爅爅有聞·出品
作者|趙小爅
這是我B站停更的第75天。
當然,之前我也沒有特別轟轟烈烈地在更新,跟那些被大家關注的,宣布斷更的大up主不能比。
雖然我在B站做得并不算久,但是我也不明白,B站怎么了?一家視頻平臺,想用自己的錢讓創作者都更好地活下去,這個事兒沒做成,就這么值得被全網群嘲嗎?
先給大家上一段數據。
這是我在B站累計300萬播放量的視頻收益。
這是我在抖音累計3000萬播放量的視頻收益。
做自媒體,賺錢不是得靠甲方嗎?
我從沒想過靠平臺激勵活著,但也沒想到在兩個平臺激勵如此天差地別的情況下,
被大家罵得多的,反而是那個給錢多的。
1
如果你想創業做個小生意,此時有兩個人向你招手——
一個人告訴你,你只管好好做事,生意賺到錢了給他分點,賺不到錢他也能盡力貼補你一點。錢不多,但是個心意。
另一個人告訴你,你不光要會做事,還要學行規門道,他有路子幫你介紹,但要交介紹費,以后你賺了錢也得跟他分,賠錢他不管。
你覺得哪個人靠譜?
正確答案是:第二個。因為他是一個精明的生意人。
可你更想跟哪個人成為朋友?
在心里的某個青春未死的角落,是第一個人吧?
在B站,UP主的收入主要分為創作激勵、廣告、粉絲充電幾個部分。2018年1月,B站推出“bilibili創作激勵計劃”,根據視頻播放量、點贊、投幣、收藏等互動行為進行綜合評估,給予UP主現金獎勵。
換句話說,哪怕你視頻里一點廣告影子都沒有,純靠播放量和互動量,也能有個仨瓜倆棗的現金收益。
B站公布2022年全年及第四季度財報當天,“B站去年給UP主分了91億”沖上了微博熱搜。但從財報數據來看,B站依舊處于賠錢賺吆喝的階段,2022年B站凈虧損為75億元,同比擴大約10%。
從UP主停更潮看,B站的戰略也許實打實地失敗了,可B站也實打實地為情懷給錢了。
一個成熟的、精明的商業組織的操作是這樣的——
在抖音,博主的收入主要分為廣告、帶貨傭金、參與任務幾個部分。2021年6月,抖音、西瓜視頻、今日頭條三大平臺聯合推出的“中視頻計劃”,稱拿出20億補貼給中視頻創作者。
但在實際情況里,獲得補貼有視頻數量、時長、橫屏、播放量的門檻,且分布極為不均衡,個別人收益上萬,更多人收益聊勝于無。
在抖音平臺上,所有“發視頻就能賺錢”的任務也都是和廣告帶貨相關。主頁吸睛的動輒幾十億補貼點進去一看,不是現金,是等價流量包,就這你也得按規則發視頻才能獲得。
換句話說,你視頻里要么有植入,要么有帶貨,你賺的錢不是廣告費就是傭金,否則視頻播放量破百萬也沒有現金收入。
當然,只有播放量而接不到廣告是自己的問題,帶不帶貨也是創作者自己的選擇。
這就像平臺給不給你補貼一樣,這都是平臺的自由。
但是,一個創作者在B站和抖音的體感差距,還不止于此。
2
作為內容創作者,我們在不同平臺更新,會和一個特別的人群接觸,他們是平臺的運營對接員工。
抖音的激勵機制和運營對接員工非常積極,跟你聊的永遠都是,現在流量獎勵/權重下滑啊,你要想辦法高產啊,你要努力參與運營話題啊,想進下一個流量池你得買抖+啊。
當你全力以赴滿足抖音運營給你的指導時,我不知道其他創作者有沒有這種感受——
反正我會覺得自己成了一頭驢,卻永遠也吃不到面前的那根胡蘿卜。
B站的激勵機制和運營對接員工非常佛系,不會給創作者設KPI,沒有條條框框的復雜規則,更沒有PUA,甚至壓根兒不太找你,但哪怕你從零開始啥也不懂,平臺也愿意給你發錢鼓勵一下。
