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幾位考古專家在四川廣漢三星堆地區發現了大規模的祭祀坑,坑內除了一些先秦時代的文物外,還散布著一堆雜亂無章的青銅樹殘件。
專家們立即把這些殘件全部打包,送到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進行修復。經過近十年的努力,考古學家終于修復出8株青銅神樹,其中最大的一株高度接近5米。
這些青銅神樹造型基本一致,都是由樹座和樹干兩部分組成。樹座略呈圓錐形,放置在圓環形的底座上,底座上還輔有云氣紋飾。這些紋飾以某種規律堆疊起來,仿佛是三座相連的高山。
樹干筆直地佇立在山頂的正中間,上面共有三層樹枝,每層樹枝又分散出三個枝丫,每個枝丫的頂端各雕有三枚果實,其中一枚向上揚起的果實上還站著一只青銅烏鴉。樹的另一側,還有一條援樹而下的青龍,昂首游身,氣勢不凡。
看到這些青銅樹的造型后,專家們不約而同地想起了《山海經》里關于“扶桑樹”的兩段記載:
“湯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于烏?!?/p>
“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p>
這兩段文字描述的是太陽的化身——金烏。令人嘖嘖稱奇的是,修復之后的青銅神樹,竟然與《山海經》里“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的描述完全吻合。至于在青銅神樹上攀援而下的青龍,就是給羲和女神駕車的神龍,帶著女神的十個兒子升上天空。
巧合的是,青銅神樹上金烏的數目,恰好與后羿射日的神話相吻合。
在遠古傳說中,十個金烏趁羲和女神不在家,故意同時升上天空,炙烤大地,危害人間,后裔拉滿神弓射掉了其中九個,因此才剩下我們今天所看到的一個太陽。
因此有學者認為,三星堆出土的青銅神樹,正是扶桑神木存在的證據,而這也從側面說明,《山海經》并非一部荒誕不經的書,里面記載的東西,很可能就是遠古世界的本來面目。
隨著國學熱的興起,《山海經》這本年代久遠的著作,也被越來越多的人熟知,就算你沒有看過《山海經》,相信你也聽說過這部書的大名。
但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這部書可謂是命途多舛。由于它所述多奇詭怪異,因此被人斥為荒誕無經,就連司馬遷在編撰《史記》的時候,也感慨地說:“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p>
因此,《山海經》自遙遠的先秦時代成書后,直到千年后的漢成帝時期,才被奉命??闭斫泜髦T子詩賦的劉向、劉歆父子從古籍堆里翻了出來,從此公之于天下。
鮮為人知的是,與《山海經》同時成書的,還有一部《山海圖》,《山海經》只是對《山海圖》的文字說明。
宋代文學家歐陽修曾經寫過一首題為《讀山海經圖》的詩,其中寫道:
夏鼎象九州,山經有遺載。
空蒙大荒中,杳靄群山會。
炎海積歊蒸,陰幽異明晦。
奔趨各異種,倏忽俄萬態。
群倫固殊稟,至理寧一概。
駭者自云驚,生兮孰知怪。
未能識造化,但大披圖繪。
不有萬物殊,豈知方輿大。
由此可見,必須配合著《山海圖》一起看,我們才能一窺《山海經》的真面目。但遺憾的是,根據傳說,《山海圖》曾被大禹鑄在九鼎上,由于九鼎失蹤,《山海圖》亦隨之失傳,因此后人也無緣得見這一曠世奇物。
明代文學家楊慎在《山海經后序》中痛心疾首地說:“九鼎之圖……謂之曰山海圖,其文則謂之《山海經》。至秦而九鼎亡,獨圖與經存……已今則經存而圖亡。”
