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播客我們從5月初范新、宗城和史航性侵/性騷擾丑聞事件被曝光開始聊起,嘗試探討和分享,當我們目睹個人關心和在意的行業/圈層出現性丑聞事件的感受。
以此為基礎,我們也和大家分享自己眼中的圈子文化,誰從圈子文化中受益,誰能代表圈子文化,為什么在看似更在意“文化”甚至是“女性主義”的行業里,還有女性不斷成為性暴力事件的受害者?
為了更全面的了解上述問題,我們也請到了戲劇行業從業者開門和出版行業從業者蘇菲,共同來討論這個話題,讓聽眾朋友們更直觀了解到圈子文化對女性和青年群體的意義,以及我們在其中的處境。
(以下為播客內容部分文字節選,完整版內容請移步相關平臺收聽,或點擊文末鏈接跳轉)
雅婷:因為出版和戲劇都是我很關注的行業,所以這次看到一連串的性騷擾事件被曝光,除了憤怒和不平外,我好像還有很“瘆人”的感受。之前的性騷擾/性侵事件,因為對行業或者施暴者完全不認識,加害者在我心中通常是一個很邪惡的人。
但等我發現這個事離我很近,也有知道的人在幫加害者做“道德背書”時,“瘆人”的感受就出現了。像這一連串事件里的范新、宗城和史航,因為身處文化行業,在女性議題特別火的這幾年,他們都或多或少為相關議題發聲過。等性騷擾事件被曝光后,我發現他們對這套話語其實是很熟悉的,也完全知道如何利用這套話語,去狩獵身邊的女性。
這些新聞剛被曝光時,我也突然對自己所處的世界產生懷疑。我當然是不相信文學藝術是性暴力的凈土,只是會想我身邊那么多看似和我差不多的人,我們應該也都是因為喜歡文學藝術才進入相關行業。但我可能真的不知道我們是否遵循的是一種價值觀念,甚至能踐行一種基礎的道德準則。我甚至開始想文學藝術對不同的人來說意味著什么?(非貶義)對男人來說又意味著什么?
《前程似錦的女孩》
開門:其實18年的時候就有人說過史航性騷擾的事情,但當時并沒有形成這么大的討論度。這個事也可能只是一個開始,但是這個開始也挺好的,你發現從出版到文學到戲劇,這些打著文化旗號的行業,其實都存在性騷擾相關的問題,那實際上可能也是因為性騷擾存在于每個行業里。
這一系列事件能讓大家發現,文化藝術行業,其實也是一個行業,我們可以用看待普通職業的態度來看待它。它并不就完全是陽春白雪的,是高尚的,不接地氣的,只是要追求精神上的東西。
不是的,太多人在這個行業里討生活了。為了討生活,很多人只能忍受這樣的事情。有的人會說史航性騷擾事件里到底有沒有一個職場,雖然它上升通道比較模糊,沒有互聯網公司那么明確的職級。但確實也有人會利用自己的話語權去影響別人的晉升通道,那就完全構成一個職場了。這個系統也已經存在了,那么暴力也在這個系統里會發生的。
《隱形人》
依菲:這系列事件中的男性都有一個共性,他們會利用女性主義的話語,去營造人設,最后目的是為了欺騙女性。這個事讓我想到我在留學時產生的一種感受,西方文化社會會旗幟鮮明提出反對種族歧視,但實際行動上還是有很多人一邊口頭說自己反對種族主義歧視,一邊踐行這樣的事情。我的切身感受是話語上的政治正確也是偽善的面具,公共場合里沒有人敢去這么說這么做,但在很多結構性平等還沒實現的地方,就會有隱性的歧視和不公存在。女權主義或許也是這樣,大家都是這么說,但卻并不一定會這么做。
小默的文章里有一句讓我印象很深的話,也讓我聯想到房思琪說過的話,大意是“(性侵/性騷擾事件)你只能把它理解成愛情,不理解為愛情的話,你就死了”。像性騷擾或者其他性暴力的事情,其實很容易被受害者經驗成一個愛情故事,對旁人來說,大家也很容易把它和愛情混為一談。
因為愛情在我們目前的信仰系統里,就好像能合理化和美化一切,讓你去接受別人對你做的不好的事情,或者用愛情合理化傷害和欺騙。權力關系和愛情這個概念真的有太多沒必要的重疊,真正的愛情的界限應該要被重新定義,而不是因為誰有一個浪漫化一切的沖動。
