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由于東吳偷襲,關羽大意失荊州,蜀漢國力遭受巨大打擊。劉備一怒之下興起5萬大軍,水陸并進,討伐東吳,史稱夷陵之戰。
夷陵之戰形勢圖:
當時的形勢下,魏國最強,占據天下九個州,擁有50萬大軍;吳國其次,占據三個州,擁有20萬軍隊;蜀漢最弱,僅占據了益州,全國兵馬加起來不到10萬。
也就是說蜀漢的實力僅為東吳一半,蜀漢主動向東吳發起進攻,在很多人看來無異于以小博大。
實則不然,蜀漢之所以敢發動夷陵之戰,賭的不是能在正面戰場上擊敗東吳,而是賭曹魏會干涉。在當時的情況下,東吳是曹魏最大威脅,吳蜀交戰,正好給曹魏提供了趁火打劫的機會。魏國完全可以趁吳國軍隊被拖在夷陵的機會,一舉南下攻占建業,消滅東吳后再轉過頭來打蜀漢就容易多了。
由于北方魏國的威脅,東吳盡管擁有20萬軍隊,但也只敢派遣5萬大軍前往夷陵與蜀漢對峙,其余軍隊都部署在長江中下游,時刻防備魏軍來襲。
在吳蜀對峙的時候,魏國有個叫劉曄的謀士給曹丕出了個主意:“過去曹操之所以沒能統一天下,是因為吳蜀聯盟,所以才有了赤壁之戰的失敗。如今吳蜀交戰,正是我國統一天下的機會。如果我軍趁吳國兵力空虛的機會南下,在魏蜀兩國夾擊的情況下吳國必然敗亡。屆時魏國拿到了精華的江東,蜀國拿到殘破的荊州,時間一久蜀國必然獨木難支,天下將統一于魏國。”
這個建議看似非常高明,當時的國力排名是:魏國>吳國>蜀國,但吳國+蜀國>魏國。如果魏國趁著吳蜀交戰的機會,從后方偷襲并滅亡吳國,那統一天下只是時間問題。
那曹丕采納了劉曄的建議了嗎?沒有!因為這個建議有很大漏洞。
按照劉曄的設想,魏國趁著吳蜀交戰的機會從后方偷襲吳國,然后與蜀國聯手瓜分吳國。他這里的判定是:“蜀國在魏國攻打吳國時,依然愿意繼續進攻吳國,配合魏國戰略。”
蜀國真的會與魏國共同夾攻吳國嗎?答案是否定的,一旦魏國發兵,吳蜀會迅速開啟和談,最終以吳國退還荊州為代價,重新修復吳蜀關系,聯手對抗魏國。畢竟吳蜀唇亡齒寒,吳國一旦淪陷,蜀國也無力自保。
在很大程度上,夷陵之戰更多是為了以打促和,政治目的遠大于軍事目的。劉備發動5萬大軍,氣勢洶洶討伐吳國,但實際上高舉輕落,打到秭歸城(湖北宜昌)之后就止步不前,讓大軍安營扎寨,與吳軍搞起了對峙。
劉備的意圖很明顯,他知道靠軍事手段很難收復荊州,沒有必要與吳軍死磕。劉備將收復荊州的希望寄托在曹魏身上,一旦曹丕按捺不住出兵伐吳,兩面受敵的吳國必然會向蜀漢妥協,以交換荊州為代價讓劉備退兵。
吳國也非常清楚劉備的真實意圖,因此吳國僅派了1/4的軍隊與蜀軍對峙,5萬VS 5萬,雙方最開始都沒有大打出手的意思,都在等待曹魏的下一步行動。如果曹魏伐吳,那東吳就會做出妥協;曹魏伐蜀,蜀國就會做出妥協;曹魏不動,吳蜀就繼續對峙,比拼戰略定力。
曹丕當然也清楚吳蜀的小九九,因此當劉曄建議趁機伐吳時,曹丕予以否決。因為魏軍一旦渡過長江,吳蜀馬上媾和,魏國不但一無所得,反而會提前促使吳蜀重新結盟。因此魏國的最佳策略也是等待。
公元221年,中國大地陷入一片寂靜,之前還打得不可開交的魏吳蜀,都陷入了按兵不動的境地。吳蜀大軍在夷陵對峙,魏國軍隊則在長江北岸靜坐,仿佛這場戰爭跟自己沒關系。
從戰場態勢來看,蜀軍遠道而來,補給難度遠高于吳國,跟吳軍打持久戰似乎處于下風,其實不然。
