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述工作室
面對下面這個問題,你的答案是什么——
美軍如果失去軍事技術的支持,戰斗力還剩幾成?
如果了解世界軍事歷史,不難發現這樣一個有趣的現象:1991年海灣戰爭之前,大量戰事的主角是“統帥”,是無處不在的“指揮藝術”;但從1991年海灣戰爭開始,戰場上的“主角”變成了“軍事技術”,統帥好像隱身了,指揮藝術雖然也在發揮作用,但已經被軍事技術趕到不起眼的角落。
為什么會這樣?
盡管地球上的人類幾千年來從未停止過戰爭,但作戰雙方在軍事技術和武器裝備上的懸殊往往不太大。而且,由于沒有衛星等提供情報,戰場上“迷霧”很多,這恰恰為統帥提供了展示指揮藝術的空間。在這種情況下,想要成為戰場上的勝利者,主要靠統帥,靠指揮藝術,靠腦子靠智慧靠謀略(以及士兵的勇氣)。然而,人類進入現代之后,軍事技術突飛猛進,越發高精尖,且不易被對方“復制”。各國在軍事技術的發展上迅速拉開差距,而且差距越來越大,大到靠指揮藝術已經無法彌補軍事技術差距的地步。打個比方,擁有先進軍事技術的一方好比大人,缺乏先進軍事技術的一方好比小孩,小孩再聰明再會想辦法,但缺乏力量,拳頭不硬,想要打倒大人幾乎沒有可能。
美軍的強大史就是一部軍事科技發展史,正是憑借一騎絕塵的軍事科技,美軍才確立了相對其它國家軍隊的絕對優勢。
過去的戰爭總能產生諸多讓人高山仰止的名將,涌現很多令人動容的英雄人物,他們靠指揮藝術和英勇無畏取得了最后的勝利。現在,美軍改寫了戰爭史:名將越來越少,卻能輕松獲勝。有意思的是,美軍將領不愿弱化自己的作用,有人宣稱和對手交換武器和技術也能打敗對方。這種話,別當真,聽后付之一笑就好。有先進軍事技術支撐,美軍就是巨人;但抽掉其身上先進軍事技術這根“脊梁”,美軍就成了癱子。
盡管大家都知道美軍的軍事科技和武器裝備獨步全球,甩第二名幾條街,但似乎很少有人詳細知道美軍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先進的軍事科技和武器裝備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碰巧落到美軍頭上的,而是由人研究出來制造出來的。換句話說,美軍的核心競爭力是“軍事科技人才”。
解放戰爭中,我軍用“小米+步槍”打敗了國民黨的“飛機+大炮”;朝鮮戰爭中,又打敗了擁有先進武器裝備的美軍,這給人一種印象:盡管軍事技術和武器裝備不如對手,但我軍總是能以弱勝強。這種印象似乎在進一步強化人們的認知:將來我們也能夠以弱勝強。這個時候,也許需要溫習恩格斯那段著名的話:“一旦技術上的進步可以用于軍事目的并且已經用于軍事目的,它們便立刻幾乎強制地,而且往往是違反指揮官的意志而引起作戰方式上的改變甚至變革。”(《反杜林論》第169頁)。
這句話之所以成為“名言”,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不僅沒有過時,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被證明是“真理”。以前打仗得照面對砍刺刀見紅,導彈技術的出現實現了千里之外取人性命;以前打仗需要用準星瞄準,定位技術的出現可以自動鎖定敵人發射后不管;以前打仗需要派人深入敵后端掉敵方指揮部,網絡信息技術的出現可以不費一槍一彈就破壞甚至控制敵方的指揮系統……
2023年蘭德公司一份關于培育軍事科技創新的 報告封面
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發展,科研經費不斷增長,科研能力也有了巨大進步,近年來在航空航天、裝備制造、量子計算、互聯網以及5G通信等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軍工領域,自主研發的航空母艦、先進戰機、戰略導彈等現代化武器裝備也助力我軍向現代化的一流軍隊轉型。
在取得上述成就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在一些關鍵技術領域(如高端芯片制造),我們還有被卡脖子的風險。在武器裝備研發與制造方面,美國仍然保持領先地位。技術研發靠的是專業技術人才,因此有必要深入了解美軍的技術人才培養與使用模式,結合我國的實際,不斷優化我軍技術人才的培養與使用模式,才能在技術創新上不斷突破,縮小與美軍的差距。
與此同時,我國的科技成就引起了美國的警惕,美國許多政府高官、國會議員以及眾多智庫都對我國的技術進步表達了擔憂害怕在中美競爭中落于下風,因此提出了很多限制中國技術發展的倡議。美國政府也出臺了多項限制中美技術交流與合作的措施,以此遏制我國的技術發展。在此背景下,我們更應加快步伐培養自己的專業技術人才,走獨立自主的裝備技術發展之路。在此背景下,深入了解美軍技術人才培養和使用的得與失,探索優化我軍技術人才的培養與管理模式,顯得更為迫切。
美軍的科研機構和科技人才建設現狀如何?有哪些特點和優勢,又有什么弱點和不足?其未來動向和發展趨勢怎樣?哪些經驗可以值得借鑒以縮短趕超路程和時間,又有哪些教訓需要吸取以避免再走其走過的彎路?
