒體工作者等。
從使用的角度來講,ChatGPT可以很好地進行對話,可以很好地根據條件生產出內容,主要用于解決一些不難但瑣碎的問題,基本可以像個正常人一樣交流,并且知識儲備很厚。試想,一個客服團隊都是智能客服,一條街上都是無人便利店、無人餐飲店,媒體內容都是機器生成的,這些工作交給人工智能也完全可以正常運作起來,只需要一些管理者。
短期可落地的應用是商場導航機器人、智能客服、虛擬人、內容生成器、智能語音設備等等。這些應用現在基本已有,但ChatGPT的出現使這些應用更靈活,能用更高的效率解決更多的問題,進一步減少人工成本。
業內怎么看?
業內人士更能感受到ChatGPT技術有多強大。它的底層基于InstructGPT模型和強化學習方法,在訓練方法和回答內容質量上都是領先的產品。甚至與它聊天時,一定程度上你會產生它有思想的錯覺。
埃隆·馬斯克的反應就是大部分業內人士的最初反應:震驚!
除此之外,業內人士也有很多反思:為什么又是在美國?我們的差距在哪里?中國從業者有什么機會?
中美差距在哪里?
從事數字人研發的特看科技CEO樂乘認為,目前全球還沒有能跟 ChatGPT抗衡的大模型,業界共識是差距在兩年以上。
國內先不談彎道超車,趁早追趕上才是更務實的。
從模型的差距來看,ChatGPT回答的邏輯性和完整度上都遠超國內大模型,國內大模型的答案帶有明顯的拼湊感,夾雜著不少主題之外的胡編內容。而且,在回復速度上,ChatGPT也領先一截。
從硬件的角度來說,由于GPU芯片等問題,國內算力已被卡脖子了。即使是國內頭部公司,算力跟谷歌相比,差距也是比較明顯的。
從數據質量來說,整個互聯網的中文數據質量,相比于英文還是有明顯差距。這就導致了在應用上產出的內容不夠好。
除此之外,OpenAI公司在目標、創新、投入、人才上都是領先于全球的,并且還有美國的科技氛圍加持,這就促使了ChatGPT的誕生。
筆者作為業界國內一線公司的員工,心里也是五味雜陳。為什么中國誕生不了這樣的公司和產品?
想了想,國內公司普遍比較穩健,缺錢,怕風險,很少會長期投入到看不見回報的事情。投業務也好,投公司也好,都一樣。反觀美國微軟公司連續在2019年和2021年先后向OpenAI投資,并且在ChatGPT發布后又繼續投資數十億。這筆資金可以讓OpenAI放心地進行獨立研究,開發出強大的人工智能。
除此之外,中國互聯網大廠即使有錢、有技術能力,背后的性質和愿景跟 OpenAI完全不同,目前還很難自主研發出ChatGPT這種產品。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科研氛圍、社會性質等也有原因,這里就不細說了。
總之,國內技術想要追趕美國,不僅需要各大企業有足夠的格局長期投入經費和研究精力,還需要大環境更加支持科技創新。
中國從業者的行動和機會在哪?
百度李彥宏 CEO 說,“很高興我們天天琢磨的技術方向,能夠讓這么多人關注,確實是挺不容易的。” 他認為不論是AIGC(人工智能生成內容),還是ChatGPT,都是技術(尤其是AI技術)發展到一定地步產生出來的新機會。“這其實就是屬于百度的機會。”
百度作為較為對口的企業,確實是最有可能成為國內人工智能的先驅者和龍頭企業。
筆者認為,短期關于ChatGPT應用更多是探索性的,對我們日常工作和生活還是有一定幫助的,如內容相關的輔助功能(補全、糾錯、字典等)以及搜索引擎功能。就國內行業機會來說,比較容易落地的是客服服務、智能語音設備、內容生成、游戲NPC等具體應用。而且前沿技術的創新往往會給大眾帶來好感加成,比較容易帶來正反饋,是一個非常不錯的機會。而就大規模商業化來說,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模型的規模、產業鏈、技術的廣度和深度發展,都有比較大的挑戰。
近期國內比較重磅的消息是百度計劃在3月推出ChaGPT的應用。除百度外,幾家中國初創公司也在探索生成性人工智能,并吸引了紅杉和Sinovation Ventures等投資者。
雖然人工智能這個行業已經發展了一段時間,但技術發展和商業化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目前,ChatGPT對外提供的技術能力還非常單一,而且受到法律、道德、成本、實時聯網等問題的影響,短時間還不至于掀起大風大浪。
把時間拉長,隨著技術的積累和成熟、社會面的傳播和大眾的認可,上下游將誕生越來越多的應用。其能力到底有多強,我們無法想象。短期內可能大家會高估,但長期可能大家會低估。
希望我們能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第一動力的重要思想。非常期帶國內從業者帶來的研發成果,追趕上美國。
(作者系知名科技公司程序員)
賽格大道的第92篇文章
排版 余先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