最愿意等的其實是劉備,因為蜀國勝利的關鍵,不是在戰場上擊敗吳國,而是等待魏國伐吳,賭曹丕因為年輕氣盛而草率出兵。劉備并非不知補給困難,但他試圖對吳國采取心理戰,搞極限施壓。
最不愿意等的反而是吳國,這就是陸遜的“持久戰”計劃遭到軍方反對的原因。因為時間每拖一分,吳國的危險就越多一分。假如曹魏真的伐吳,吳國輕則要讓出荊州,重則有滅頂之災。
夷陵之戰陸遜堪稱神操作:
當然,在后來的歷史中,吳國主將陸遜超常發揮,火燒連營,打了劉備措手不及。更重要的是,陸遜還派水軍逆流而上,繞到蜀軍后方,斷了蜀軍后路。這招才是最致命的,火燒連營只是讓蜀軍先頭部隊遭遇損失,但被切斷后路使蜀軍集體陷入恐慌,劉備兵力雖多,但受三峽地形影響排成一字長蛇陣,導致首尾不能相顧,只能倉皇逃竄。吳軍借助水運趁勢將蜀軍攔腰截成幾段,打出了類似“條頓森林堡戰役”那樣的大捷。
所以我一直有個觀點,假如古代的名將穿越到現代,只要具備初級的金融知識,一定可以成為最頂級的投資者。投資再難,也比不過打仗吧。
夷陵之戰的最大受益者其實是曹魏,曹丕按兵不動的策略是對的。正因他沒有草率伐吳,吳蜀最終才發生激戰,蜀軍精銳部隊損耗殆盡,5年之內都沒辦法恢復,因此諸葛亮才會提出“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如果不是因為諸葛亮后期的一系列勵精圖治,蜀漢是沒有辦法跟魏國對抗的。
至于吳國的話,雖然最后險勝蜀國,但自身的地緣環境并未改善。夷陵之戰后魏國迅速入侵吳國,雖然吳國憑借長江天險勉強獲勝,但自身也付出了巨大傷亡,無力趁蜀國弱勢的時期攻占四川。靠著夷陵之戰和伐吳之戰,魏國同時削弱了吳蜀兩個敵人,天下的形勢朝著縱使吳蜀聯合也不能對抗魏國的趨勢發展,為后來北方統一中國奠定基礎。
也就是說,吳國作為夷陵之戰的勝者,其地緣環境比作為敗者的蜀國更加惡化。作為老二,吳國必須承擔來自老大魏國的大部分壓力。哪怕是諸葛亮北伐時期,魏國也將大部分兵力部署到長江北岸,吳國隨時有被大舉入侵的風險。反倒是蜀國本土(四川),在夷陵之戰后享受了長達幾十年的和平。所以聰明的人,有時候未必會去爭奪老二的位置,讓自己處于老三的狀態,反而可以左右逢源。
烏克蘭、俄政府、瓦格納呈三足鼎立之勢:
如今的局勢,與三國時期有類似之處。在經歷了北約化改造后,烏克蘭軍隊現在實力最強,處于進攻方,但由于俄羅斯采取固守,最近一輪反攻效果有限。
俄羅斯國防軍擁有雄厚的武器實力,但戰斗意愿較差,特別是義務兵基本不愛上前打仗。瓦格納則屬于人少兵精,雖然部隊規模僅5萬人,但作戰能力極強,成為進攻巴赫穆特的主力。但瓦格納的缺點在于不是正規軍,缺乏根據地,補給嚴重依賴俄國防部。這就好比赤壁之戰前后的劉備,錢糧供應需要靠孫權接濟。
俄烏戰爭爆發后,瓦格納與俄國防部合作,共同打擊烏克蘭。瓦格納出人,俄國防部出武器,雙方合作進入蜜月期。但形勢逐漸發生變化,一方面是俄國防軍作為主攻方在戰場上遭受重大損失,另一方面是瓦格納憑借高效的獎懲機制越打越強,對俄國防軍構成威脅。雙方的關系也越來越差,從去年底以來,雙方士兵就多次發生交火。
俄高層不能容忍瓦格納坐大,于是在今年5月進行削藩,要求瓦格納雇傭兵與俄國防部簽約,加入正規軍序列。瓦格納的頭子——普里戈津自然不愿意,畢竟雇傭兵是他的權力來源,因此選擇帶頭抗拒。瓦格納其它指揮官和基層士兵也不愿意,道理很簡單,雇傭兵打仗是為了錢,加入正規軍后收入斷崖式下降,這仗打了還有啥意義。