然后再說這一系列事件,其實本質上都是一種服從性測試。從最小的細節開始,可能先是拍拍你的背,沒有反應的話他會繼續做其他得寸進尺的事情,如果你真的像溫水煮青蛙一樣忍耐下去了,你就是通過他的服從性測試了,這一點還挺可怕的。
《憑空而來》
蘇菲:在世俗層面沒有那么成功的男人(史航的其貌不揚,宗城的高考失利、“內向”,自述中反復強調自己是小鎮青年和屌絲屬性)會傾向于尋求一種心理代償。即便他們已經在文學圈獲得了一定的名利和認可,他們心靈根底的自卑無法說服他們滿足于外界的評價,而是要通過隱秘的、偷偷摸摸來的性關系。社會評價體系是男性主導的,而私密關系是女性承受的,因此他們的獵艷本質上與阿Q的心理近似。他們在關系中求權力,尋求在暗夜下做征服者,因此那些場景會發生在映后演講前,或是采訪結束后,文藝成了最好的夜之斗篷。
雅婷:小默文章里還有一個細節我印象很深,她說自己被史航性騷擾時,一下就不能動了,腦海里想的是“這是不是就是北京文藝圈的規則”。我看的時候就會想,如果是我,我在好幾年前還沒有接受過性別啟蒙或女性主義知識,遇到這樣的事可能真的也會這么想。
其實這些性暴力事件的加害人,都來自看似小眾,也是離商業化或者大眾視野相對遠的行業,可能在商業市場上是屬于聲量較小的存在。這對初入門這些行業的年輕人來說可能是一個共同感受,一方面你本來就更少有機會通過商業成就來證明自己,來持續支撐自己不斷做相關項目和事情,尤其是個人創作;另一方面這個圈層里某些平臺或者“大佬”對自己的認可,就會顯得尤其重要,因為你做的事情和項目,常常要得到這樣的支持和認可才能繼續。
這好像就無可避免形成一種“圈子文化”,但就我自己的經驗來說,我既接受過不同行業里前輩的無私幫助,也能明白系統性暴力存在的合理性。“圈子文化”對我來說就不是個非黑即白的事情,我不知道你們怎么看?你們感受到的“圈子文化”正面和負面的影響分別是?
《難以置信》
蘇菲:作為一個在出版、影視行業待過三四年的人可以明確告訴你,這些領域的圈子文化非常濃重。對于文藝工作者來說,發展的第一要務就是讓你的作品、意見有發表的平臺,有人互動和支持,沒有關系你啥都不是。手握這些機會的人,就可以一定程度上把話語權變現,即布迪厄所謂的“文化資本”。這個過程在由巴爾扎克同名小說改編的法國電影《幻滅》里體現得淋漓盡致,推薦大家去看。如果我們仔細剖析宗城的上升之路,從706到鳳凰網到各類文化評論刊物和出版機構,他是非常善于鉆營和維護這個圈子的關系的,才有可能嶄露頭角。
圈子文化的正面影響是至少讓文藝圈針對自己的圈層受眾積累一定的聲量和黏性,甚至可以說是讓整個體系有了順滑運作的可能,讓新人新作還有可能被推薦、被看見(會有讀者因為腰封上的史航推薦去買一本書)。而負面影響正是對于文藝作品的質量和對于創作者人品的背書都是極其主觀的,因為文藝本身就是偏向主觀的東西。缺失了客觀的評價標準,大糞都有可能被吹成黃金,因此這也是個相當容易滋生不公和py交易的場域。
《閃亮女孩》
開門:圈子文化當然是存在的,尤其北京可能更重一點,因為北京的文化積淀相較其他城市又會更深厚一些,尤其這里有這么多高校,行業聚集性也很強。你很容易以學校或者平臺中心去形成一個圈子。確實也有很多年輕創作者會因為這個去想,自己是不是要因為靠近某個圈子才能得到完成個人作品的機會。
但其實你把它當成一個行業,需要靠勞動報酬活下去,這是不需要靠圈子就能完成的事情。我之所以從事戲劇這個行業,是因為我接觸到的這個行業里很多幕后的人,他們始終像工匠一樣在認真努力完成自己的事情。這個行業不是只有導演、演員和編劇,很多制作人、燈光、音效和看門大爺都在這樣完成自己的工作。是這些人構成了這個行業,他們并不是一個圈子。有什么意見領袖能代表一個行業的說法,才是很讓人不舒服的。
依菲:西方女權主義運動比我們走得更遠,他們到現在是在開始思考“取消文化”的合理性了。我不知道再過幾年,我們會不會也開始討論這個事的邊界了。回到我們今天說的文學文化藝術領域,如果是一個商人或政治家發生了這樣的事情,我們會認同取消他,沒收他能做出性暴力事件的權力。但對于一個所謂的藝術家來說,我們就總在想他是不是有一些“豁免權”,這個事還是挺有意思的。
