熒幕里的諜戰,精彩紛呈;
現實中的諜戰,鮮血淋漓。
在美蘇冷戰時期,大規模熱戰隱而不發,地下斗爭卻如火如荼,各種策反、煽動、間諜行動你來我往。其中一些片段,甚至比諜戰大片更加精彩紛呈。
上世紀70年代,蘇聯飛行員別連科駕駛飛機叛逃蘇聯一事,在全球鬧得沸沸揚揚,一度登上各大媒體的頭版頭條。
別連科出生于二戰后的一個軍人家庭,青年時代從航校畢業,后輾轉成為一名試飛員。盡管他前途大好,但生性惡劣,常常因為酗酒、斗毆、頂撞上司被處罰。由于他過度偏激,甚至組織還對其做過精神鑒定。
盡管醫學證據表明,別連科是一名“正常人”,但上級領導依舊認為,別連科這樣的刺頭,不適合呆在關鍵崗位,于是將他調到偏遠的勘察加半島,在防空軍工作。
別連科被降職后,覺得自己前途暗淡,并對組織懷恨在心,于是他心一橫,謀劃著駕機叛逃,既能憑此撈一大筆錢,又能通過泄密報復國家。于是他將目光瞄準了當時蘇聯最先進的重型戰斗機——米格-25。
米格-25是當時蘇聯最先進的高空截擊機,采用了獨特的不銹鋼機體,曾打破多項飛行速度和高度的世界紀錄,也是世界上第一種突破3馬赫高空高速戰斗機。美國防長談到這種飛機時說:“它將引起西方武器裝備和戰略的根本性改變”。
但鑒于米格-25“來無影去無蹤”的特性,美國人對這款超級武器知之甚少。未知,往往代表著恐懼和好奇。
在別連科看來,若能搞到一架米格-25送給美國人,絕對是“大功”一件。
1976年9月6日中午,別連科借著駕駛米格-25外出巡邏的機會,從堪察加半島空域改道東南,直奔日本北海道,加足馬力,一口氣飛入日本領空,穿透日本防空識別圈,迫降在函館民用機場。
于是,這架蘇聯空軍的秘密武器,如天降餡兒餅般落入美軍之手,不久之后就被原地拆解,里里外外被研究了個透徹。
別連科叛國事件,不僅暴露了米格-25的設計缺陷,使蘇聯空軍喪失了主動權;還迫使蘇軍整個防空識別指揮系統都不得不大改。而他自己,也順理成章得到了美國的庇護,去到了美國養老。
遺憾的是,別連科長期在美國隱姓埋名,被暗中保護,至今都沒得到清算。
與“幸運”的別連科相比,另外兩名叛國者就沒這么僥幸了。當然,他們所犯下的罪孽,比之米格-25失竊案猶有過之而無不及。
“真理在射程之內”。在美蘇冷戰的軍事棋盤中,核導彈的研發、部署始終扮演著一錘定音的關鍵性角色。
東歐方向,蘇聯人部署了數以百計的“薄板”中程彈道導彈,時刻威脅著歐洲數十國。
為進一步了解這些“大殺器”的性能特征,美國人再三謀劃,終于策反了兩名導彈科學家。一名是SS-12“薄板”導彈的總師安德烈·庫里諾夫,另一名是燃料專家弗拉基米爾·利申卡。
美方對兩人許諾,將以8000萬美元的天價購買“薄板”導彈的全部技術資料,并提供政治庇護。
在巨大的利益誘惑下,庫里諾夫和利申卡鋌而走險,利用職務之便,悄然將導彈圖紙資料運往西柏林,轉交到美國手中。他二人則被秘密護送至美國本土。
這次叛變事件讓蘇聯高層勃然大怒,立即下令“影子部隊”克格勃——務必將兩人繩之以法,且有“先斬后奏”之權。
8個月后,本以為高枕無憂的庫里諾夫,橫死在美國街頭,尸體上被留下“復仇”兩字。而他的同黨利申卡,也在克格勃特工的無止盡追殺下被逼瘋,生死不明。
對叛徒們窮盡碧落黃泉的追剿行動,起到了關鍵的震懾作用。盡管到了冷戰后期,蘇聯國力跌至低谷,但高層叛逃者依然寥寥無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