這就有了6月的瓦格納叛亂事件,其背后并非完全是普里戈津個人意志推動,而是代表瓦格納一半成員的想法,畢竟被收編后就沒錢拿了。好比安史之亂,帶頭的是安祿山,但河朔方軍民一樣想反。河北與關中的矛盾自東魏和西魏時期就已經埋下,隋末農民起義時河北人民更擁護竇建德,只不過竇建德后來輸給李世民,作為報復李唐在河北設立各種苛捐雜稅,導致富庶的河北民不聊生,河北人民早就對唐王朝一肚子怨氣。因此安祿山一帶頭,河朔三鎮就全反了。瓦格納叛亂也是一樣,這代表了集體意志,光搞掉普里戈津未必有用。
論整體實力,瓦格納不如俄國防軍,5萬人對100萬人,看似是以卵擊石。但瓦格納的勝負手在俄烏戰爭,如今俄軍精銳部隊都被牽制在烏克蘭,僅憑俄國內正規軍想鎮壓瓦格納,哪有那么容易。如果俄國防部真的想剿滅瓦格納,恐怕得從前線抽調部隊。但這樣一來勢必給烏克蘭可乘之機。
因此瓦格納反叛,賭的是俄國防部擔心輸給烏克蘭,不敢全力鎮壓。在這種情況下,瓦格納可以與俄政府進行談判。要求后者做出讓步。最低目標是保留瓦格納獨立地位,不被國防部收編。最高目標是讓紹伊古下臺,由普里戈津接替其地位。
對烏克蘭來說,瓦格納叛變后,其最好的策略并非是趁勢發起反攻,因為這會加速俄羅斯內部和談。正如吳蜀對峙時,曹魏的最優策略不是趁機南下,因為這會導致吳蜀迅速和解,而是隔岸觀火,等吳蜀分出勝負后再下場。我昨天的文章就提過:“烏克蘭最好的策略,是保持耐心,不急于加大反攻力度,等俄國防軍與瓦格納真正發生激烈戰斗后再下場收割勝利果實。”
但昨天的文章也做出另一個猜測:“西方人有其固有的傲慢,假如北約或烏克蘭看不出普里戈津挾寇自重的真實意圖,以為這是天賜良機,趁勢加大反攻力度。反而會使俄政府因為擔憂兩線作戰而主動對瓦格納做出妥協,加快俄羅斯內部整合的速度,最后偷雞不成反蝕把米。”
這就好比曹魏如果想趁吳蜀對峙的機會趁火打劫,只會導致吳蜀和談,南方變得鐵板一塊。
昨日,烏克蘭在多條戰線發起全面反攻:
沒想到烏克蘭在這個問題上真就一根筋,就在瓦格納叛亂當日,烏克蘭軍隊在多條戰線上發起反攻,對巴赫穆特和扎波羅熱等地區進行猛攻。烏國防部高調宣傳反攻取得重大進展,澤連斯基也不忘對俄羅斯進行嘲諷,并聲稱一旦俄羅斯陷入內戰,普京政權將走向瓦解。
烏克蘭的反攻和澤連斯基的嘲諷正中普里戈津下懷,他之所以敢叛亂,就是把希望寄托在烏克蘭反攻會給俄羅斯施加政治壓力。就在烏克蘭全面反攻之后,普京政府通過盧卡申科作為中間人,與普里戈津達成和解。俄政府赦免了普里戈津,瓦格納則宣布從占領的城市撤軍。當然,協議的具體細節不得而知,但從一些跡象看,普京應該是做了讓步,至少瓦格納這一軍事組織可以繼續保留。至于會不會罷免紹伊古,目前暫不得知。
也就是說普里戈津最終借烏克蘭人之手,向普京索求到了想要的利益。
這里對俄羅斯的情況做一些分析。
在俄烏戰爭之前,俄羅斯一共有100萬國防軍,其中40萬是合同兵,與俄國防部簽署合同,享受較高薪資和武器待遇,具有一定戰斗力;其余60萬是義務兵,大部分是城市出身的年輕人,通常只服1年兵役,戰斗意愿較弱。
按照俄憲法,義務兵不能投入對外作戰,因此俄軍對外作戰主力是那40萬的合同兵,這也是紹伊古軍改的成果。
俄羅斯近衛軍:
也就是說俄羅斯軍隊大部分由國防部控制,這讓普京很不放心,為了制衡國防部。普京又在內務部內衛部隊的基礎上編練了26萬近衛軍。近衛軍對普京效忠,由普京的心腹兼保鏢——佐洛托夫統帥。選拔標準很高,待遇也很好。但近衛軍的一個問題在于沒有實戰經驗,而且偏向于內部事務,可以理解為“沙皇警察”,因此更多拿來維持秩序而不是打仗。
不僅如此,普京還暗中成立了瓦格納雇傭兵,交給心腹普里戈津掌管。瓦格納可以算普京的黑手套,在中東、非洲等地干一些殺人放火的臟活。在俄烏戰爭之前,瓦格納只有2萬人,實力較為弱小。但普京扶持瓦格納的另一個目的,是與國防部、近衛軍形成制衡,使兵權一分為三。因此普京對國防部、近衛軍和瓦格納之間的內斗也持默許態度,畢竟這樣更能確保自身安全。
因此在俄烏戰爭之前,總實力排名是國防軍>近衛軍>瓦格納。
值得一提的是,俄羅斯的二號、三號人物,其實是國防部長紹伊古和近衛軍領袖佐洛托夫,而不是總理米舒斯京和前總統梅德韋杰夫。紹伊古在蘇聯解體時就堅定站在葉利欽這邊,還是統俄黨創始人(相當于帶資入股),跟普京是一個年代的人,做過莫斯科州州長,現在又是國防部長,在軍隊系統可謂樹大根深。在當今的俄羅斯,紹伊古屬于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即使他打仗水平很差,普京也不能隨便解雇他。
佐洛托夫則在克格勃工作過,早早就與普京建立了聯系,還給普京干了三十年的保鏢。佐洛托夫現掌握近衛軍,京畿地區的安全主要由他負責。至于米舒斯京和梅德韋杰夫,他二人均由普京提拔,權力直接來源于普京,也沒有掌過兵。只要普京愿意的話,隨時可以讓他兩靠邊站。假如普京突然去世,最有可能掌控俄國朝政的是紹伊古和佐洛托夫,就看他倆誰先下手為強。米舒斯京和梅德韋杰夫估計會淪為崔圭夏(樸正熙時期的韓國總理)那樣的角色。
俄羅斯還有10萬的車臣部隊,由卡德羅夫統率。但卡德羅夫過于親俄,因此在車臣很不得人心,所以那10萬大軍究竟有多少戰斗力也不得而知。
因此在俄烏開戰前,俄羅斯軍力構成為:40萬合同兵+60萬義務兵+26萬近衛軍+2萬瓦格納+10萬車臣武裝。
俄烏戰爭爆發后,俄羅斯最初動用了20萬合同兵進攻烏克蘭,但遭到頑強抵抗,20萬合同兵折損過半。俄羅斯不得不實行局部動員,新招募了30萬合同兵,投身烏克蘭戰場的合同兵數量達到40萬。然后又開啟四州公投,為義務兵上戰場破除法律障礙。在去年9月之后,俄羅斯有30萬義務兵被拉去填充戰線。
也就是說,當前俄羅斯一共有60萬合同兵,其中40萬部署在烏克蘭戰場,剩余20萬留在國內。一共有60萬義務兵,其中一半拉去填戰線(主要是承擔后勤保障),另一半留在國內駐守邊疆。
烏克蘭方面,在經歷十一輪動員后,烏克蘭共募集了70萬軍隊,其中有三分之一接受過北約化改造。6月初烏克蘭發動反攻,但僅動用了9個兵團,大約10萬人,烏方并未投入全部主力。因為本輪烏克蘭反攻,更多是想在7月北約峰會前搞點戰果,向西方多要點支援,屬于試探性攻擊。按照烏克蘭大本營的計劃,其更傾向于在F-16到貨后再舉行全面反攻。而且烏克蘭還有很多部隊正在西方接受訓練,沒法參與反攻。
在瓦格納反叛之后,俄羅斯的形勢對普京并不是很有利。
由于大部分兵力部署在烏克蘭,俄羅斯國內只有20萬合同兵(大部分是老弱病殘),還有30萬義務兵用于鎮守邊疆,26萬近衛軍用于維持秩序,10萬車臣武裝心懷鬼胎。