我可能更想和有類似經歷,以后可能也會處在相似情景的女孩們說,我們要意識到這個事情的復雜性,你不太可能成為“完美受害者”,你也不太可能用幾句話就讓人別人知道到底發生了什么。但這樣的一天也是可能到來的,說的人越多,有越多男性女性明白這個事的復雜之處后,你就可能不用花費那么大解釋勞動了。
只是現在很多人可能還是處在,只能用愛情/男女的角度來理解這個事的階段。對女孩來說,當你發現你需要和巨大的結構打交道時,你會發現自己受傷害的時刻不止這一次,你需要妥協的次數也會很多。但這就是女孩們的心靈史不斷發展的意義,比如小默現在寫文章可以去引用《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小默的文章也可能被后來的女孩所引用,在不斷引用的過程里,就會形成更明確的意義鏈條。你不是完美受害者,你還是可以去爭取到你應有的東西。
《圍欄》
蘇菲:事后我在思考這個話題的特殊性究竟在哪。比如一個男人偽造自己有名車名表,騙了很多女孩(類似《Tinder詐騙王》),也很惡劣,但性質似乎和本次事件不同。最終我的結論是因為我們大多數信奉人文主義的人還是相信文學藝術是具有超越性的,我們在這個領域應該談論我們真正認可和喜歡的東西,文藝在現代社會應該作為溝通人心的東西,真情實感的東西。在一種極其完美的偽裝下,將其作為獵艷的鉤子和沽名釣譽的魚竿,是最令人發指的部分。但確實有相當一部分男性群體,會將文藝當成一種資源,一種可以熟練運用的語言,他們的偽善配不上對方一分一毫的真誠。
誠然,文藝能給人性的復雜、多變、貪婪、風流做出合理的標注,這是其很大一部分價值所在。我們的這次集體聲討也并非意在倡導回歸性保守和單一價值。但是在語言權力結構并未有本質改變的當下(思考一下多少女孩是在偶像劇的浪漫愛幻景洗腦下成長的),使用文藝去戀愛或flirting還是一場不公平的交易。女性的sexual agency應該由女性自己去把握,去決定,心懷不軌鼓動性開放的女權男無論包裝得再無害,都值得被警惕。
《從不,很少,有時》
本期主播:雅婷、依菲
本期嘉賓:開門(化名)、蘇菲(化名)
ShowNotes:
01:44 和大家梳理一下從4月底開始的范新、宗城和史航性侵/性騷擾等事件討論背景。
08:43 當這件事發生在離自己關注領域更近時,有一種不確定能相信誰的“瘆人”感受。
10:39 打著文化旗號的行業也是一個職業,并不只是有文化文學藝術,有很多普通人在其中討生活,完全構成了一個職場。
16:46 自稱自支持“女權主義”的人,實際行動或許并不會這么做。
19:28 再思考小默文章和《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內容的相似性,愛情這個概念遮蔽性太大了,權力關系和愛情關系有太多沒必要的重疊。
22:22 文學藝術對男人來說意味著什么?
25:11 “文藝圈的規則”是指什么?大家都如何感受自己所在的“圈子文化”?積極和負面的部分分別是?
32:12 “圈子文化”確實是存在的,但是真的有什么“意見領袖”能完全代表一個圈子嗎?行業之所以能發展,更依賴于行業幕后/后臺許多不同職位人本身所具有的“匠人”精神。
39:04 為什么這一系列性騷擾事件中發聲更多的是年輕人,會為他們做“道德背書”的人是他們的同輩人?
44:50 大家期待這些事會改變自己所在的“圈子”嗎?
47:28 為什么在性侵性騷擾事件里,很多人會更關注文學藝術從業者是否要面臨“取消文化”?
50:28 想和所有人說的是,我們要去意識到這個事件的復雜性,沒有人可以做所謂“完美受害者”,可以幾句話就解釋清楚到底發生了什么。
片尾音樂:小娟-譚維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