盡管六朝和宋代以前的《山海經》古圖已佚散不存,但現存于世的明清諸家山海經圖中的奇獸異鳥圖像,對理解這部天下“奇書”、認識遠古社會及山川信仰,仍有無可替代的作用。
為了還原古老的《山海經》,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盡畢生之力尋找《山海經》的另一半。
她遍搜明清古籍珍本中的《山海經》圖像十余種,系統考證了《山海經》圖像的傳承軌跡、造型流變,并以晉郭璞山海經圖贊為綱,探討明清以來《山海經》圖文關系的范式轉換。最終成就了這一部共收錄1600多個神怪畏獸,厚達1160頁的《古本山海經圖集》。
這部書自2001年出版至今,已成為相關主題學術研究與藝術創作的重要參考書之一,足以稱得上是各版古本山海經“集大成之作”。
在這本書里,你將重讀那些耳熟能詳的故事,探尋其最初的發祥之地。
比如后來東渡日本,成為有名大妖的九尾狐。
《南山經》的九尾狐是一只食人畏獸,它的叫聲很像嬰兒在啼哭。傳說人吃了它的肉,可以不逢妖邪之氣,抗拒蠱毒。九尾狐在《山海經》中出現三次,未見有祥瑞品格,與西王母的神話家族也沒有聯系,保留了它最古老的形象?!豆疟旧胶=洝ぞ盼埠?/p>
再如“長著九個腦袋的老虎”——開明獸。
《山海經》所記昆侖山神有三,三者實為一神。開明獸即《西次三經》之神陸吾,又即《大荒西經》之人面虎身神,上述三神的形貌都是人虎共體之神獸,雖有九首(開明獸)、九尾(神陸吾)之別,正是神話傳說變異的反映。三神的神職同是昆侖之守,又是昆侖山神。——《古本山海經·開明獸》
還有以雙乳為目,以臍為口,一手操盾,一手舞斧的形天;有長著一前一后、兩個腦袋的并封;有一手一足,沒有骨頭的柔利人;有天生長著高蹺般長腿的長股人;有一目、一鼻孔、一手、一腳的一臂人;有吃了不得癰腫病的虎蛟,有吃了可防狐臭的鮆魚,更有吃了之后可以讓人不知妒忌的類……
透過這本書,你可以看到屬于中國人的浪漫與想象。華夏的先民,通過一個個神怪畏獸,表達自己對自然、人、天、地的理解,并試圖探索萬物生靈的奧秘。
在經歷過多次大規模的焚書之后,那些最為優秀的先秦神話,早已灰飛煙滅,只有這部被視為經典的《山海經》,被西漢的儒生意外發現,在增刪和篡改之后,超越了自身的命運,而重返人間,成為唯一能跟儒家典籍并置的“異端邪說”。
不過,我們之前所讀的《山海經》,要么繪圖是黑白的,要么是純文字描述,而這本《古本山海經圖說》的顏值是我所見過最高的,光是封面就藏著許多玄機。
紀念版封面分為綠金款與藍銀款,象征世人對《山海經》認知的變化。綠色代表經史子集四大部類中的“史類”,《隋書·經籍志》將《山海經》歸為史部地理類;藍色代表四大部類中的“子集”,《四庫全書總目》將《山海經》納入子部小說家類。
封面中還暗藏了三十三頭神獸,取“三三為九”之象,書脊亦藏神獸九枚,以“九九之數”寓意《山海經》包羅萬象,幻化無窮。
這本書在書口的位置,還以不同顏色區別《山海經》一十八卷,方便讀者查閱定位,可謂用心至極。
書口的顏色設置靈感,取自中國傳統古建彩繪上的“五彩斑斕”。其中,五藏山經五卷取黃色“對暈”,海荒經十三卷取藍色“退暈”,由淺至深再由深至淺,八種專色印刷,呈現“海水江崖”。并附雙書簽帶,方便前后對照。
如果說《山海經》是一座文化寶庫,那么,這部《古本山海經圖說》就是打開寶庫大門的一把鑰匙。在這本書的指引下,你會看到一個光輝燦爛的文明世界,它的物質實體雖然已經消失在地平線下,但是它的信息卻是永存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