知之比之學之超之才能勝之,基于這一考慮,本工作室策劃完成了一個課題——《美軍如何培養和使用科技人才》,報告正文約6萬字(不含腳注的5000字)。
語錄
需要說明的是,廣義的技術人才包含所有從事專業技術工作的各類人員,既包括需要特定技能的日常工作,如情報、網絡攻防、裝備保養與維護等崗位上的人員,也包括裝備與技術的科研創新人員。本報告重點分析的是后者,即美軍自己所稱的“科學家”(Scientist)與“工程師”(Engineer),而對于廣義的技術人員(美軍稱“技術員”——technician), 則只做簡要分析。本報告重點分析的是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以及國防部明確的各軍種科技創新實驗室(STRL)[1],這些單位的文職雇員享受軍隊實驗室工資級別待遇,具體細分為科研人員(scientists and engineers),業務管理人員、技術員、保障人員,每類人員的工資級別分為一到四級。相比之下,美國普通文職雇員的工資級別分為15級。總體上,美國軍方的科研人員及業務管理人員,其工資待遇明顯高于美國的普通文職雇員。實驗室工資級別與普通政府雇員工資級別的對應關系,在本報告中有詳細分析。
由于美國國防部機關及各軍種所屬的科研機構在編制體制、人員管理上各有不同,因此本報告對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陸軍、海軍及空軍的科研機構逐一梳理,分析其歷史背景,結合當前科研人員的構成情況以及一些管理措施,系統分析美軍科研人員的構成、培養、管理及留用模式。另外,由于海軍陸戰隊作戰實驗室并不涉及科技領域的研究,只是進行戰法研究和新戰術戰法的測試[2],不屬于美國國防部確定的科技創新實驗室(STRL)類別,而且該單位的人員以現役軍人為主,故本報告并不涉及該單位具體的人員情況。海軍的科研機構一般都強調保障海軍及海軍陸戰隊的作戰,所以海軍陸戰隊沒有單獨的科研機構。至于新成立太空軍,目前也沒有自己的科研單位,其太空系統司令部主要負責裝備采購,但并不涉及科研。與海軍陸戰隊的科研依賴海軍類似,太空作戰裝備技術的科研職能也由空軍研究實驗室承擔。
本報告詳細分析了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各軍種科研單位的人才隊伍建設與管理模式,各單位人才隊伍的優勢與存在的問題,并結合美國國會研究服務局、蘭德公司等智庫的報告,研判了美軍科研機構人才隊伍建設未來的變化趨勢。最后,本報告結合美軍科研機構的優勢與問題,對我軍科研力量建設提出了10條建議。當然,我軍眾多科研單位有各自的歷史淵源與現實任務需要,這些建議不一定適合每個單位的具體情況,本報告只是結合美軍科研機構不斷改革過程中的得與失,為我軍科研技術人才隊伍建設提供一些思路。希望我軍科研力量越來越強,在與美軍的科技競爭中不落下風,甚至在多個關鍵領域實現超越,以確保我軍在與美軍的軍備較量中建立自己的優勢,在未來與美軍的對抗中取得勝利。
美軍在科技人才建設上有什么“秘訣”?該報告中下面這段話可窺一斑:
“首先是給予科技人才充分的自主性。這種自主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戰略自主,自己決定研究方向;二是戰術自主,自己決定研究方法。
其次是加強內外協同。在內部協同方面,通過建立靈活的工作小組,促進內部的知識分享。在外部協同方面,鼓勵科技人才參加各種技術會議或論壇,拓展其視野,激發其創新思維。
再次,要有靈活的工作安排。靈活的工作安排包括靈活的工作時間(flextime)與靈活的工作地點(flexplace),靈活的工作時間指科技人員可以自由安排工作與休息的時間,不受朝九晚五以及節假日的限制;靈活的工作地點指科技人員可以在家遠程辦公。
第四,讓科技人員專注于實際工作。專注于實際工作指的是不能用行政性、事務性工作來干擾科技人員的注意力。這4點建議切中要害,同樣適用于其它國家軍隊的科研機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