瓦格納這邊,它原本有5萬雇傭兵,但有一部分不愿參與反叛,另一部分則有傷在身,真正參與普里戈津反叛的只有2.5萬人。看似人數很少,但戰斗力非常強,畢竟瓦格納經歷了俄烏戰場血的洗禮,單兵作戰能力碾壓俄軍。
這里對各部隊單兵作戰能力進行排名:
能拿槍的——俄羅斯近衛軍(26萬)
能開槍的——俄羅斯義務兵(60萬)、車臣武裝(10萬人)
能打中人的——俄羅斯動員兵(60萬)、烏克蘭新兵(50萬)
能熟練殺人的——瓦格納(5萬)、烏克蘭精銳老兵(20萬)
綜合來看,論單兵戰斗力瓦格納>烏克蘭軍隊>俄羅斯動員兵>>俄羅斯義務兵>>俄羅斯近衛軍。雖然瓦格納人少,但真打起來拿俄羅斯近衛軍去平叛就是送人頭。俄羅斯義務兵大多僅接受過3個月的軍事訓練,里面很多年輕人不喜歡普京,戰斗意愿太弱,搞點后勤還行,上戰場就算了,搞不好還會調轉槍口。而且俄羅斯擁有漫長的國境線,需要義務兵駐守邊疆。因此俄羅斯真正能拿來平叛的,只有留守國內的合同兵。考慮到里面有很多老弱病殘,打個對折之后可用兵力僅10萬人。
論數量,10萬合同兵想輕易剿滅2.5萬瓦格納,其實沒那么容易。因為現代戰爭防守方效率通常是進攻方的三倍,這點在俄烏戰場上就被證明過。瓦格納本身又擅長打巷戰,如果據險而守,那擁有火力優勢的俄軍即便付出很大代價也未必能拿下。在這種情況下,普京只能從前線抽調部隊前來鎮壓,這勢必會導致烏東門戶大開。搞不好平叛部隊和叛亂部隊互相勾兌,暗通款曲,那普京就更被動了。
事實上,普京原本發展瓦格納是想拿來與國防軍和近衛軍互相制衡,沒想到俄烏戰爭之后讓他玩塌了。這就好比唐玄宗想讓安祿山與其它各個藩鎮互相制衡,沒想到安祿山不按套路出牌直接掀了桌子。
普京心儀的總統繼承人被暗殺:
當然俄羅斯政壇確實水太深,紹伊古、米舒斯京、拉夫羅夫等都在爭奪繼承人位置。普京曾經心儀的繼承人濟尼切夫直接被暗殺。去年陷入烏克蘭泥潭本來就已經打擊到普京支持率,如今又出了瓦格納叛亂事件,假如普京妥協太多,其建國以來的政治威望將跌落谷底。所以如何平衡紹伊古和普里戈津,是普京需要處理好的問題。假如為了迎合普里戈津,對紹伊古采取過于強硬的態度,那普京與國防部的關系可能會出問題。
至于未來的形勢發展,其實變數很大。安史之亂后,河朔三鎮對唐王朝之后表面臣服,但實際上依然維持割據,拒絕向朝廷繳稅。一旦時機成熟,藩鎮仍會造反。自古以來招安哪有那么容易,歸降之后復叛也是屢見不鮮的事情。
普里戈津表面上歸降于普京,并表示愿意前往白俄羅斯避難。但了解歷史的人都知道,一旦他孤身一人到了白俄,失去兵權后一個普通警衛都能制服他。楚漢戰爭時期韓信可以借助項羽的威脅逼迫劉邦封自己為齊王,等韓信真正失去了兵權,連宮女都可以弄死他。只要普里戈津保持理性,他就不會只身一人前往白俄羅斯,要么稱病不去,要么就帶兵過去。
普里戈津的部下也不愿意完全歸屬俄羅斯,造反本來就是掉腦袋的事情,他們提著人頭跟普里戈津搞叛亂,如果普里戈津真的拋棄他們去白俄當富翁。那這些人也不會干,雖然普京表面上要寬恕他們,但誰知道會不會秋后算賬呢?《水滸》里面宋江比誰都想被招安,然而手底下的小弟們不干啊。
瓦格納目前表示與俄政府和解,并撤回作戰營地。但瓦格納并未解散,這點很關鍵,只要瓦格納這個組織還存在,普里戈津就有與普京繼續叫板的實力,普京就不敢輕易動他。屆時他仍可以挾寇自重,繼續向俄國防部討要好處。
那瓦格納之后的最優策略是什么呢?