雖然我在B站也斷更了倆月——
但至少在這兒,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個人。
3
就像很多up主想著,“先做吧,再想怎么賺錢”那樣,B站也是這么往前走的。
其實B站、愛奇藝到西瓜視頻,誰都想做“中國的YouTube”,按照YouTube的商業模式,創作者在平臺上傳內容,觀眾在平臺觀看內容,平臺將這些流量分地區打包賣給廣告主,在視頻的前中后各個地方插播廣告,也就是俗稱的“貼片廣告”。
廣告主的插播廣告是根據視頻點擊量計費的,YouTube與創作者的分成比例達45:55。創作者的視頻質量越高,看廣告的人越多,他分到的廣告收益自然也就越多。
原本B站也有可能復制YouTube的商業化模式,采取貼片廣告模式。
但早在2014年,陳睿就許下了“永不加視頻貼片廣告”的承諾。2022年6月,B站新推出的付費視頻功能,也在“被罵”之后就迅速下架。
一個人,一個組織,如果特別深刻地記得自己是誰,賺錢都不會太容易的。
為了在不打自己臉和賺錢之間找到一個平衡,B站在商業化路上也做很多胡亂的嘗試。
比如為了“提升社區活躍度”推出豎屏模式短視頻Story-Mode,最后卻讓用戶和創作者感受到“社區創作氛圍下滑”。
比如為了力推短視頻吸引了一大波短視頻博主入駐,讓深度中長視頻UP主流失,幾個頭部還被西瓜視頻挖墻腳。
比如有一批UP主在B站發了關于商業化運營問題的高播放量視頻,沒有一個公關或運營找過去溝通,一整個“不聽不看不溝通”的擺爛態度。
比如付費視頻功能剛剛上線,第一波爭議剛剛掀起時,連UP主本人都做好了應對爭議的準備,B站直接都沒應對就火速下架了該功能,仿佛無事發生。
就像很多up主沒能找到自己的商業模式一樣,B站也一直沒找到適合自己的賺錢的路數。
一邊是稀里糊涂的商業化探索,一邊是捉襟見肘的創作者激勵。
一邊賠錢,一邊挨罵。
4
你覺得在平臺競爭里,把人當人,和把人不當人,哪個更容易成功?
很抱歉,是后者。
當平臺以資源為籌碼時,把創作者和用戶都作為平臺的萬千生產燃料之一來考量,想方設法從你身上榨取最大的價值。這樣的組織方式,效率注定更高。
而當平臺以資源為吸引力,期待一些美好自己發生時,最有可能走向的,就是一片混亂。
但它至少,想過一些更好的可能,不是嗎?
B站在遭遇商業化困境時,外界的批評始終圍繞著它的“考慮用戶感受”“考慮創作者感受”。
這真的很值得批評嗎?
如果把人當人的平臺都活不下去了,那些把人當工具人的平臺就會成為世界的主流。
而你,到底是想成為平臺的工具人,還是平臺的人?
今天嘲諷B站的每一滴口水都不會讓我們未來的生活變得更好,它都砸在了我們未來要去面對的世界上。
對于UP主來說,換個平臺還有機會重振旗鼓,但對于B站來說,只有無路可退的一腔孤勇。
有人追尋月亮。
但如果在追月亮的路上撿不到錢,連追月亮的初心都會淪為群嘲的笑柄。
有人追尋六便士。
但如果在追六便士的路上灑點人造月光,連追六便士的本心都能被揣合逢迎。
【插播】
寫完這篇,有點淚盈于睫,打算一個胖鯉魚打挺,更新一下我的B站。
不為別的,就為了我的青春。(手動狗頭)
爅爅有聞致力于為你帶來有價值的閱讀。原創內容轉載請注明來源爅爅有聞(chattycats)、作者,侵權必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