這里其實可以參考歷史,隋朝末年,隋煬帝發動百萬大軍征討高句麗,楊玄感在河北趁機發動叛亂。這時謀士李密給他出了三條建議:
上策:攻占山海關,截斷隋軍退路和補給線,讓隋軍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
中策:跨越函谷關,占領關中平原,在此處搞根據地建設,高筑墻、廣積糧;
下策:攻打東都洛陽,占領隋朝政治中心,控制朝廷高官,以此對全國發號施令。
最終楊玄感選擇了下策,率大軍直攻洛陽,沒想到洛陽城堅池固,攻了好久也沒攻下來。最后為隋軍集結贏得時間,叛軍被各路大軍集體絞殺,楊玄感起義僅持續2個月就以失敗而告終。
其實瓦格納叛亂,也是利用了俄軍主力在外、國內空虛的機會。這里也可以分下中上三策。
下策:直撲莫斯科,占領俄羅斯權力中樞,宣布成立新政府,然后對全國發號施令。
這個是在網上最受追捧的策略,但假如瓦格納真這么干,必死無疑。
首先瓦格納主力距離莫斯科超過300公里,就算沿途俄軍不抵抗,抵達莫斯科也得耗費很長時間。歷史上的政變,其成功關鍵在于速度和保密性。少則幾百人、多則幾千人,在首都快速舉事,控制權力中樞。人一多反而容易泄露消息,給對方留足準備時間。好比司馬懿高平陵之變,主要靠的是那三千死士。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控制了洛陽朝政,并脅迫百官及其家人。
因此假如普里戈津想發動政變,需要在首都有一支組織性強、紀律性好、忠誠度高的武裝人員,在規定的時間同時起事,最好還能提前收買首都警衛部隊。只要在對方來不及反應之前控制權力中樞,政變就算成功。
但瓦格納明顯失去了政變的先機,由于大部分軍隊都在境外,瓦格納在莫斯科沒有部署兵力。它只能搞地方叛亂,但這跟政變是兩碼事。假如瓦格納想通過長途奔襲直搗莫斯科,那簡直就是送死。
且不說從沃羅涅日州到莫斯科有數百公里的距離,維持大軍補給幾乎是不可完成的任務。就說莫斯科好歹也是座一千萬人口的特大城市,駐扎有幾十萬軍人。俄烏戰爭初期普京動用二十萬軍隊花了一個月都沒能打下基輔,瓦格納在缺乏足夠重武器、人數僅2.5萬人的情況下,想快速攻占莫斯科簡直就是天方夜譚。普里戈津在莫斯科也沒有內應,他總不能賭俄國防軍集體倒戈吧?
雖然俄國內空虛,但普京面對普里戈津有諸多優勢。首先普京掌控了輿論機器,擁有道義和法統優勢,可以把瓦格納定義為叛亂,打著正統的旗號讓各地方軍隊前來勤王。普京還把烏克蘭反攻的責任歸結到瓦格納頭上,強調瓦格納反叛會導致國家利益受損,民心基本站在普京這邊。其次俄政府擁有雄厚的財稅來源,一旦戰事僵持,瓦格納的彈藥儲備會迅速消耗殆盡,但俄政府不會。瓦格納真打莫斯科的話,很容易走上楊玄感的老路,被各地勤王之師圍攻而死。
就算普里戈津如機械降神一般偷襲莫斯科得手,但打江山易治理江山難,扳倒普京后普里戈津難以服眾,他缺乏收買寡頭的籌碼,俄羅斯高層并不會買他的賬。那他就會陷入董卓的命運,俄羅斯必然會走向軍閥混戰,瓦格納成為眾矢之的,遭到各路諸侯集體圍攻。
因此直取莫斯科絕對是下策中的下策。假如普里戈津真的這么選,那他的人頭遲早要掛在莫斯科城樓。
中策:以羅斯托夫州為依托,在南俄地區開辟根據地
俄羅斯四大軍區劃分:
頓河畔羅斯托夫是俄羅斯第十大城市,擁有一定工業基礎。更重要的是,羅斯托夫是俄羅斯南方軍區的總部,也是俄烏戰爭的俄方指戰中心。此處儲藏了大量武器彈藥,瓦格納士兵占領羅斯托夫,很重要的目的就是為了搶奪當地軍事物資。畢竟被國防部克扣了好幾個月的彈藥,怎么也得補充下。瓦格納攻打沃羅涅日也是這個目的,盡可能搜刮彈藥。
那占領羅斯托夫州,然后搞根據地建設,對瓦格納來說是否可行呢?答案是可行的,但并非最優選擇。因為羅斯托夫州雖然有一定工業,然而瓦格納本身由雇傭兵組成,并不擅長搞經濟建設。組織社會生產這樣的活對他們來說太難了點,因此他們還是抱著搶一筆就走的心態,把當地武器彈藥庫搬空后就撤軍了。
上策:扼守俄烏邊境鐵路線,卡住前線俄軍補給,以此作為談判籌碼
扎波羅熱地區的俄軍僅靠一條鐵路維持補給:
為了應對烏克蘭反攻,俄羅斯在扎波羅熱和赫爾松地區部署了30萬大軍,其中20萬是合同兵、10萬是義務兵,俄羅斯可以說把家底都拿出來了。然而這支軍隊有個致命問題,其后勤補給僅依賴一條鐵路,那就是連通羅斯托夫到梅利托波爾的鐵路,這里簡稱“羅梅鐵路”。一旦這條鐵路被掐斷,前線的30萬俄軍就會失去補給。在現代戰爭中,一支失去補給的軍隊可能超過兩周就會潰敗。
對普里戈津來說,真正的安全保障絕不是所謂的口頭承諾,而是一種威懾工具,就像《三體》里面人類世界需要用黑暗森林法則來威懾三體人。雖然現階段普京表面上妥協,但誰也不知道他之后會不會反悔,萬一他秘密調集軍隊平叛,那瓦格納就會陷入麻煩。因此普里戈津如果真的想讓普京落實協議,就必須保留一定威懾手段,在“羅梅鐵路”附近駐軍就是一種選擇。
一旦有一天俄國防部反悔,那瓦格納可以隨時切斷“羅梅鐵路”,讓前線30萬俄軍陷入困難。在烏軍的反攻下,這些俄軍可能會面臨進退兩難的境地。對瓦格納來說,前線那30萬俄軍就是押在手里的人質,切斷鐵路線則是隨時可以啟動的威懾開關。通過挾寇自重,逼迫普京落實協議。比什么相信口頭承諾,跑去白俄羅斯避難要好得多。
不僅如此,瓦格納只要控制了鐵路線,就可以從俄軍補給中分一杯羹。它能以盤檢為由,從俄羅斯貨運列車里搜刮補給品,包括彈藥、武器等。瓦格納還可以讓俄國防軍頂在前面,自己在后方招兵買馬,當然抗烏的大義名分還是要有,時不時派點雇傭兵到前線作戰,一方面可以鍛煉士兵戰斗力,另一方面還能爭取俄羅斯老百姓的支持。
當然以上的猜測均建立在理性人假設之上,如果普里戈津真的就駑馬戀棧,只追求當個富家翁,在不帶兵的情況下跑去白俄,那普京做夢都能笑醒。失去兵權的普里戈津就如同拔了牙的老虎,普京有上百種辦法對付他。不僅如此,普京還可以拿瓦格納叛亂為借口罷黜紹伊古,來一波一石二鳥。但如果普里戈津真的是只駑馬,他又為何要反叛呢?在被削藩時體面交出兵權跑去國外逍遙豈不是更好?
如果普里戈津博弈水平在線,瓦格納叛亂只會是起點,而不是終點。只要瓦格納這個組織沒有解散,普里戈津沒有失去對瓦格納的控制權,瓦格納就會像唐末藩鎮那樣暗中割據,借著俄烏戰爭的機會不斷做大。在這種情況下,普京或得考慮與烏克蘭開啟談判,盡早結束戰爭。
當然,對中國來說,瓦格納叛亂絕不是好事。現階段我們仍需俄羅斯沖在前面對抗來自歐美的壓力,這個時候俄羅斯還不能倒下。以上只是對俄羅斯時局的一些猜測,并不是真的就希望事態朝這個方向發展。更多作為一種風險前瞻,假如有一天真的出現黑天鵝事件,也能早有應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